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理性與感性▪P2

  ..續本文上一頁有了好感做基礎再生出愛,所以好感是愛的基礎。好感跟愛一樣嗎?有人認爲差不多,其實差滿多的;尤其愛到難分難舍的時候,愛跟好感是完全不同的。最大的區別是愛會想念,但是好感不會有想念的渴求,所以好感不是愛。雖然愛是從好感生出來,它們相關聯,但是性質完全不同。如果再追問下去,好感又是從哪裏生出來的?它的基礎是什麼?這麼一找下去,就是感性直覺(feeling)。

  

好感屬于feeling,但是feeling是不是愛?不是。好感不是愛,但是愛是從feeling生出來,也可以說是從好感生出來。當有了愛以後會發展成什麼狀態?我們觀察兩人相愛以後,接著就會把對方鎖住,婚姻製度就是一種鎖住對方的辦法,所以愛到後來,就變成「十二因緣」的「取有」;或者就是一般人所講的占有、控製。一發展到取有、占有的階段,還有沒有感情呢?沒有了,感情不見了,只有權利、義務、責任和得失,就會有誰欠誰、不公平的爭執發生,整個發展曆程就是這樣。所以愛一變成占有,愛就消失了,同樣的好感一變成愛的時候,好感也沒有了。

  

從Feeling演變到愛,再演變到取有的發展過程,你會發覺有一個特色,就是越來越具體和簡化。反過來發展則是抽象、無形,但是內涵豐富。可見人們經常産生矛盾,心裏面想要的是豐富,可是做出來的卻是簡陋而具體,這就是爲什麼很多人感覺家庭生活乏味的原因。凡事太具體、簡陋了,當然乏味;要豐富有趣只有一個辦法,往好感、feeling的方向回溯過去,一旦回到feeling的層次,感情才是空靈開闊而豐富的,否則就是焦慮而帶有怨恨的。如果我們想要提升感性能力,只有回到感性直覺(feeling),一旦恢複feeling,感情就可以保持空靈,而不會落入占有、控製的簡陋層次。

  

我觀察過不少人,包括我自己,發現每個人心靈深處所要追求的是感性直覺,但是做的時候就莫名其妙變成了控製。尤其時下的青年男女談戀愛,根本不是談戀愛,而是獵取。男生追女生的時候,基本的行爲模式是獵取,女生則是設陷阱,讓傻瓜獵物掉進來,這些都不在愛與feeling的階段,而是在占有的階段。我們的文化在這一方面所給的教導與指引非常缺乏,仿佛尚未脫離漁獵時期。回想自古以來婚姻製度的演變,有一度是搶婚,搶婚就是以獵取的手段獲得婚姻,所以我們的文化要進步的話,這一點是值得我們深思反省的。

  

恢複感性直覺才有創造力

  

當我們恢複感性直覺(feeling)的同時,也會對理性有所幫助,因爲恢複感性直覺就是接近空無,就有能力接受不同的假設,不會受到立場、假設的控製;這個時候才能夠「無相無不相」,所有的相對我們而言,都不是監牢,而是我們的工具。所以我們需要學習恢複感性直覺,但要如何恢複呢?有一個辦法就是把執著放掉;執著就是堅持某一個假設、立場,要習慣于把執著放掉,執著一放掉,feeling就會出來。在中國文化的環境裏面,經常促使我們扮演feeling的殺手,這一點是我們每個人要自我反省的。我們會把自己的feeling殺掉,當然也會把周圍的人的feeling殺掉。當一個人沒有feeling,我認爲這個人就是活的死人、麻木的人,乃至于機器人;有feeling的人才是活人。中國有一句成語「麻木不仁」,一麻木就不是孔夫子講的仁愛的人,而是被設定好目標的機器人。爲了要有效率,教育把我們教得願意做一個設定好目標的機器人,整個人生就爲了要完成那個目標,凡是跟目標無關的事情都不注意,人生的豐富性、創造性就沒有了,生活變得很單調、乏味。

  

