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醫事人員如何學佛

  

醫事人員如何學佛

  

梁乃崇教授

  

醫事人員在生老病死

  

最激烈的環境當中,

  

千萬不要被生老病死的相所壓垮,

  

你修「叁摩缽提」就是菩薩。

  今天要講的題目是「醫事人員如何學佛」。

  每一個人都要面對生、老、病、死,而醫事人員更要在最前線面對生、老、病、死;個人只面對自己的生、老、病、死,而醫事人員要面對的是大衆的生、老、病、死,所以心情比較沈重一點。也就是醫事人員在學佛的時候,所碰到的是更強烈的生、老、病、死。在這樣的環境下,要怎麼去學佛?這是今天要講的重點。

  ※醫事人員只能學「菩薩乘」

  醫事人員想要學佛的話,只能學「菩薩乘」;不能學「小乘佛法」。因爲學「小乘佛法」就是要離開這個世間,離開他的工作;只有「菩薩乘」是深入世間、深入衆生的生、老、病、死的環境中來修行,是在貪、嗔、癡、慢、疑的環境裏,也就是在五濁惡世的環境裏面來修行。所以,「菩薩乘」不是在幹淨的地方,而是在骯髒的地方一面打滾一面修行的。所以跟小乘的修行方式是非常不一樣的。

  在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大部分教導的是比丘,也就是小乘,不過那個時候,已經有菩薩出現了,當中有一位有名的菩薩,就是維摩诘居士。維摩诘在小乘佛法興盛的時期,就已經開始講「菩薩乘」的大乘佛法。有一天,維摩诘生病了,釋迦牟尼佛想要派一個人去探病,就是派不出人來。凡是被佛點到名的人,都說他們不能去,接著還說一些曾經被維摩诘修理過的故事,說得都很精彩,他們被修理的主要原因,是維摩诘認爲他們不可以只講小乘佛法,因而開導他們講大乘佛法。大家也覺得他講得很好,連迦葉尊者都無法反駁他的說教,從此他們就不敢再教小乘佛法了。

  修行小乘的話,一般都是要出家的,出家生活比較單純、比較清淨,環境也比較好。但是醫事人員就沒有辦法修小乘,否則醫師工作就沒有辦法再做了。所以,醫事人員想要學佛,只能學「菩薩乘」,沒有別的路。

  菩薩乘佛法裏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要點,就是《金剛經》所說的「是什麼,即非什麼,是名什麼」,「莊嚴佛土,即非莊嚴佛土,是名莊嚴佛土」,這個一定要懂。因爲「是名什麼」的時候,是沒有相的,是有相又離相的,這樣子才能夠修「菩薩乘」。不然,會被五濁惡世的生、老、病、死困住,根本動彈不得,想要逍遙自在是不可能的,怎麼修行呢?但是當你懂得這個要點的時候,五濁惡世對你來講,根本沒有障礙,反而變成是你的工具,是可以運用、玩耍的材料。正如同我們上次提到的,你把這個「錢」的相拿掉了,你就不會被「錢」的相所煎熬,就能脫離了錢的牢籠,于是這個「錢」就變成是你的奴隸,而你是「錢」的主人。

  相同的,如果你修「菩薩乘」的話,生、老、病、死對你而言,就不是捆綁你的牢籠,反而變成是你的玩具、你的工具,你可以主控這個生、老、病、死,這樣才是菩薩乘的修行。而五濁惡世對你來講,也不是什麼障礙了,而是被你拿來用的材料。

  ※菩薩乘要修「叁摩缽提」

  菩薩乘要怎麼修呢?要修「叁摩缽提」。「叁摩缽提」是幻觀法,這個幻觀法,有兩種修法:一種是把有相的東西,看成是幻化的、看成是「假」的,那麼我們就可以脫離相了;另一種幻觀法是拿幻化的相來玩,既然是幻化的,那我就來創造幻化嘛!既然是如夢如幻,我就作夢來玩玩,愛做什麼夢,就創造什麼夢吧!這樣子也是「叁摩缽提」。

  我來念一下《圓覺經》裏面講「叁摩缽提」是怎麼修的這一段。(威德自在品第七)經文:「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喔!一講根、塵、識就把叁界裏面的東西都包含了,也就是十二因緣全部都有了。「皆因幻化」,原來都是幻化的,他懂得都是幻化的。「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立刻製造各種幻的東西,既然富貴、生死都是幻的,世間的種種都是幻的,那我們就製造各種幻來玩玩。

  其實這樣的起幻,在我們這個世界是什麼狀況呢?就是在創造。科學其實也是創造,經濟發展也是,各種各類的學問都是在創造。我們可以回想一下,電磁學、衛星電訊、汽車、飛機,是怎麼生出來的?是幻化出來的!但是我們並不講幻化,都說是研究創造出來的。這些東西之所以能夠研究創造出來,以菩薩乘來說就是幻化;如果這個世界不是幻化的,是真實的,就不能變動,就不可能創造。「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所以他就創造變化,這就是「叁摩缽提」的修行方法。「叁摩缽提」嚴格來講,就是在起幻。

