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與人類文化

  佛法與人類文化

  梁乃崇教授

  【引言——人類的問題】

  今天的講題是「佛法與人類文化」,原先覺得這個題目很大,很好發揮;可是當我開始准備時,卻發現要講的東西太多了,有點不知從哪裏講起才好。今天下午我到東吳大學來時,貴校陳老師告訴我,同學們很想聽聽什麼是密宗、什麼是襌宗,因此我就偏向介紹襌宗和密宗好了。

  提到佛法,它當然和我們的文化是有關系的。而講題所以選擇「人類文化」一辭,則是基于以下的觀點:佛法並不歸屬于哪一個地區或時代——既不屬于東方或西方,也不屬于古代或現代——它不受這些時空的限製,所以我就用了「人類文化」這四個字。

  我們都曉得,佛法的起源在印度,不過它的內容與起源于印度、或者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沒有關系。因爲它所代表的,是人類心靈上一些真實問題的解決,這些問題不是只有印度人才有,我們中國人就沒有;也不是古代的人才有,現代的人就沒有;不是的,而是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有的。因此,這些問題的解決,對人類的心靈來講,是個非常重大的突破。

  到底佛法解決的是一些什麼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又是怎麼開始的呢?

  我們現在就來談談:釋迦牟尼佛是叁千年前(一說兩千多年前)印度迦毗羅衛國的太子,在快二十歲時就已經結婚了,但是他的內心卻深深地被一些問題困擾著。是些什麼問題呢?

  當時他的年紀差不多和在座的各位一樣——十幾歲到二十歲——這個年齡的人是非常敏銳的,不管學什麼東西都學得既快又好。他看到周圍的人有著生、老、病、死四個問題:也就是人會出生、衰老、生病,而且還會死亡,這些是非常真實且切身的問題。當時他就問他的侍從,是不是因爲他是王子,所以不會發生這些問題。旁邊的人給他的回答是:「你也一樣,你也是一樣的。」

  一般人大概會想:我現在還年輕,可活的日子長得很,用不著想這些惱人的問題,是吧?可是也有人很早就會思索這些問題,釋迦牟尼佛就是一個例子。當他思索這些問題時,世間一切事物的價值都要重新考慮。

  譬如說:世人以追求得到財富、名譽、地位乃至學問爲成就,只因爲我們認定現在這個生命就是我。可是這個生命本身就會老、病,最後總要死,任何人都逃不了這樣的下場。那麼,我們努力去追求又有什麼用呢?最後的結果還不是死亡?我們到底要努力呢?還是不努力?到底什麼才是值得追求的目標?怎麼樣的努力才是正確的呢?

  【睹明星而悟道】

  這些人生問題,當時的釋迦牟尼佛不能解,所以他就到各處去參訪修學。那時候印度也有些人號稱是在做這方面努力的,所以他就去求教。經過了六年的勤苦修學後,他認爲照他們的方法苦修下去並不能解決問題,于是就來到菩提樹下,對這些問題重新做徹底地反省與檢討,因而深入禅定而悟道。從此,他心中的問題也就徹底而根本地解決了。

  究竟他悟道時是怎樣一個情形呢?

  根據記載:有一天夜晚,他坐在菩提樹下,目睹明星而悟道;也就是他看見了一顆明亮的星星後,就悟道了。「睹明星而悟道」,後來的人可能會以爲:「哦!在夜晚的時候,天空中有那麼多星星,大概他看到其中一顆特別亮一點的,然後就悟道了。」

  事實上並不是這個意思,而是什麼呢?而是就在他眼前,有一顆明亮的「星星」一下子現出來,這代表他心靈上有某種程度的解脫,所以才會有這樣子的一顆「明星」現出來。

  既然各位同學對密宗有興趣,那麼在這裏我就順便介紹一下。在密宗修習的過程中,有個很要緊、必須修的,那就是「明點」,要修到明點現出來;而現明點的情況就像眼前出現一顆星星一樣,兩者非常相似的。

  所以說並不是只有釋迦牟尼佛一個人可以睹明星悟道,而其他的人不行。事實上,所有成道的人都會經過這個途徑。在修行的過程中,能見明點時,你的意識心是要息掉的;而意識心一起,明點馬上消失,非常快的。

  通常修學密宗的人,明點第一次出來的時候都是無意中的,因爲他一直在鍛煉,所以明點無意中就出來了;當然,如果他一注意,明點馬上就沒有了,因爲意識心起了。明點的出現就是這麼一閃就沒有了,時間差不多是零點六秒,比一秒還要短一點。這零點六秒,就是佛所說的「剎那」。

  這個時間單位是有根據的,但是目前的人大概都不能懂,都不曉得它的來源是什麼。明點出現,剎那就過,很不容易把握。一般人在臨終的時候,明點也會現一下,大概只現一次或者兩次。如果你平常根本沒有練習,到臨終的時候,明點閃一下,怎麼把握得住?當然是把握不了的。因此,學密宗的人,天天就在練這個東西,總有一天會把握得比較牢靠一點,機會自然比常人大多了。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是心靈的徹底解脫;但並不是說他以後就不會生病、不會死亡,也就是說他並不是從此就長生不老了。