今天我來演講之前,才跟我的小孩談起這件事情,他說他的同學之中有的成績非常好,以前他都非常佩服,現在才了解他們的成績爲什麼那麼好;原來他們在中學的時候就已經設定好目標,要把成績弄好。在大學的時候,每一門功課都有一些我剛才講的基本假設,而很多基本假設是模糊不清的,有人就會將與成績無關的模糊假設切除,因此所關注的範圍縮小了,全力以赴達到好成績就不難了。但是我的小孩沒有這樣做,我也沒教他這樣做,他的老師也沒教他這樣做;所以所有可能的假設他都重新思考過,費了很多精神去考慮這些問題,因此成績沒那麼好,看到別人成績那麼好,覺得很佩服,現在終于了解別人是怎麼做的。我打一個比喻;我的小孩的狀況就像一頭野馬,在草原上隨意的奔馳,一旦有人就把這頭野馬抓過來套上缰繩去拉馬車,它當然拉不好,會亂跑、亂竄。學校教育就好像是馬車缰繩,套在學生的脖子上,看你拉得快不快,拉得快就得到好成績;而那些成績好的同學,就是一匹訓練有素的馬,套上了缰繩,裝上了馬鞍,而且眼睛還遮了布,只能往前看,不能看旁邊,所以馬車拉得很好,很有效率。我們的教育是可以培養出很會拉馬車的馬,但是這些馬一放出去,讓它在原野上創造發展的時候,就不行了,這就是目前我們社會所面臨的問題。我們培養出來的工程師、科技人才都很努力的工作,但是卻沒有創造力。因爲沒有feeling,一開始眼睛都被限製住,只會看狹小的前景,周圍所有的機會都不在考慮的範圍內,怎麼可能會有創造力,發展出新的産業科技。

  

美國教育方式所教出來的都是野馬,所以要跟他們比,不得不先恢複感性直覺(feeling)的能力,恢複了之後,才可能有創作與靈感。中國文化與歐美國家相比,在美感上略遜一籌,就是因爲feeling太弱了。去年我去美國,第一次去紐約的唐人街,心裏面覺得滿沈重的,唐人街看起來跟我們這裏的菜市場差不多,在這裏看自己的菜市場,覺得還可以接受;但是到紐約唐人街,跟美國對比之下就很難過。別人的城市是這麼整齊優美,而我們卻像菜市場,放在一起給人的感覺就像是長在肉上的瘡。有人告訴我說所有唐人街都是這個樣子,于是這一年來我就一直思索著,爲什麼唐人街會是這個樣子?想來想去,得到一個結論就是:中國人美感的修養普遍不夠,所以這群美感比較弱的人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就會弄出唐人街的模樣來,所以唐人街的髒、亂、醜,不只是個人或街道的問題,而是整個中國文化美感修養的問題,如果真是這樣,就令人感覺很沈重了。若要檢討、改進一番,我覺得也不是很困難,就是努力把feeling培養出來,只要每一個人的feeling培養出來了,環境自動就會跟著改變。

  

靜坐可以提升心的覺受力

  

講到這裏,就有人要問怎麼培養feeling?我想最好的辦法就是窮本溯源,把任何事情都回溯追查它的根源,找到它的源頭。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學習靜坐,把心靜下來,把心裏的執著放下來,心慢慢接近空,還不一定要完全空,feeling自己就會生出來。事實上中國文化就已經講到「甯靜致遠」,當心靜下來的時候,心的覺受力就逐漸擴大,無遠弗屆;因爲有感性直覺(feeling),一恢複feeling就有美感,而且創造力也會出來,這就是「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能生萬法當然創造力是很豐富的。感性要提升,我們需要學會直覺,體會空無的本性;理性要提升,也是一樣。總括起來,只要真正按照佛法所教導的方法,去修行、鍛煉、學習,就有辦法提升理性與感性的能力。今天講到這裏,謝謝各位。

  

問:如果說美國的感性能力比較強,爲什麼他們的離婚率會那麼高?

  

答:我想不能夠用離婚率來斷定誰的感性比較好,因爲我們這裏雖然感情不好,但是也不一定會離婚,大家會忍耐,而美國在這方面他們不願意忍耐。

  

問:能否多說一些有關feeling的事?

  

答:下一期的「圓覺之友」(第二十七期)會有專文來談,屆時大家可以看。

  

問:如何理性自處安度晚年?我已經九十歲,廣西貴縣人。

  

答:我也是貴縣人。老年人可以把握很短的時間學佛。大家可能不知道,在人間學佛最有效,其它在地獄、惡鬼、畜生不用說了,即使在天道、修羅道也比不上人間。學佛最好、最快、最有效的地方就是在人間,所以即使只剩下十年、一年、一個月、一天都要把握,在人間修行所得到的成果是天道所不及的。時間越短越少越要把握,晚年更要把握機會學佛。

  

問:何謂空無?

  

答:我所講的空無指的是「本來面目」、「本性」,你可能又要問什麼是本來面目?答案就是真正的自己,如果你又要問什麼是真正的自己?我就沒辦法回答了,因爲就是你自己,怎麼還來問我?

  

問:如果沒有如來藏的因,經過十二因緣以後會落入斷滅嗎?

  

答:如來藏的因是不會斷滅的。

  

鼓勵大家談開闊的好感

  

問:您剛才說年輕男女談戀愛,難道老一點就不能談戀愛?

  

答:老一點也可以談,再老都可以談,但是我不主張談戀愛,而主張談feeling,談感性直覺。我鼓勵大家談好感,不要把好感變成思念,思念是粘滯的、糾纏的,希望大家談…

《理性與感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