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与人类文化
梁乃崇教授
【引言——人类的问题】
今天的讲题是「佛法与人类文化」,原先觉得这个题目很大,很好发挥;可是当我开始准备时,却发现要讲的东西太多了,有点不知从哪里讲起才好。今天下午我到东吴大学来时,贵校陈老师告诉我,同学们很想听听什么是密宗、什么是襌宗,因此我就偏向介绍襌宗和密宗好了。
提到佛法,它当然和我们的文化是有关系的。而讲题所以选择「人类文化」一辞,则是基于以下的观点:佛法并不归属于哪一个地区或时代——既不属于东方或西方,也不属于古代或现代——它不受这些时空的限制,所以我就用了「人类文化」这四个字。
我们都晓得,佛法的起源在印度,不过它的内容与起源于印度、或者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没有关系。因为它所代表的,是人类心灵上一些真实问题的解决,这些问题不是只有印度人才有,我们中国人就没有;也不是古代的人才有,现代的人就没有;不是的,而是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的。因此,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人类的心灵来讲,是个非常重大的突破。
到底佛法解决的是一些什么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又是怎么开始的呢?
我们现在就来谈谈:释迦牟尼佛是三千年前(一说两千多年前)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在快二十岁时就已经结婚了,但是他的内心却深深地被一些问题困扰着。是些什么问题呢?
当时他的年纪差不多和在座的各位一样——十几岁到二十岁——这个年龄的人是非常敏锐的,不管学什么东西都学得既快又好。他看到周围的人有着生、老、病、死四个问题:也就是人会出生、衰老、生病,而且还会死亡,这些是非常真实且切身的问题。当时他就问他的侍从,是不是因为他是王子,所以不会发生这些问题。旁边的人给他的回答是:「你也一样,你也是一样的。」
一般人大概会想:我现在还年轻,可活的日子长得很,用不着想这些恼人的问题,是吧?可是也有人很早就会思索这些问题,释迦牟尼佛就是一个例子。当他思索这些问题时,世间一切事物的价值都要重新考虑。
譬如说:世人以追求得到财富、名誉、地位乃至学问为成就,只因为我们认定现在这个生命就是我。可是这个生命本身就会老、病,最后总要死,任何人都逃不了这样的下场。那么,我们努力去追求又有什么用呢?最后的结果还不是死亡?我们到底要努力呢?还是不努力?到底什么才是值得追求的目标?怎么样的努力才是正确的呢?
【睹明星而悟道】
这些人生问题,当时的释迦牟尼佛不能解,所以他就到各处去参访修学。那时候印度也有些人号称是在做这方面努力的,所以他就去求教。经过了六年的勤苦修学后,他认为照他们的方法苦修下去并不能解决问题,于是就来到菩提树下,对这些问题重新做彻底地反省与检讨,因而深入禅定而悟道。从此,他心中的问题也就彻底而根本地解决了。
究竟他悟道时是怎样一个情形呢?
根据记载:有一天夜晚,他坐在菩提树下,目睹明星而悟道;也就是他看见了一颗明亮的星星后,就悟道了。「睹明星而悟道」,后来的人可能会以为:「哦!在夜晚的时候,天空中有那么多星星,大概他看到其中一颗特别亮一点的,然后就悟道了。」
事实上并不是这个意思,而是什么呢?而是就在他眼前,有一颗明亮的「星星」一下子现出来,这代表他心灵上有某种程度的解脱,所以才会有这样子的一颗「明星」现出来。
既然各位同学对密宗有兴趣,那么在这里我就顺便介绍一下。在密宗修习的过程中,有个很要紧、必须修的,那就是「明点」,要修到明点现出来;而现明点的情况就像眼前出现一颗星星一样,两者非常相似的。
所以说并不是只有释迦牟尼佛一个人可以睹明星悟道,而其他的人不行。事实上,所有成道的人都会经过这个途径。在修行的过程中,能见明点时,你的意识心是要息掉的;而意识心一起,明点马上消失,非常快的。
通常修学密宗的人,明点第一次出来的时候都是无意中的,因为他一直在锻炼,所以明点无意中就出来了;当然,如果他一注意,明点马上就没有了,因为意识心起了。明点的出现就是这么一闪就没有了,时间差不多是零点六秒,比一秒还要短一点。这零点六秒,就是佛所说的「剎那」。
这个时间单位是有根据的,但是目前的人大概都不能懂,都不晓得它的来源是什么。明点出现,剎那就过,很不容易把握。一般人在临终的时候,明点也会现一下,大概只现一次或者两次。如果你平常根本没有练习,到临终的时候,明点闪一下,怎么把握得住?当然是把握不了的。因此,学密宗的人,天天就在练这个东西,总有一天会把握得比较牢靠一点,机会自然比常人大多了。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是心灵的彻底解脱;但并不是说他以后就不会生病、不会死亡,也就是说他并不是从此就长生不老了。
