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与人类文化▪P3

  ..续本文上一页时候,曾买了一本当时颇流行的书,名叫《禅宗的黄金时代》,是吴经熊博士写的,看得十分津津有味。

  事实上他提到的公案,我一个都不懂,却莫名其妙在那里喜滋滋地看着。虽然喜欢看,但是实在不晓得所指的是什么,原因是我当时并不知道「本来面目」的滋味。当然说滋味已经不对了,因为那个地方是「空」、是「无」,哪里有滋味可言?不过还是有一些话可说。

  「本来面目」的情况是什么?就是《心经》里面讲的:「是诸法空相」( 华藏上师翻译为「是一切法真空性」)。「是诸法空相」指的就是这个空性,当然就是指「本来面目」的样子喽!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像这样子,都是用「不怎么样,不怎么样」来描述,并没有正面说明它是什么样子。那么它究竟是什么样子?这要你自己去体会,不能说出来。因为如果说出来,被这么一抓,就不空啦!当然就不是诸法空相。

  若勉强用文字来形容,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不生」,就是没有生起;「不灭」,也没有灭掉;「不垢不净」,不是干净,也不是骯脏;「不增不减」,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它整个相貌就像这个样子。

  如果我们懂得这个情况,当然就会晓得佛法真正是在说明一些什么事情。当你对「诸法空相」熟练了,那么你就可以解决所谓的生、老、病、死的问题了。

  【棒喝之外】

  如果我们不用禅宗祖师又棒又喝的方法,而改用一种反省、检讨的方法,是不是也可以约略地、间接地体会到自己的「本来面目」?答案是肯定的。

  现代人,尤其是书读得多的人,总会做一些思考,你可以像一些哲学家一样,反省一下自己的感觉:是谁在觉知?就是不管看见什么,或者心里面在想什么,这个时候,就要省察到这些东西是被我看到的、被我知道的,而不是能看、能知的那个「我」。

  那能看、能知的「我」到底是什么?看见东西时,或许还可以说这是我的眼睛看到的;可是心里面在想的东西被你知道了,那么这些东西到底是被谁知道了?譬如我们心中产生一个欢喜的心念,你就晓得我现在心里在欢喜。「欢喜」既然被你知道,那一定不是这个「欢喜」知道自己喽!那么那个知道「欢喜」的到底是谁呢?

  我们可以做个检讨:你看看所有被我们知道的、被我们看见的,都不是那个真正能知道、能看到的主体。如果这个世界上所有被知的、被看的,所有的这些都被抽掉了,那还剩下什么?不是「空」,不是「无」吗?

  这时候「空」这个名词就比较贴切一点。因为此时你是有感受的,你的感受就是空,这也就是为什么佛法一直提到「空」的原因。但是大家不能执「空」,因为这个「空」如果可以被执,可以被你抓、被你看、被你知、被你了解的话,这个「空」就变成了一个被知的东西;一个被知、被执的东西,一定不是那个本体,一定不是。

  以上是用思维反省的方式可以体会到的,我们心灵里面确实有这样的问题。哲学家虽然也在检讨「认识」的问题,但是他们只检讨到那些被知、被认定的层面,而没有去检讨:谁在知它?谁在认定这个公理?谁在运作这些假设?谁在搞来搞去?但我们确实有这么一个主体在,而这个主体是无形无相的!

  所以这个地方应该已经到了「形而上」,这也是早期德国大哲学家康德所反省的:所有的物体,我们看见的都只是表面;至于本质是什么,我们看不到啊!所以他就发明一个名称叫做「物自体」,各位大概知道吧!我们可以看到物体,可是所看到的物体都只是它的表相,其真正的内含是什么呢?就是有一个「物自体」,也就是这个物体的本体。

  但他认为这本体是人没有办法知道、不可能知道的。当然用知道的方法是不可能认识的,可是佛法却有办法教人领悟,这正是佛法在人类心灵上一个特殊的贡献,也是禅宗的贡献。

  另外,康德也提出有些东西是「先验的」,当然「先验」相对于「经验」。也就是说有些东西是我们可以看得到、学得到,可以在我们这一生里面经历得到的,甚至可以检验它;但还有些东西是你根本没有学就会的,你一生出来还没有学就会了的——这些在经验之先就已经有的,叫做「先验」。

  他那个时候就检讨到:人怎么会晓得有时间,还晓得有空间呢?他认为人本来就会有时间的感觉,所以时间是「先验」的。当然我们现在以佛法的立场来看,这个时间还不够「先验」,还没有达到佛法所讲的「先验」。如果要严格定义「先验」,康德说的还不够「先验」。

  严格说来,父母未生我们之前,那个「本来面目」才是「先验」,对不对?还没有生出来就有的才是「先验」;而父母生了我们以后才有的,那就是「经验」,是后天可以经历的啊!当然以这么严格的定义来看,那「时间」就够不上标准,还不算是先验。

  【本来面目与宇宙万象】

  以上是佛法与现代文化相互之间的一些关系,这些关系我们还可以把它再发挥一下。

  「本来面目」与「宇宙万象」之间是极有关联的,佛法所注重的「本来面目」的另一边,就展示出宇宙万象(形式、有相)来。但是现代一般世间的学问并没有包含「本来面目」这个层面。

  当然,如果把佛法也当做是现代文化的一部份,那就已经包括了;如果把它拿开,就没有包含。一般的现代文化只包含了「宇宙万象」这一部份,不过对于「本来面目」、「空」、「无」、「无相」等,当然也隐约知道有这个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世界上其他的宗教,虽然没有办法把「本来面目」讲得这么清晰,但是也隐约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因此就把这一部份问题统统都归到「上帝」那边去了。