  一般我們在讀經的時候,好像都會把「叁摩缽提」特殊化,以爲一定要演化、展現什麼神通,才是「叁摩缽提」。這樣就把「叁摩缽提」限製住了,實際上這個「叁摩缽提」是大家都會的,大家都在創造東西。比如說,年輕男女結婚組成家庭,也是在創造啊!又比如說,慈濟功德會原先是沒有的,後來證嚴法師把它創造出來了!而基督教講得更好:這個世界是上帝創造出來的。也對啊!這個世間本來就是幻化出來的,只是他們不講幻化這個名詞,而說是創造出來的。實際上創造就是幻化。

  ※菩薩隨時隨地都在創造

  「叁摩缽提」是菩薩最愛修的。菩薩一定要修的有空觀、中觀、假觀。「叁摩缽提」就是假觀,這是菩薩最擅長修的。「叁摩缽提」變化多端,可以創造的東西太多了,隨時隨地都在創造。原本創造是衆生的天性,可惜我們的文化裏面,大都在抑製我們的創造能力,是反其道而行的,以至于大家的本能並沒有好好的發揮。我們修行人如果能懂得這一點,就會知道怎麼去修「叁摩缽提」、怎麼去行「菩薩道」了。

  你如果把這個世界上的東西看成是真的、不斷地追求真,就會變成「小乘」;因爲追求真的,就不是幻化的,也不是創造的。如果心裏面想要創造一個真的,那這個心就不對!如果這個「真的」是你創造的,那又怎麼會是真的呢?真的是不會變的,不會變的東西是不能創造的。所以,我們在求真的時候,很自然就會追到了佛性,我以前修行的時候,人家問我:如果在「真、善、美」裏,只能選擇一個來追求,你選擇哪一個?我說:我選「真」,我要的是「真」。

  修行初期我的確在追求「真理」;最後追到哪裏去?就追到「佛性」、「本性」、「自性」,就會追到「本來面目」這裏!追是追到了,但並沒有在創造。一到了如來本性,喔!本來如此,沒有變化。而創造就不同了,創造是「無中生有」,編造出來的,不是講真理。

  科學上的發明,都是科學家們創造出來的,這些創造的東西,也都讓我們覺得很有價值。有創造的想法就是修「叁摩缽提」。我想醫事人員要學佛的話,只有一條路,就是修菩薩乘、修「叁摩缽提」,要怎麼修呢?就是要去創造。

  以創造的態度來面對生、老、病、死,你就會想出很多辦法,把這些生、老、病、死所有的病痛,包括死亡的臨終關懷等等,作一個妥善的對治:有可能是發明了一個新的醫術、也可能是改進了醫療的程序、或者是改善面對死亡的態度。我想這些都可以變成醫事人員運用的材料,也就是做爲修行的材料。在創造的心態之下,這些材料不會變成一種痛苦、一種讓你受不了的苦惱──這個是最重要的、原則性的觀點。

  ※攀緣則爲病的根本

  《維摩诘所說經》就講到:什麼是病?病的根本是什麼?當然這個跟醫學的觀點是不一樣的,這是維摩诘的觀點。僅次于釋迦牟尼佛的維摩诘說:「何謂病本?謂有攀緣。從有攀緣則爲病本。何所攀緣?謂之叁界。雲何斷攀緣?以無所得,若無所得,則無攀緣。何謂無所得?謂離二見,何謂二見?謂內見外見,是無所得。」從「十二因緣」來講,就是從「無明」一直攀緣下去,來到這個「有」的世界。就有了攀緣,就是有了病的根本。什麼叫攀緣呢?「有」的世界就是攀緣。我們如何去斷掉這個攀緣呢?經雲:「以無所得」來斷,「若無所得,則無攀緣」,什麼是二見?就是內見、外見,只要有攀緣就會有二見。那你要怎麼樣不攀緣呢?從「十二因緣」來講,就是逆著回來,只要逆回來就不攀緣啊!只要一回頭就不攀緣啊!但是光這樣還不夠,還會剩下攀「空」的緣,就是攀「本來面目」,這裏要講的就是連「本來面目」都不攀,這就是維摩诘所說的「無所得」,這個境界是很高的。

  至于什麼是內見、外見?以我的解釋「外見」是被知的對象;「內見」就是攝心內證,如果逆回頭來,會攀到知覺者、本來面目,就是攀到了「空性」,攀到了「空性」,還不是佛,只是破了「無明」進了「本明」,那是修成了羅漢或辟支佛,他們都是修「空」的,他們還不是菩薩!菩薩是什麼狀況呢?菩薩是本來面目也不攀,也就是「能所雙超」。這樣就什麼都沒有了,就是無所得,就是不攀緣,不然還會有個「空病」。這裏什麼對象都沒有了,這樣才能把病的根本解決掉,才會沒有病。

  至于實際上大家在面對那麼多的病人時,該怎麼辦呢?經雲:「如我此病,非真非有,衆生病,亦非真非有。作是觀時,于諸衆生,若起愛見大悲,即應舍離。」經雲:「菩薩斷除客塵煩惱而起大悲。愛見悲者,則于生死有疲厭心。若能離此,無有疲厭,在在所生不爲愛見所覆也。」起了一個大悲心,這個大悲心是愛見大悲,如果是起了這個愛見大悲,即應舍離。菩薩是斷除了這些塵相,沒有煩惱相的,而愛見大悲則是沒有除掉煩惱相,還是很煩惱,可是很有愛心。那麼他在工作的時候,面對衆多的病人會疲倦、煩惱,這個障礙也還需要克服。也就是對于生、老、病、死,他有疲厭…

《醫事人員如何學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十二因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