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原因是它的形式已经完全本土化,和中国文化完全契合。虽然它的本质、它所解决的问题和释迦牟尼佛的佛法完全一样,但是表现出来的形式、教人的方法、所用的语法,乃至教材的编排方式却都不一样。
它已经不再是原来印度佛教的面貌了,像印度就没有公案、棒喝等这类东西。
而表现的形式不同,并不表示它们的内容本质就不同。胡适会认为禅宗不是释迦牟尼佛所创的佛法,而只是唐朝一些中国人奇奇怪怪的想法罢了,这是因为他不了解这些想法、做法所代表的意义。
事实上,禅宗所要做的,和释迦牟尼佛是完全一致的。我曾经把小乘的经典与禅宗的公案,很仔细地对照过,我发现只是语法跟手法不同而已,它们所代表的涵意和所要达到的目的完全一样,没有差别。
所以从形式的观点来看禅宗,当然可以是中国的;而从本质来看,禅宗乃至其它佛法的宗派都是没有国界的,同属于全人类,都是人类心灵共通的一些根本问题的解决。
现在,我就来介绍一点禅宗吧!这也是同学们想要听的。禅宗所要表达的是什么呢?在一千多年前禅宗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其实也是现代人应该提出来的。
这个问题是什么呢?那就是:「谁是真正的你?」「什么才是真正的你?」对这个问题禅宗的问法非常技巧而且别出心裁。禅宗的祖师常会问他的徒弟一个问题:「你还没生出来时的面孔(本来面目)是什么样子,你知不知道?」
当然,我们现代人一样可以问这个问题:自己原来的面孔是否就是现在这个样子?我一想,不,不是的!因为以前我没戴眼镜。我可以找出以前的照片来,读中学的、读小学的、读幼稚园的,然后,继续往前找,找到婴孩时的照片,都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到婴孩时候还有照片可以为证,是吧?
但是,禅宗要问的不是有照片为证的这个面孔,他要问的是:你还没生出来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你的面孔是什么?这下可就被难倒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你深思下去,如果能解决,就可以把一切生、老、病、死的问题从根本上全解了!
【禅的现代诠释】
我们从现代的观点来问一个类似的问题,譬如我们现在都相信的科学和数学的定理,我们很相信,认为那些是对的。然而如果我们运用禅宗同样的手法,就要问:「这些定理为什么是对的?」
对于比较不会思考的人,他就会想:这个定理是科学家证明的嘛!这是老师说的啊!那不就结了?他就不再想下去了。但是对于一个较会深思的人,他要判断一个定理、定律对不对,就要看推理的过程、实验的过程是不是有问题,如果没有问题,才算是对的!
可是这还不够,有些深思的哲学家并不以此为足。为什么呢?推论和过程没有错,实验的过程没有错,不见得就可以证明结论是对的,这些哲学家就更深入地检讨。
在做推论的时候,我们都要用到逻辑与数学,这些数学、这些逻辑统统有一个未知的东西、一些不能证明的前提存在,像一些不能证明的公理、不能证明的假设,乃至不能说明的概念。
那么我们做实验是不是就没有这些未知的东西呢?事实上,我们做实验,照样是以一些不能证明的假设为前提。因为我们要用仪器,用了仪器以后,眼睛要看,头脑要去想、去推理,这里面都有假设在。
这些假设都是不能被证明的,就只有接受,以它们为基础才能推论下去,也才能做实验。好,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公理、假设、概念这部份有错误,那么不是所有的推论也都可能错了吗?所以对一个哲学家来讲,他就要考虑、检讨这些公理、这些假设、这些概念,看看是不是有问题。
像最近应邀回国演讲的哈佛大学教授王浩先生,就曾介绍一位在近代很有成就的逻辑哲学家哥德尔。哥德尔就是考虑到这些问题,觉得这样才能够找到什么是真理。若不把开头这些公理、假设或概念考虑清楚,就在那里推论,一旦这部份错了,那后面的推理还有什么好谈的?
