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理性與感性

  

理性與感性

  

梁乃崇教授

  

當我們恢複感性直覺(feeling)的同時,也會對理性有所幫助,因爲恢複感性直覺就是接近空無,就有能力接受不同的假設,不會受到立場、假設的控製,這個時候才能夠「無相無不相」。

  

各位先生、女士:今天我要報告的是有關「理性與感性」的一些心得。也許很多人都知道,學理工的人比較理性,學文史的人比較感性。也有一些書提到左腦、右腦的功能各與理性和感性關聯,今天我所要講的則是自己的看法與心得。首先要說明的是,理性與感性都是我們心性中很重要的部分,而統合這兩個部分的是「直覺」。早期人類文化比較重視感性,理性則是最近叁百年來科學發達以後才提倡的;依我的看法,這兩個的源頭都是「直覺」。

  

理性這個部分,對我們人類是很重要的,一般人會認爲理性是理則學,或者是哲學的思維和邏輯推理。如果一個人的理性比較強,指的就是思維清晰,邏輯推論清楚,做事有條理。給人的感覺是理智、冷靜,或者是所謂的「酷」,比較傾向機械化,缺少感情和人味,但是我覺得這是對理性了解不深之故。我對理性的看法稍有不同,理性給我的感覺是明智。因爲我學的是物理學,在理性思維這方面檢討得比較深刻一點,對于論證推理也考慮得比一般人多一些;此外我還學了佛法,學了佛法以後,對于理性的了解更透徹,比科學原有的了解更有深度。

  

推理之前,一定要有假設

  

「理性」是理則學或形而上的思維,這樣的思維本身是很抽象的事情。西方關于思維推理這方面弄得很清楚,在思維推理、邏輯論證之前,一定先做了「假設」,有時候不叫它「假設」,而叫它「公設」、「預設」,甚至是「立場」。這些不同的名詞指的都是「假設」,在我們推理之前一定先要有「假設」,否則就沒辦法推理。「假設」、「推理」、「結論」這叁個過程,在西方的哲學、科學是弄得很清楚的。如果沒有「假設」就沒辦法「推理」,當然就不會有「結論」,所以要「推理」必須要先有「假設」,有了「假設」才能「推理」,有了「推理」才有「結論」。思維是在「推理」這個部分,不是「假設」這個部分,我們定「假設」的時候,不靠思維,所以我們講理性是屬于形而上的思維,指的是推理這部分,不是假設的部分。

  

假設有很多種,可以多到無量無邊,每一個人可以選擇不同的假設,不同的假設經過同樣的推理,得到的結論不同。甚至改變假設,就可以得到任何結論。如果有人說,經過詳細推理,得到的結論,一定是真理,這樣的說法是錯的,因爲不同的假設可以得到不同的結論,所以重要的不是推理,而是假設。這個道理西方的科學家和哲學家很早就知道了,東方就比較不清楚,常常將推理所得的結論視爲真理。視爲真理就強迫別人接受,這樣就可能鑄成大錯。所以經過詳細思維推論的東西,就信以爲真,是很危險的。

  

科學對這樣的狀況是怎麼處理的?科學的辦法是用「實驗」來檢驗,所以有人說:實驗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就是用實驗來檢查結論對不對,如果實驗的結果跟推理的結論一致,那麼這套理論就是對的,也可以說這樣的假設是對的。但是人文方面的學術,例如社會、曆史、哲學思想等,是沒辦法做實驗的,所以就沒辦法用實驗來檢驗。這就是近叁百年來科學有如此長足進步的關鍵。而其他人文科學因爲沒有一個客觀的檢查辦法,因此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不知道誰是對的,所以發達不起來。曾經提出來的科學理論多得不得了,現在留下來的科學理論,都是經過檢驗存活下來的,奇奇怪怪的錯誤理論早就被丟掉了。

  

實驗牽涉到測量與認知

  

但是用實驗方法來檢驗,是否就很完善沒有問題了呢?相對于不能用實驗來檢驗的學術而言,已經很好了,但是還是有缺陷。第一個,就實驗的觀點來看,科學的實驗有一個條件,就是實驗必須重複,一個理論不是只做一次實驗,證明是對了就可以,而是要能夠一遍、兩遍、叁遍,一直做下去,都證明是對的。第二個,不只一個人做,而要別人做的結果也一樣,才能成立。重複就會産生一個問題,如何定義重複?比如:一個實驗,我今天在這裏做,明天在那裏做,我們說這兩個是一樣的實驗;當我們說這句話的時候,其實是做了一個假設,就是兩個不同的地點,其空間性質是一樣的;同時還有另一個假設是,今天這個時間和明天那個時間是沒有差別的。至于不同的空間、不同的時間是否性質都一樣,沒有人知道,只能假設,這個地方我們都習慣把它看成一樣,所以不覺得有什麼不妥。但是對中國研究風水的人而言,就覺得有問題,時間、空間不同,怎麼能算是一樣的實驗呢?時間、位置不同,命就不同啊!風水就是不一樣啊!所以科學在做「實驗」這件事情上面,爲了要定義是一樣的實驗,就必須做很多假設,而這些假設並不是思維所得。

