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當然不能成立了呀!要有所謂的「我」,必須還要有你、有他,才能對應出所謂的「我」;而當別人全都不存在了,都歸于「我」了,大到這個程度的時候,原來的「我」就消失了,那個「我」的定義就不成立了。這個時候我才曉得:「我相,即非我相,是名我相」。原來那個「是名我相」,是整個宇宙都是「我」,已經沒有別人了,因此原本的「我」也就不成立了──這是我了解的第叁個例子。
※《金剛經》要在生活中實踐
當我會解「時間」、「空間」和「我相」的問題後,就愈做愈會做,但每一個都是要很辛苦的,經過相當的努力才能夠做到。而《金剛經》的句型是要實踐的,不是照著念就算了的。因爲照著念一念,並無法達到那個狀況,想要達到那個狀況,是要經過奮鬥的。
後來有機會我再探討,什麼是「迷信」?什麼是「一心淨信」?在不斷的探討中,我又懂了一些事情,懂了什麼呢?「信即非信,是名信」,這個「是名信」,要有什麼條件呢?要做到「信」就是「不信」,這才是「一心淨信」。這要怎麼做呢?我舉一個例子,事實上每一個人都會,比如說我姓「梁」,而且我相信自己姓「梁」,已經相信到不必去相信,這就是「信即非信」──這樣子的「信」才叫做「一心淨信」。如果對于我的「姓」,我還要相信,沒有達到可以不必去相信,我還得告訴自己必須相信我姓「梁」,如果這個狀況出現的話,是不是我有問題啦?什麼問題呢?不是我的頭殼壞了,就是我的身世有問題,對不對?所以《金剛經》所講的「一心淨信」,就是要信到不必要去相信。前面那兩個例子各位聽了以後,或許有些人還不知道我在講什麼,這個例子聽來也許更加淺白而實用。我們可以說《金剛經》不只是一個理論,而是要在我們日常生活裏一個個努力去實踐的。
當我了解這一點的時候,就回想這些年來我們所做的一些事情:第一個是大家知道的,我們曾舉辦五屆「佛學與科學研討會」,並出版了論文集;現在又發行了《佛學與科學》期刊,這是在做些什麼事情呢?以《金剛經》的角度來看,佛學當然是佛法;科學則是外道,它不是佛法嘛!而我們把它們放在一起,就是在做「佛學,即非佛學,是名佛學」,是不是?所以我們辦這個期刊,其實就是在實踐《金剛經》。我們讓這兩個極端相反、彼此原不認同的領域相互溝通,因而發覺它們之間其實是相通的,很多地方是一致的。現在我們所做的努力,有一部份已經有成果了;有一部份還在努力、還在進行中,這不就是在實踐《金剛經》嗎?
此外,我們也提出了「貢獻即報酬」的財富定律。貢獻是付出去的,而報酬是要賺進來的,這兩者本是截然不同的啊!當我們了解「貢獻即報酬」,不就是「貢獻,即非貢獻,是名貢獻」,豈不是又在做相同的事情嗎?
※人們天生喜歡故事的過程
那麼,我們再想想看,每一個人的一生,從出生之後,慢慢成長、茁壯,後來又再衰老,最後的結局一定是死亡──從生到死,中間不是有很多曆程嗎?我們常常會爲小孩子講他們喜歡聽的故事,就是一個小王子被人家陷害了,他經過多少奮鬥,把壞人打敗,最後終于把王位奪回來了──這是一個從失敗走向成功的故事。這失敗和成功又是《金剛經》的「失敗」,即「非失敗」。而我們每一個人都很喜歡這樣的童話故事啊!我們喜歡的是究竟是他前面的生,或是前面的失敗,或者是他後來的成功呢?其實我們對這兩個極端的「生」和「死」、「成」和「敗」未必喜歡,我們喜歡聽的是中間的過程。這中間過程是在做什麼?就是在實踐《金剛經》,讓兩個非常極端的「相」,或是兩個非常極端的「結果」相等,也就是讓兩個極端相等。我們有興趣的是讓它們相等的這個過程,而不是結果。我們每一個人不都是在奮鬥嗎?開始很艱苦,後來奮鬥成功了,中間的奮鬥過程就是故事,就是大家最喜歡聽的故事,或是最喜歡看的戲劇。
我們每一個人都在演一個故事,以我的了解來看,每個人事實上都在實踐《金剛經》,都是把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可能。當然,有些皇帝開始繼任的時候,國家很興旺,可是在他的手上最後卻搞到滅亡了,也有這樣的故事。而大家喜歡看的不是它滅亡的結果,而是中間的過程──這使我覺得很好笑、很好玩,原來人們是喜歡《金剛經》的,而且這個喜好是天生的。
我們再來看看人間,佛經常說:「叁界如火宅」,住在火宅裏的人,總想趕快逃走;又說這個世界是「五濁惡世」,更想趕快脫離;還說我們這個身體是臭皮囊,要趕快把它丟了──這是一套離世、棄世的說法。又另有一套說法,是要「建立人間淨土」。要建立人間淨土,在火宅裏、惡世裏怎麼建?這兩套想法是矛盾的。就我們現在所知,這個世界的確不夠美好,有許多不圓滿的地方,可是我們可以把不完美的建造成完美,也就是我們可以莊嚴佛土。這個佛土不莊嚴、不清淨,但是我們可以把它變得莊嚴、清淨,這不就是「莊嚴,即非莊嚴,是名莊嚴」嗎?我們如果能夠運用《金剛經》的力量──它是一個自然的力量,是我們每個人本來就有的動力──就能建立人間淨土,就像我們那麼喜歡看戲劇、小孩子喜歡聽故事一樣。事實上,這些都代表了我們人在天性上,就是要去實踐《金剛經》的。我們最好的實踐方式,就是把這個不理想的人間,建造成人間淨土──這中間建立的過程,就是在實踐《金剛經》。