当他深入探讨以后,哥德尔发现世界上任何理论都不能自己证明自己;想要证明,得拿自己以外的东西来。这个发现的影响非常大,它令我们憬悟到:这些我们所谓的科学并不能自己证明自己,必须引用科学以外的东西来证明。我们的文明、这整个现代的科学文明就是处于这样的境地——立基在一些科学以外的东西上!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前述的反省我们也可以用禅宗的方式来问:是基于什么条件,想出这一组假设、这一组公理、这一组概念的啊?这些假设、公理、概念背后的基础是什么?它们最原始的面貌是什么?我们可以提出这些问题,答案最好是各位自己去找。
而我所找到的答案是什么呢?它从哪里来的啊?——是从「空」、「无」这里来的。也就是说若用佛法来表达,这些假设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就是从这个「空」来,从这个「无」来的啊!意思就是说:最初根本就没有这些假设、这些公理、这些概念,它们全都是从「空」、「无」这个地方生出来的。
《金刚经》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禅宗的六祖惠能就是听了这句话而彻底觉悟的。那他觉悟了什么呢?他觉悟到不要根据一些假设来想事情。凡是依据假设来推论所产生的心、所产生的原理、想法,都叫做「有所住」。
那我们的心要怎样才好,才是真正的解脱呢?要没有根据、没有假设、没有这些认定,要从「空」、从「无」、从没有东西这里产生的心,那就对了,就是佛法所要表达的意思。
现代的哲学家、科学家虽有类似的反省,也慢慢检讨到公理、假设、概念这个层面,但还没有办法进一步走到「空」、「无」这里来;一旦走到「空」、「无」这里,就是所谓的佛法了!如果我们能这样子走,就会像六祖惠能听五祖为他讲《金刚经》,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心里面一下子就彻底领悟了。
所以他当时就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所谓的「自性」就是在「空」、「无」这个层面,万法都是从这里产生出来的,学佛的人一定要懂到这个程度。
我们现在再回头看一下六祖惠能的情形:当时五祖要弟子们写偈子报告心得,神秀就写了:「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后来六祖听到别人读诵这个偈子,晓得他没有悟道,所以就请旁边的人帮他写了一个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那时他已懂到「空」、「无」,只是还不晓得这个「空」、「无」能生万法,还不够彻底。五祖看他已经满懂了,只是不够彻底,所以用手杖敲地三下,暗示他半夜三更到他那里去,然后讲《金刚经》给他听。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他就彻底了悟了:不但知道万法的本体是空,更进一步体会到这「空」、「无」可以生出万法。这也是佛法中常提到的「真空妙有」,从真空中可以生出妙有。
悟道以后,六祖就先躲起来了,躲到猎人队里去。六祖得法承受衣钵以后,为什么要立刻躲起来呢?因为他那些师兄弟会为了争夺衣钵而迫害他。这件事说起来也可笑,当时学佛的人贪瞋的心仍然重得不得了,为了学佛还会迫害人,这真是非常令人惊异的事情!
【何不自射】
禅宗教人的手法,颇不同于其他宗派,通常是一种什么情形呢?它的重点放在问出每个人真正的自己,要你省察出自己的「本来面目」;当你能够领悟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时,做老师的就没事了,因为你已经可以自己修了。
所谓「本来面目」,就是「空性」,或者是「无」。为了促使弟子反省,禅宗常用出人意表的手法。譬如打人一棒子,或踹人一脚、大吼一声,把人吓得魂都掉了,那时候弟子也许会悟一点,当然也不见得都会悟。现在举个例子,来看看禅宗祖师是如何指点学生去找自己的「本来面目」:
禅宗祖师当中有位马祖道一。
有一次,一个名叫石巩的猎人正在山里打猎,追杀一只鹿。马祖从山门里走出时,猎人追过来,正好碰到了他。猎人就问他:「有没有看到一只鹿跑过去?」马祖没有正面回答,只是反问他:「你是什么人啊?」「我是猎人啊!」「哦!你是猎人,你会射箭喽?」「我会啊!」「你一箭能够射几只鹿啊?」「我一箭可以射一只鹿。」马祖就说:「唉!你还差得远哩。我的话呢,一箭射一群。」这时那个猎人就说:「唉呀!这么残忍。」
他认为射一只就够了,怎么射一群?好像他是比较慈悲的。马祖就说:「哦!你还懂得这个,那你何不拿箭自射?」就是要他拿箭自己射自己。猎人听后呆了一下,就说:「没有下手处!」马祖就说:「嗯!你把你无始以来的业障都断了(旷劫无明烦恼今日顿息)。」那时候猎人大悟,马上就毁弓弃箭,以刀断发,顶礼出家,后来也成为一位禅宗大德。
要点在这里哦!大家有没有听出来?马祖要他自射,猎人却说没有下手处!要点就在这里:他没有下手处。那怎么会来一个「没有下手处」呢?各位也许会想:把箭头朝着自己身体这样扎嘛,这不是就有下手处了吗?
不是这样子的,他讲没有下手处,并不是他不懂朝身体射,他是懂这个的,但是他还是觉得没有下手处。原因在哪里?原因是当时他忽然清楚这个肉身不是自己,要射就要射那个真正的自己啊!但真正的自己是在「无」这里啊!他一想要射到真正的自己时,就发现找不到啊!他一找不到,那就对了。
从这个公案,大家可以看出来,禅宗祖师想要做的事情,就是找各种机会、各种方法,让人一下子醒悟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这就是禅宗的手法。这个手法的运用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现在的佛教,手法不见得相同,但是目标还是一样,希望每一个想要学佛的修行人都能够醒悟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彻底解决生命的问题。
【诸法实相】
至于醒悟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是一种什么滋味呢?我刚开始对佛法有兴趣的…
《佛法与人类文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