  

此外,實驗還牽涉到兩件事情:「測量」與「認知」。實驗必須要測量,做測量就牽涉到人的認知,必須要有人的認知才有測量,因爲測量的結果完全靠人的認知,沒有認知就沒有測量的結果,而認知又是落在「假設」層次。很多宗教說我們的神才是真神,別人的神是魔鬼,這是信仰的層次;一碰到信仰,就沒辦法檢驗,弄到最後就只有打仗,把別人打敗了,我就是真的,別人是假的。甚至同一個宗教,同一個上帝,但是認知不一樣,就會分成不一樣的教派,這些「信仰」問題全部出在「假設」層次,使得我們無法鑒別。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探討「假設」是怎麼來的?面對「假設」應該怎麼取舍、選擇?這個問題就超出了理性、科學的範圍。

  

這個部分就我的了解,佛法有辦法處理,而一般的哲學、科學沒有辦法處理。佛法遇到這個問題是怎麼處理的呢?《金剛經》教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就是不要住任何立場、假設;有所住就是有立場、假設。理性思考的曆程是假設、推理、結論,這個過程就是有所住而生的心。佛法則是不要假設,從空無生出的心就是無所住的心,而那些無窮多的假設,不是思維推理出來的,不是實驗證明出來的,是從空無中生出來的,完全沒有根據就蹦出來了。所以假設就是無所住而生的心,可是一般人都忘了這一段。我曾經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我們蓋房子的時候,都要找一個基礎,最大的地基是地球,但是地球本身是懸空的,完全沒有基礎。我們推理的時候,要找一個根據,沒有根據也要造出一個根據來,那就是假設;然後推理得到結論,整個科學理論就是如此建立出來。如此一看,假設也是如同地球懸在空中一樣,要能夠體會到這個程度,必須透過佛法才能夠反省到這個深度。

  

執著假設讓智慧受到限製

  

既然假設、立場都是莫名其妙生出來的,我們就不必堅持一定要假設一,而不要假設二。我們可以做任何的假設,那就是「無相無不相」,「真空生妙有」的情況。一個人只擅長用假設一推論得到結論一;或者用假設二、假設叁,得到結論二、結論叁,就已經很有學問,很聰明了。但是如果我們把心打開,可以有n個無窮多的假設,展現無窮多的結論,這就是佛法無所住而生其心的般若智;也是六祖惠能一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時候,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就是萬個結論,這時候人的智慧就展現出無法想象的廣大。

  

通常人沒有智慧都是因爲堅持了某一個假設,不肯接受另一個假設推論出來的結論,智慧就受到了限製。如果所有的假設都可以接受,讓它們自由發展,智慧的選擇性就多太多了。這個部分電腦沒有辦法做到,因爲電腦沒有辦法選擇不同的假設,假設是人給的,只有具有佛性的人,有空無的心,才可以生出假設。嚴格來講,每個人都有空無的本性,可以生出智慧,之所以沒有智慧,是自己被空無的心所生出的「假設」給限製了,只局限在某幾個假設、立場的小圈圈內,就變成了小鼻子、小眼睛;所以如果想要開發理性的潛力,就只有學佛,像六祖一樣,學會《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可以開發潛力。學了佛法之後,可以到空無之境,又可以回頭檢討理性科學,這種狀況就像一個人在地面上走,然後又可以飛到空中俯看下來,再到地面走一走。如果一個人可以飛上去看,跟另一個只能在地面上走的人,哪一個有優勢呢?哪一個有智慧呢?答案是很清楚的。

  

美與愛的基礎是感性直覺

  

接著講「感性」,感性指的是什麼呢?就是藝術、創造性的意境和感情等。像文學作品、藝術創作、音樂作品都可歸類在感性部分。感性部分一個是美,另一個是感情。美與感情在我們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缺少了它們,人生就變得暗淡無光,也就是說感性對人類是非常重要的。剛才講理性的時候,講到推理的基礎在假設,而美與感情的基礎是什麼?我舉一個最簡單、大家都經曆過的實際狀況來說明。

  

一對男女談戀愛,愛得難分難解時,他們戀愛之前是什麼?大家回想一下自己談戀愛的經驗,在愛對方之前是什麼?我問過不少人,所得到的結果是:先有好感。所以愛之前是先有好感,…

《理性與感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