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医事人员如何学佛

  

医事人员如何学佛

  

梁乃崇教授

  

医事人员在生老病死

  

最激烈的环境当中,

  

千万不要被生老病死的相所压垮,

  

你修「三摩钵提」就是菩萨。

  今天要讲的题目是「医事人员如何学佛」。

  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生、老、病、死,而医事人员更要在最前线面对生、老、病、死;个人只面对自己的生、老、病、死,而医事人员要面对的是大众的生、老、病、死,所以心情比较沉重一点。也就是医事人员在学佛的时候,所碰到的是更强烈的生、老、病、死。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怎么去学佛?这是今天要讲的重点。

  ※医事人员只能学「菩萨乘」

  医事人员想要学佛的话,只能学「菩萨乘」;不能学「小乘佛法」。因为学「小乘佛法」就是要离开这个世间,离开他的工作;只有「菩萨乘」是深入世间、深入众生的生、老、病、死的环境中来修行,是在贪、嗔、痴、慢、疑的环境里,也就是在五浊恶世的环境里面来修行。所以,「菩萨乘」不是在干净的地方,而是在骯脏的地方一面打滚一面修行的。所以跟小乘的修行方式是非常不一样的。

  在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大部分教导的是比丘,也就是小乘,不过那个时候,已经有菩萨出现了,当中有一位有名的菩萨,就是维摩诘居士。维摩诘在小乘佛法兴盛的时期,就已经开始讲「菩萨乘」的大乘佛法。有一天,维摩诘生病了,释迦牟尼佛想要派一个人去探病,就是派不出人来。凡是被佛点到名的人,都说他们不能去,接着还说一些曾经被维摩诘修理过的故事,说得都很精彩,他们被修理的主要原因,是维摩诘认为他们不可以只讲小乘佛法,因而开导他们讲大乘佛法。大家也觉得他讲得很好,连迦叶尊者都无法反驳他的说教,从此他们就不敢再教小乘佛法了。

  修行小乘的话,一般都是要出家的,出家生活比较单纯、比较清净,环境也比较好。但是医事人员就没有办法修小乘,否则医师工作就没有办法再做了。所以,医事人员想要学佛,只能学「菩萨乘」,没有别的路。

  菩萨乘佛法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点,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是什么,即非什么,是名什么」,「庄严佛土,即非庄严佛土,是名庄严佛土」,这个一定要懂。因为「是名什么」的时候,是没有相的,是有相又离相的,这样子才能够修「菩萨乘」。不然,会被五浊恶世的生、老、病、死困住,根本动弹不得,想要逍遥自在是不可能的,怎么修行呢?但是当你懂得这个要点的时候,五浊恶世对你来讲,根本没有障碍,反而变成是你的工具,是可以运用、玩耍的材料。正如同我们上次提到的,你把这个「钱」的相拿掉了,你就不会被「钱」的相所煎熬,就能脱离了钱的牢笼,于是这个「钱」就变成是你的奴隶,而你是「钱」的主人。

  相同的,如果你修「菩萨乘」的话,生、老、病、死对你而言,就不是捆绑你的牢笼,反而变成是你的玩具、你的工具,你可以主控这个生、老、病、死,这样才是菩萨乘的修行。而五浊恶世对你来讲,也不是什么障碍了,而是被你拿来用的材料。

  ※菩萨乘要修「三摩钵提」

  菩萨乘要怎么修呢?要修「三摩钵提」。「三摩钵提」是幻观法,这个幻观法,有两种修法:一种是把有相的东西,看成是幻化的、看成是「假」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脱离相了;另一种幻观法是拿幻化的相来玩,既然是幻化的,那我就来创造幻化嘛!既然是如梦如幻,我就作梦来玩玩,爱做什么梦,就创造什么梦吧!这样子也是「三摩钵提」。

  我来念一下《圆觉经》里面讲「三摩钵提」是怎么修的这一段。(威德自在品第七)经文:「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喔!一讲根、尘、识就把三界里面的东西都包含了,也就是十二因缘全部都有了。「皆因幻化」,原来都是幻化的,他懂得都是幻化的。「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立刻制造各种幻的东西,既然富贵、生死都是幻的,世间的种种都是幻的,那我们就制造各种幻来玩玩。

  其实这样的起幻,在我们这个世界是什么状况呢?就是在创造。科学其实也是创造,经济发展也是,各种各类的学问都是在创造。我们可以回想一下,电磁学、卫星电讯、汽车、飞机,是怎么生出来的?是幻化出来的!但是我们并不讲幻化,都说是研究创造出来的。这些东西之所以能够研究创造出来,以菩萨乘来说就是幻化;如果这个世界不是幻化的,是真实的,就不能变动,就不可能创造。「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所以他就创造变化,这就是「三摩钵提」的修行方法。「三摩钵提」严格来讲,就是在起幻。