我们知道他最后寒风发背,因为他在雪山上苦修了六年,曾经有段时间,每天只吃一粒芝麻。几个月下来,肚子只剩下一层皮了。有一次,他一摸肚子,居然摸到了自己的脊椎骨!就在那时,寒风侵入他的身体,到他快去世时又发作起来了,所以他会背痛,这就是经上记载的「寒风发背」。
成道以后的释迦牟尼佛还是和平常人一样会生病,在《维摩诘经》里面就曾记载。有一天,阿难要出去买东西,路上遇见维摩诘居士。
维摩诘问他:「你忙什么啊?」阿难回答说:「释迦牟尼佛生病了,我去帮他买药。」话还没说完,维摩诘居士就制止他说:「不要讲了!不要讲了!这个如来佛怎么会生病呢?」然后说了一大段道理,阿难被他说得实在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看到这段经文,释迦牟尼佛很明显是在生病,是吧?不过那维摩诘大居士为什么还要这样说呢?当然,这样说是有意义的,大家要体会其中的深义。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息灭了意识心,体证不生不灭的菩提心而成道以后,生、老、病、死的苦恼已经解掉了,对他而言不再是问题。没有问题到什么程度呢?即使他正在生、老、病、死,也还是没有问题。
对他来讲,有生、老、病、死和没有生、老、病、死是一样的,平等没有差别,因为他已经体会到本不生起、也无从息灭的菩提心了,生死问题于是得到根本而彻底地解决。
【人类的努力】
释迦牟尼佛解决了这么重大的人生问题,对人类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现在所有的方法,也就是一切人类文化中对解决这种问题所做的努力,统统不如他,没有一样可以赶得上。这怎么说呢?因为那些方法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譬如,中国古代的道家也曾作过种种的努力,想解决这个问题,不过他们所追求的是长生不老。其实这个观念是不可能达到的,因为有生的必然会死,活得再长也还是会死。其他宗教在这方面的努力,一样没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寄望来世一个永恒的天堂,和长生不老一样也是一个不可能达成的愿望——天堂可以有,但却不是永恒的,因为有生起的必会寂灭,能建立的终必空坏。
接着我们来谈谈现代科学文明在这方面的努力与成就。事实上,科学所能做到的只是表面上改善一下而已,无法根本解决问题。为什么呢?因为尽管科学再发达,人类对生命问题的本质却不能有什么改变。
也就是说在三千多年前 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人类面临生、老、病、死的情况,直到现在仍然没有改变多少,科学和医学并不能做什么本质上的重大突破。就以生病为例吧!医生可以把病医好,但是无论怎么医,还是要病,只不过换成了另一种;而且愈病愈难医,各种以前不曾见过的病都会出来,所以这个「病」是解决不了的。
总之,现代的医学界大家虽忙得不亦乐乎,一直在努力改进各种医学技术;可是技术再进步,生、老、病、死仍然存在。其实,现代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只不过改变了一件事情——那就是「量」上面的增加。
譬如说,当年释迦牟尼佛曾做过太子,当然他的物质生活是很好的,现代人的物质享受再好,顶多也只跟他不相上下;但是在那个时候只有一些国王、富豪才会有那种物质享受,而现在却有相当多的人可以享有。不过,这种量上的增加是以心智极度的机械化为代价,根本无法改变生、老、病、死存在的本质。
生、老、病、死的问题只有在佛法里面才能真正地解决,在早期的佛法中释迦牟尼佛主要是用「四圣谛」来教人,就是「苦」、「集」、「灭」、「道」这四个方法、四个真理(所谓「谛」就是「真理」)。
第一个「苦谛」,就是让人体会到生命过程里的苦,去真正认识它们,面对它们。这并不是说不学佛就会快乐,学了佛就变苦了;不是的,苦决不会因为不去面对了解而减少。
「集谛」是教我们在认识烦恼之后,应体会到所有烦恼的根源,了解这些苦是怎么累积起来的,这就是「集」的意思。
接着佛陀告诉我们,息灭这些累积的苦的境界是什么,这是「灭谛」。
最后再告诉我们,何种修行途径可以帮助人从这些苦中解脱,那就是「道谛」。
用「苦」、「集」、「灭」、「道」这四个真理来教导人,是小乘佛法修习的方式,这方法当时造就了非常多的罗汉。印度一直到阿育王的时代,都是小乘佛法兴盛的时期。后来马鸣菩萨应世,印度才慢慢转到大乘佛法的时代,这些我们不准备细谈了。
【禅是什么】
现在我们回到中国来,当年达摩祖师从印度把禅宗带到中国,到了六祖惠能时发扬光大,这就是佛法在中国大兴的时期。
对这个促使佛法在中国大兴的禅宗,胡适先生曾做了一些考据,认为禅宗是中国和尚为了要对印度文化革命而创立的。我对这种说法并不以为然。因为既然要革命,那就干脆把它甩掉,去信道教好了;实在不用去做和尚,尊释迦牟尼佛为教主。
不过话又说回来,为什么这个在中国发扬光大的禅宗,胡适会说不是释迦牟尼佛所创的佛法呢…
《佛法与人类文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