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與人類文化▪P3

  ..續本文上一頁時候,曾買了一本當時頗流行的書,名叫《禅宗的黃金時代》,是吳經熊博士寫的,看得十分津津有味。

  事實上他提到的公案,我一個都不懂,卻莫名其妙在那裏喜滋滋地看著。雖然喜歡看,但是實在不曉得所指的是什麼,原因是我當時並不知道「本來面目」的滋味。當然說滋味已經不對了,因爲那個地方是「空」、是「無」,哪裏有滋味可言?不過還是有一些話可說。

  「本來面目」的情況是什麼?就是《心經》裏面講的:「是諸法空相」( 華藏上師翻譯爲「是一切法真空性」)。「是諸法空相」指的就是這個空性,當然就是指「本來面目」的樣子喽!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就像這樣子,都是用「不怎麼樣,不怎麼樣」來描述,並沒有正面說明它是什麼樣子。那麼它究竟是什麼樣子?這要你自己去體會,不能說出來。因爲如果說出來,被這麼一抓,就不空啦!當然就不是諸法空相。

  若勉強用文字來形容,它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不生」,就是沒有生起;「不滅」,也沒有滅掉;「不垢不淨」,不是幹淨,也不是骯髒;「不增不減」,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它整個相貌就像這個樣子。

  如果我們懂得這個情況,當然就會曉得佛法真正是在說明一些什麼事情。當你對「諸法空相」熟練了,那麼你就可以解決所謂的生、老、病、死的問題了。

  【棒喝之外】

  如果我們不用禅宗祖師又棒又喝的方法,而改用一種反省、檢討的方法,是不是也可以約略地、間接地體會到自己的「本來面目」?答案是肯定的。

  現代人,尤其是書讀得多的人,總會做一些思考,你可以像一些哲學家一樣,反省一下自己的感覺:是誰在覺知?就是不管看見什麼,或者心裏面在想什麼,這個時候,就要省察到這些東西是被我看到的、被我知道的,而不是能看、能知的那個「我」。

  那能看、能知的「我」到底是什麼?看見東西時,或許還可以說這是我的眼睛看到的;可是心裏面在想的東西被你知道了,那麼這些東西到底是被誰知道了?譬如我們心中産生一個歡喜的心念,你就曉得我現在心裏在歡喜。「歡喜」既然被你知道,那一定不是這個「歡喜」知道自己喽!那麼那個知道「歡喜」的到底是誰呢?

  我們可以做個檢討:你看看所有被我們知道的、被我們看見的,都不是那個真正能知道、能看到的主體。如果這個世界上所有被知的、被看的,所有的這些都被抽掉了,那還剩下什麼?不是「空」,不是「無」嗎?

  這時候「空」這個名詞就比較貼切一點。因爲此時你是有感受的,你的感受就是空,這也就是爲什麼佛法一直提到「空」的原因。但是大家不能執「空」,因爲這個「空」如果可以被執,可以被你抓、被你看、被你知、被你了解的話,這個「空」就變成了一個被知的東西;一個被知、被執的東西,一定不是那個本體,一定不是。

  以上是用思維反省的方式可以體會到的,我們心靈裏面確實有這樣的問題。哲學家雖然也在檢討「認識」的問題,但是他們只檢討到那些被知、被認定的層面,而沒有去檢討:誰在知它?誰在認定這個公理?誰在運作這些假設?誰在搞來搞去?但我們確實有這麼一個主體在,而這個主體是無形無相的!

  所以這個地方應該已經到了「形而上」,這也是早期德國大哲學家康德所反省的:所有的物體,我們看見的都只是表面;至于本質是什麼,我們看不到啊!所以他就發明一個名稱叫做「物自體」,各位大概知道吧!我們可以看到物體,可是所看到的物體都只是它的表相,其真正的內含是什麼呢?就是有一個「物自體」,也就是這個物體的本體。

  但他認爲這本體是人沒有辦法知道、不可能知道的。當然用知道的方法是不可能認識的,可是佛法卻有辦法教人領悟,這正是佛法在人類心靈上一個特殊的貢獻,也是禅宗的貢獻。

  另外,康德也提出有些東西是「先驗的」,當然「先驗」相對于「經驗」。也就是說有些東西是我們可以看得到、學得到,可以在我們這一生裏面經曆得到的,甚至可以檢驗它;但還有些東西是你根本沒有學就會的,你一生出來還沒有學就會了的——這些在經驗之先就已經有的,叫做「先驗」。

  他那個時候就檢討到:人怎麼會曉得有時間,還曉得有空間呢?他認爲人本來就會有時間的感覺,所以時間是「先驗」的。當然我們現在以佛法的立場來看,這個時間還不夠「先驗」,還沒有達到佛法所講的「先驗」。如果要嚴格定義「先驗」,康德說的還不夠「先驗」。

  嚴格說來,父母未生我們之前,那個「本來面目」才是「先驗」,對不對?還沒有生出來就有的才是「先驗」;而父母生了我們以後才有的,那就是「經驗」,是後天可以經曆的啊!當然以這麼嚴格的定義來看,那「時間」就夠不上標准,還不算是先驗。

  【本來面目與宇宙萬象】

  以上是佛法與現代文化相互之間的一些關系,這些關系我們還可以把它再發揮一下。

  「本來面目」與「宇宙萬象」之間是極有關聯的,佛法所注重的「本來面目」的另一邊,就展示出宇宙萬象(形式、有相)來。但是現代一般世間的學問並沒有包含「本來面目」這個層面。

  當然,如果把佛法也當做是現代文化的一部份,那就已經包括了;如果把它拿開,就沒有包含。一般的現代文化只包含了「宇宙萬象」這一部份,不過對于「本來面目」、「空」、「無」、「無相」等,當然也隱約知道有這個問題。這也就是爲什麼世界上其他的宗教,雖然沒有辦法把「本來面目」講得這麼清晰,但是也隱約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因此就把這一部份問題統統都歸到「上帝」那邊去了。