  一般我们在读经的时候,好像都会把「三摩钵提」特殊化,以为一定要演化、展现什么神通,才是「三摩钵提」。这样就把「三摩钵提」限制住了,实际上这个「三摩钵提」是大家都会的,大家都在创造东西。比如说,年轻男女结婚组成家庭,也是在创造啊!又比如说,慈济功德会原先是没有的,后来证严法师把它创造出来了!而基督教讲得更好:这个世界是上帝创造出来的。也对啊!这个世间本来就是幻化出来的,只是他们不讲幻化这个名词,而说是创造出来的。实际上创造就是幻化。

  ※菩萨随时随地都在创造

  「三摩钵提」是菩萨最爱修的。菩萨一定要修的有空观、中观、假观。「三摩钵提」就是假观,这是菩萨最擅长修的。「三摩钵提」变化多端,可以创造的东西太多了,随时随地都在创造。原本创造是众生的天性,可惜我们的文化里面,大都在抑制我们的创造能力,是反其道而行的,以至于大家的本能并没有好好的发挥。我们修行人如果能懂得这一点,就会知道怎么去修「三摩钵提」、怎么去行「菩萨道」了。

  你如果把这个世界上的东西看成是真的、不断地追求真,就会变成「小乘」;因为追求真的,就不是幻化的,也不是创造的。如果心里面想要创造一个真的,那这个心就不对!如果这个「真的」是你创造的,那又怎么会是真的呢?真的是不会变的,不会变的东西是不能创造的。所以,我们在求真的时候,很自然就会追到了佛性,我以前修行的时候,人家问我:如果在「真、善、美」里,只能选择一个来追求,你选择哪一个?我说:我选「真」,我要的是「真」。

  修行初期我的确在追求「真理」;最后追到哪里去?就追到「佛性」、「本性」、「自性」,就会追到「本来面目」这里!追是追到了,但并没有在创造。一到了如来本性,喔!本来如此,没有变化。而创造就不同了,创造是「无中生有」,编造出来的,不是讲真理。

  科学上的发明,都是科学家们创造出来的,这些创造的东西,也都让我们觉得很有价值。有创造的想法就是修「三摩钵提」。我想医事人员要学佛的话,只有一条路,就是修菩萨乘、修「三摩钵提」,要怎么修呢?就是要去创造。

  以创造的态度来面对生、老、病、死,你就会想出很多办法,把这些生、老、病、死所有的病痛,包括死亡的临终关怀等等,作一个妥善的对治:有可能是发明了一个新的医术、也可能是改进了医疗的程序、或者是改善面对死亡的态度。我想这些都可以变成医事人员运用的材料,也就是做为修行的材料。在创造的心态之下,这些材料不会变成一种痛苦、一种让你受不了的苦恼──这个是最重要的、原则性的观点。

  ※攀缘则为病的根本

  《维摩诘所说经》就讲到:什么是病?病的根本是什么?当然这个跟医学的观点是不一样的,这是维摩诘的观点。仅次于释迦牟尼佛的维摩诘说:「何谓病本?谓有攀缘。从有攀缘则为病本。何所攀缘?谓之三界。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何谓无所得?谓离二见,何谓二见?谓内见外见,是无所得。」从「十二因缘」来讲,就是从「无明」一直攀缘下去,来到这个「有」的世界。就有了攀缘,就是有了病的根本。什么叫攀缘呢?「有」的世界就是攀缘。我们如何去断掉这个攀缘呢?经云:「以无所得」来断,「若无所得,则无攀缘」,什么是二见?就是内见、外见,只要有攀缘就会有二见。那你要怎么样不攀缘呢?从「十二因缘」来讲,就是逆着回来,只要逆回来就不攀缘啊!只要一回头就不攀缘啊!但是光这样还不够,还会剩下攀「空」的缘,就是攀「本来面目」,这里要讲的就是连「本来面目」都不攀,这就是维摩诘所说的「无所得」,这个境界是很高的。

  至于什么是内见、外见?以我的解释「外见」是被知的对象;「内见」就是摄心内证,如果逆回头来,会攀到知觉者、本来面目,就是攀到了「空性」,攀到了「空性」,还不是佛,只是破了「无明」进了「本明」,那是修成了罗汉或辟支佛,他们都是修「空」的,他们还不是菩萨!菩萨是什么状况呢?菩萨是本来面目也不攀,也就是「能所双超」。这样就什么都没有了,就是无所得,就是不攀缘,不然还会有个「空病」。这里什么对象都没有了,这样才能把病的根本解决掉,才会没有病。

  至于实际上大家在面对那么多的病人时,该怎么办呢?经云:「如我此病,非真非有,众生病,亦非真非有。作是观时,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经云:「菩萨断除客尘烦恼而起大悲。爱见悲者,则于生死有疲厌心。若能离此,无有疲厌,在在所生不为爱见所覆也。」起了一个大悲心,这个大悲心是爱见大悲,如果是起了这个爱见大悲,即应舍离。菩萨是断除了这些尘相,没有烦恼相的,而爱见大悲则是没有除掉烦恼相,还是很烦恼,可是很有爱心。那么他在工作的时候,面对众多的病人会疲倦、烦恼,这个障碍也还需要克服。也就是对于生、老、病、死,他有疲厌…

《医事人员如何学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十二因缘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