  我們知道他最後寒風發背,因爲他在雪山上苦修了六年,曾經有段時間,每天只吃一粒芝麻。幾個月下來,肚子只剩下一層皮了。有一次,他一摸肚子,居然摸到了自己的脊椎骨!就在那時,寒風侵入他的身體,到他快去世時又發作起來了,所以他會背痛,這就是經上記載的「寒風發背」。

  成道以後的釋迦牟尼佛還是和平常人一樣會生病,在《維摩诘經》裏面就曾記載。有一天,阿難要出去買東西,路上遇見維摩诘居士。

  維摩诘問他:「你忙什麼啊?」阿難回答說:「釋迦牟尼佛生病了,我去幫他買藥。」話還沒說完,維摩诘居士就製止他說:「不要講了!不要講了!這個如來佛怎麼會生病呢?」然後說了一大段道理,阿難被他說得實在不知道怎麼辦才好。看到這段經文,釋迦牟尼佛很明顯是在生病,是吧?不過那維摩诘大居士爲什麼還要這樣說呢?當然,這樣說是有意義的,大家要體會其中的深義。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息滅了意識心,體證不生不滅的菩提心而成道以後,生、老、病、死的苦惱已經解掉了,對他而言不再是問題。沒有問題到什麼程度呢?即使他正在生、老、病、死,也還是沒有問題。

  對他來講,有生、老、病、死和沒有生、老、病、死是一樣的,平等沒有差別,因爲他已經體會到本不生起、也無從息滅的菩提心了,生死問題于是得到根本而徹底地解決。

  【人類的努力】

  釋迦牟尼佛解決了這麼重大的人生問題,對人類來講是非常重要的。因爲現在所有的方法,也就是一切人類文化中對解決這種問題所做的努力,統統不如他,沒有一樣可以趕得上。這怎麼說呢?因爲那些方法不能真正地解決問題。

  譬如,中國古代的道家也曾作過種種的努力,想解決這個問題,不過他們所追求的是長生不老。其實這個觀念是不可能達到的,因爲有生的必然會死,活得再長也還是會死。其他宗教在這方面的努力,一樣沒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寄望來世一個永恒的天堂,和長生不老一樣也是一個不可能達成的願望——天堂可以有,但卻不是永恒的,因爲有生起的必會寂滅,能建立的終必空壞。

  接著我們來談談現代科學文明在這方面的努力與成就。事實上,科學所能做到的只是表面上改善一下而已,無法根本解決問題。爲什麼呢?因爲盡管科學再發達,人類對生命問題的本質卻不能有什麼改變。

  也就是說在叁千多年前 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人類面臨生、老、病、死的情況,直到現在仍然沒有改變多少,科學和醫學並不能做什麼本質上的重大突破。就以生病爲例吧!醫生可以把病醫好,但是無論怎麼醫,還是要病,只不過換成了另一種;而且愈病愈難醫,各種以前不曾見過的病都會出來,所以這個「病」是解決不了的。

  總之,現代的醫學界大家雖忙得不亦樂乎,一直在努力改進各種醫學技術;可是技術再進步,生、老、病、死仍然存在。其實,現代科技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只不過改變了一件事情——那就是「量」上面的增加。

  譬如說,當年釋迦牟尼佛曾做過太子,當然他的物質生活是很好的,現代人的物質享受再好,頂多也只跟他不相上下;但是在那個時候只有一些國王、富豪才會有那種物質享受,而現在卻有相當多的人可以享有。不過,這種量上的增加是以心智極度的機械化爲代價,根本無法改變生、老、病、死存在的本質。

  生、老、病、死的問題只有在佛法裏面才能真正地解決,在早期的佛法中釋迦牟尼佛主要是用「四聖谛」來教人,就是「苦」、「集」、「滅」、「道」這四個方法、四個真理(所謂「谛」就是「真理」)。

  第一個「苦谛」,就是讓人體會到生命過程裏的苦,去真正認識它們,面對它們。這並不是說不學佛就會快樂,學了佛就變苦了;不是的,苦決不會因爲不去面對了解而減少。

  「集谛」是教我們在認識煩惱之後,應體會到所有煩惱的根源,了解這些苦是怎麼累積起來的,這就是「集」的意思。

  接著佛陀告訴我們,息滅這些累積的苦的境界是什麼,這是「滅谛」。

  最後再告訴我們,何種修行途徑可以幫助人從這些苦中解脫,那就是「道谛」。

  用「苦」、「集」、「滅」、「道」這四個真理來教導人,是小乘佛法修習的方式,這方法當時造就了非常多的羅漢。印度一直到阿育王的時代,都是小乘佛法興盛的時期。後來馬鳴菩薩應世,印度才慢慢轉到大乘佛法的時代,這些我們不准備細談了。

  【禅是什麼】

  現在我們回到中國來,當年達摩祖師從印度把禅宗帶到中國,到了六祖惠能時發揚光大,這就是佛法在中國大興的時期。

  對這個促使佛法在中國大興的禅宗,胡適先生曾做了一些考據,認爲禅宗是中國和尚爲了要對印度文化革命而創立的。我對這種說法並不以爲然。因爲既然要革命,那就幹脆把它甩掉,去信道教好了;實在不用去做和尚,尊釋迦牟尼佛爲教主。

  不過話又說回來,爲什麼這個在中國發揚光大的禅宗,胡適會說不是釋迦牟尼佛所創的佛法呢…

《佛法與人類文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