  一些哲學家也知道這個問題,像王浩先生就有人問他這類問題,他回答說:「西洋的哲學家不是不懂得不可說的這一部份問題的存在,他們也知道;不過他們認爲在不可說之前,尚有許多工作需要努力。」

  所以並不是他們不曉得有「本來面目」這一部份,還是曉得的,而且他們也覺得要在這一部份下很大的功夫。我記得自己在大一、大二時,讀過《哲學概論》,書上把西方的哲學家一個個都稍作介紹,而每一個思想到最後都有一個上帝。這也就是他們都曉得有這個問題,並不是完全不知道,不過又解決不了,所以最後只好統統歸諸「上帝」。

  至于從「宇宙萬象」到「本來面目」之間,我們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做,有非常多的事情可以去完成,這兩者之間的聯系可以說是一件滿重大的事情,我舉一個例子大家就知道。

  譬如說:在現代學術裏面,數學也好,哲學也好,只要把公理、假設、概念這個地方稍微修改一下,也就是稍微從「宇宙萬象」、「形式」這邊挪動一點點,那整個理論體系、思想體系都會改觀。

  我們舉一個例子,像平面幾何有「歐氏幾何」及「非歐氏幾何」——一個是假設兩條平行線延長到無窮遠的時候不會相交,另一個則不然,這就變成兩套不同的幾何學。這些公理、假設、概念就好像地基一樣,地基不同,所蓋出來的樓房就不一樣;因爲這兩組幾何學的基礎不一樣,所以整套的「歐氏幾何」和「非歐氏幾何」也就不一樣。

  因此,嚴格說起來,目前整個世界是被這些公理、假設、概念所規範了。在這樣一個被這些公理、假設、概念所規範限定的世界裏,我們心靈上會覺得有殘缺,因爲我們真正的心靈不只是包含「宇宙萬象」這一部份的,而且也包含「本來面目」這一部份。

  如果只知道有相的「宇宙萬象」的部份,而無相的「本來面目」這一部份完全不曉得,或者把它否定掉了,那我們的心靈就是殘缺的。像有些科學家會把精神這一部份(指「本來面目」)完全否定掉,這樣一個人等于根本不承認有自己,不承認有自性。這種人就心靈上來看只有一半,就像一個人身體只有一半,是個殘廢的人,這樣子絕對不圓滿;若想圓滿,我們的心靈就要完整,那就要找回自己的「本來面目」。

  最近我在中央研究院聽王浩先生的演講時,聽衆中間有一個人就批評他:「你講的這些東西、這些邏輯,都是形式,都是思考的形式(所謂「形式」就是「相」)。像哥德爾呢,他搞形式邏輯,也還是形式。那麼你這樣是只有形式而沒有內涵。這種情況就好像是一個人外表很漂亮,可是沒有氣質,就等于是這個意思。」

  當時那個人這樣子批評,王浩先生當然有所辯駁。他說哥德爾雖然搞形式邏輯,但他了解形式邏輯的限製,並不是說只管形式。當那個人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我也來反問自己:現代文化裏面如果把形式統統抽掉了,還有東西嗎?我發現這樣一抽以後,就完全沒有東西了!

  譬如說繪畫,大家認爲是種美,如果把它的形式、它的顔色都抽掉了,我就不知道還剩下什麼。仔細一檢討,我發現自己沒有辦法站在這個「有相」的地方來檢討。如果我站這個地方檢討,一旦把「相」(形式)抽掉,就什麼都沒有了;如果我站在「無相」的地方來檢討,色相一旦都抽掉了,我還有「空性」!

  這就是爲什麼佛法裏面一直講「實相無相」,也就是說「空性」就是佛所說的「實相」,它是宇宙最真實的情況。「實相」實在是無相的!

  我記得以前和一些學科學的朋友在一起聊天的時候,他們因爲自己學物理,就會有一些奇怪的想法,並且相信這些怪想法。他們相信什麼呢?他們覺得自己這個生命根本就是一堆原子。我當時說:「不是吧!一堆糞也是一堆原子,人和糞恐怕還是不太一樣吧!」當然他們如果深自檢討,也可以像學佛的人一樣,會很清楚的知道不是這回事。

  小乘佛法也能教人找回自己的「本來面目」,不過小乘所造就的阿羅漢會有一個缺陷,他們的缺點是什麼呢?就是只要「空」的一邊,不要「有」的這一邊,只要「空」而不要「有」,這樣子還是有殘缺的。

  那大乘佛法呢?就是這「空」、「有」二邊到最後要打成一片,「本來面目」是「空」、「無相」,「宇宙萬象」是「有」、「有相」,這二者都是很重要的,缺任何一邊都不夠完整。

  像我所學的大密宗(即圓覺宗)又是一種什麼情形呢?它是「以禅爲體」,所以要懂「無相」這一邊;「以密爲用」,所以也要懂「有相」這一邊;而且還要知道二者之間的關聯,能做到這一步才叫做「性相圓融」,這也就是大密宗(圓覺宗)努力的目標。我想今天就向各位報告到此,謝謝大家。

  【編者的話】

  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梁乃崇先生早歲修行有成,近年來對人類文化多所關懷,並會通世出世間各類問題,而開展出一文化的整體觀。本期即七十六年五月二十八日梁教授應東吳大學「淨智社」邀請所作的演講內容,見解精譬而獨到,顯見梁教授佛法造詣之深湛,而修行方法亦具體展現于字裏行間,讀者請多深入體會,必有豐富收獲。

  

《佛法與人類文化》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