  一些哲学家也知道这个问题,像王浩先生就有人问他这类问题,他回答说:「西洋的哲学家不是不懂得不可说的这一部份问题的存在,他们也知道;不过他们认为在不可说之前,尚有许多工作需要努力。」

  所以并不是他们不晓得有「本来面目」这一部份,还是晓得的,而且他们也觉得要在这一部份下很大的功夫。我记得自己在大一、大二时,读过《哲学概论》,书上把西方的哲学家一个个都稍作介绍,而每一个思想到最后都有一个上帝。这也就是他们都晓得有这个问题,并不是完全不知道,不过又解决不了,所以最后只好统统归诸「上帝」。

  至于从「宇宙万象」到「本来面目」之间,我们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做,有非常多的事情可以去完成,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可以说是一件满重大的事情,我举一个例子大家就知道。

  譬如说:在现代学术里面,数学也好,哲学也好,只要把公理、假设、概念这个地方稍微修改一下,也就是稍微从「宇宙万象」、「形式」这边挪动一点点,那整个理论体系、思想体系都会改观。

  我们举一个例子,像平面几何有「欧氏几何」及「非欧氏几何」——一个是假设两条平行线延长到无穷远的时候不会相交,另一个则不然,这就变成两套不同的几何学。这些公理、假设、概念就好像地基一样,地基不同,所盖出来的楼房就不一样;因为这两组几何学的基础不一样,所以整套的「欧氏几何」和「非欧氏几何」也就不一样。

  因此,严格说起来,目前整个世界是被这些公理、假设、概念所规范了。在这样一个被这些公理、假设、概念所规范限定的世界里,我们心灵上会觉得有残缺,因为我们真正的心灵不只是包含「宇宙万象」这一部份的,而且也包含「本来面目」这一部份。

  如果只知道有相的「宇宙万象」的部份,而无相的「本来面目」这一部份完全不晓得,或者把它否定掉了,那我们的心灵就是残缺的。像有些科学家会把精神这一部份(指「本来面目」)完全否定掉,这样一个人等于根本不承认有自己,不承认有自性。这种人就心灵上来看只有一半,就像一个人身体只有一半,是个残废的人,这样子绝对不圆满;若想圆满,我们的心灵就要完整,那就要找回自己的「本来面目」。

  最近我在中央研究院听王浩先生的演讲时,听众中间有一个人就批评他:「你讲的这些东西、这些逻辑,都是形式,都是思考的形式(所谓「形式」就是「相」)。像哥德尔呢,他搞形式逻辑,也还是形式。那么你这样是只有形式而没有内涵。这种情况就好像是一个人外表很漂亮,可是没有气质,就等于是这个意思。」

  当时那个人这样子批评,王浩先生当然有所辩驳。他说哥德尔虽然搞形式逻辑,但他了解形式逻辑的限制,并不是说只管形式。当那个人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也来反问自己:现代文化里面如果把形式统统抽掉了,还有东西吗?我发现这样一抽以后,就完全没有东西了!

  譬如说绘画,大家认为是种美,如果把它的形式、它的颜色都抽掉了,我就不知道还剩下什么。仔细一检讨,我发现自己没有办法站在这个「有相」的地方来检讨。如果我站这个地方检讨,一旦把「相」(形式)抽掉,就什么都没有了;如果我站在「无相」的地方来检讨,色相一旦都抽掉了,我还有「空性」!

  这就是为什么佛法里面一直讲「实相无相」,也就是说「空性」就是佛所说的「实相」,它是宇宙最真实的情况。「实相」实在是无相的!

  我记得以前和一些学科学的朋友在一起聊天的时候,他们因为自己学物理,就会有一些奇怪的想法,并且相信这些怪想法。他们相信什么呢?他们觉得自己这个生命根本就是一堆原子。我当时说:「不是吧!一堆粪也是一堆原子,人和粪恐怕还是不太一样吧!」当然他们如果深自检讨,也可以像学佛的人一样,会很清楚的知道不是这回事。

  小乘佛法也能教人找回自己的「本来面目」,不过小乘所造就的阿罗汉会有一个缺陷,他们的缺点是什么呢?就是只要「空」的一边,不要「有」的这一边,只要「空」而不要「有」,这样子还是有残缺的。

  那大乘佛法呢?就是这「空」、「有」二边到最后要打成一片,「本来面目」是「空」、「无相」,「宇宙万象」是「有」、「有相」,这二者都是很重要的,缺任何一边都不够完整。

  像我所学的大密宗(即圆觉宗)又是一种什么情形呢?它是「以禅为体」,所以要懂「无相」这一边;「以密为用」,所以也要懂「有相」这一边;而且还要知道二者之间的关联,能做到这一步才叫做「性相圆融」,这也就是大密宗(圆觉宗)努力的目标。我想今天就向各位报告到此,谢谢大家。

  【编者的话】

  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梁乃崇先生早岁修行有成,近年来对人类文化多所关怀,并会通世出世间各类问题,而开展出一文化的整体观。本期即七十六年五月二十八日梁教授应东吴大学「净智社」邀请所作的演讲内容,见解精譬而独到,显见梁教授佛法造诣之深湛,而修行方法亦具体展现于字里行间,读者请多深入体会,必有丰富收获。

  

《佛法与人类文化》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