※人間是最適合修行成佛的
現在我想藉這個機會,和各位一起來思考建立人間淨土的構想。我們不要以爲人身不重要,在我的眼中看起來,我們人是六道之中最重要、最尊貴的。爲什麼會這樣講呢?我們都知道在佛經裏講到一件事情,就是彌勒菩薩的降生。彌勒菩薩早已經是等覺菩薩,也就是一生補處了,但卻沒有辦法在兜率天修成無上正等正覺,一定要找一個機會降生人間,有了人的身體以後,才能修成無上正等正覺。經典裏既然這樣寫的話,就顯示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大家不要輕易忽略了:無上正等正覺在天上是修不成的,一定要到人間才能完成!那就表示人間是最適合修成無上正等正覺的環境,沒有比這個地方更適合了,連天道都不如我們人間!而且佛經裏面也講「成佛在人間」,不是在天上。既然人間這個地方是這麼適合修行的環境,我們爲什麼不把它改造得更好一點呢?爲什麼不知珍惜而要趕快逃離呢?這不是和法界真理相違背了嗎?所以我們目前必須要做的是把人間改造得更好,讓宇宙所有的生靈都願意來人間投胎、修行。
今天上午的演講是介紹「中國女紅之美」,原來以前中國的婦女用一雙巧手,把美在日常生活中生動地呈現出來,不但美化了環境,也轉化了心境,可惜的是都被現代的人給遺忘了。這些美的境界不就是我們希望達到的嗎?爲什麼不好好善用智慧,在生活中創造出真、善、美呢?當外在的環境能夠改造得更好,而我們又把正確修行的方法留下來,這世間就會有更多人修行成功。而彌勒佛也才能夠有一個好的環境來降生,甚至于會出現很多彌勒佛也說不一定。
或許有人會問:「修到無上正等正覺以後,會到哪裏去呢?」一般的想法好像修成了之後,應該回到佛的世界去──其實不然!既然人間已經是淨土了,這裏就是佛的世界,一旦修成了以後,還可以再來啊!這樣子的話,有經驗的、成功過的人,就會來得更多;那些還沒有修好的人,不就有更多更好的老師、綿綿不斷地來教他們、幫助他們成功嗎?如果像現在一般的想法,修成以後就走了,不來這個五濁惡世了,那麼留在這裏的人,就愈來愈沒有人懂佛法,愈來愈不會修了。我想大家都不願見到這個狀況出現。我們既然了解了人身的尊貴與人間的重要,假如大家都認同「建立人間淨土」這個理想,那麼在想法與做法有了這樣重大的改變之後,我相信會創造出更好的成果,我們的世界將因此而改變,並且日趨真、善、美。
※建立人間淨土就從家庭開始
大家或許會想:「人間淨土」的構想太偉大了吧!其實做起來並不困難,我們可以從最小的單位開始,也就是可以從一個小家庭開始,從夫妻兩個人開始,就可以建立一個人間淨土;以後有了孩子,又可以把孩子算進來。你也可以在工作的場所,和你的同事開始建立,最後把整個公司都變成人間淨土;同樣地,你也可以關心周遭的人們,大家同心協力,促使人間淨土早日實現。
我們今天成立「中華圓智學會」,真正想做的是什麼?回顧以前,我們在佛法的修行上做了很多努力,並把這些修行的經驗,盡力分享給世人。我們舉辦了「佛學與科學研討會」,因爲現在是科學的時代,在這個時代想要建立人間淨土,必須要了解科學。我們也提出「貢獻主義」,因爲要建立人間淨土,必須了解現在人類的經濟活動方式,還有什麼部分必須修改、調整,才能實現這個願景。同時每個月我們在月涵堂舉辦公益演講,邀請一些有專門學養、經驗豐富的人來講述怎麼樣讓我們的生活更趨近真、善、美。由這些有經驗的人把他們的成果、經驗彙集在這裏,提供給各位參考。
※我們爲人間淨土做了許多准備工作
這些活動我們已經做很久了,當我們開始做的時候,不知道爲什麼而做,到最近我們要成立「中華圓智學會」的時候,才發覺原來都是爲了建立人間淨土在做准備的工作。我今天很高興地向各位說,「中華圓智學會」就是我們想建立的一個人間淨土,希望有心建立人間淨土的人士共襄盛舉。大家把自己的才能奉獻出來,這個人間淨土就會繼續擴大。如果各位今生修行還沒有成功,下輩子還想找一個修行的好場所,歡迎投胎到人間淨土來繼續修行;已經修行成功的人也歡迎再來投胎做人,繼續爲人間淨土貢獻心力。
人間是一個很美好的地方,可以讓我們完成修行的使命,同時又讓這個世界、宇宙愈來愈趨近真、善、美,而且綿遠流長,永不斷絕。那麼,大家就不用擔心百年之後魂歸何處了。今天我的講題就報告到這裏。
資料記錄-張春美
資料整理- 梁玉明呂秀玉左慧玲
《《金剛經》的實踐-建立人間淨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