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因缘
梁乃崇教授
(一)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
※十二因缘简介
今天要讲的是「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缘觉乘」也就是「辟支佛乘」的修行方法。什么是十二因缘呢?第一个就是「无明」,无明缘生「行」,行缘生「识」,识缘生「名色」,名色缘生「六入」,六入缘生「触」,触缘生「受」,受缘生「爱」,爱缘生「取」,取缘生「有」,有缘生「生」,生了以后就有「老、病、死」。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总共有十二支,这就是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的源头是从「无明」开始,整个来说就是我们身和心的宇宙结构。我们从大家最容易了解的地方开始看,就是从「有」开始,你看「有」这个世界,就是现在我们所看到、面对的这个世界,这里就是「有」,然后接着出现「生」,然后「老、病、死」。当然「生」是很快乐的,但是「老、病、死」就让我们不舒服了!回溯去看,则因为先有「取」了以后,才生出「有」的,因为「有」而生出「生」,以后才会生出「老、病、死」的。所以「老、病、死」是因为有了「生」才生出来的。,那为什么会有「取」呢?因为先有「爱」,才会产生「取」,我们要先喜欢才会「取」,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这样。
接着来看什么叫「六入」?身体的结构就是六入,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触」就是接触,「受」就是感受。严格来讲,从六入以后包括「触、受、爱、取」这一整段都是我们的身体。简单来讲,我们的眼睛就是六根(入)之一,有了这个眼根,你就会接触到光线,也会接受这个光线,会对于所看的东西产生所谓的「爱」与「不爱」,这样的心就会起来,起了这样的心之后,如果是爱的话,就会「取」;不喜欢的,你就会「舍」。这一段十二因缘虽很简略的讲过,但这整个过程就是我们的身体。
再来由六入往上看「名色」、「识」和「行」。「名色」好像应该是「色、声、香、味、触、法」这类东西,怎么会变成是生出「六入」呢?比如说我们的眼睛看的这个花(色尘),怎么会来生出眼睛呢?次序好像倒过来了。其实「名色」这里的「色」不是在「有」的这个世界,「有」的世界是六尘的「色、声、香、味、触、法」。「名色」的「色」,是在心灵里面的,不是在外面这个「有」的世界。
心里面的「色」存不存在呢?当然存在的。好比看这朵花,当眼睛闭起来时,你也可以想象出花的形象,这形象不是在外面的,它是心灵层次的,不在外面的世界。我们心灵里面也有「色、声、香、味、触、法」。比如说我们做梦时,梦里面也有个世界,什么东西都有,那个世界是在你的心灵里头的。「无明」→「行」→「识」→「名色」这一段是所谓的「心灵」;而「六入」→「触」→「受」→「爱」→「取」这一段就是我们的肉体,「有」→「生」→「老、病、死」这一段则是我们的世界。
我们所面对的世界是这样子的一个结构,这个结构一点都不奇怪,跟我们现在对身心结构的认知和了解是差不多的。但是,稍微不一样的是「名色」这个东西的存在,科学界还没有弄清楚。
今天我就从个人对身心结构的一些实际体验开始讲起。
※情是什么?
这件事情是在我还没有学佛的时候发生的,那个时候年纪还很轻,大学刚毕业,有些朋友他们都有很好的女朋友,而我没有,也不会交女朋友。他们懂得谈恋爱,我不懂。我就问朋友谈恋爱是怎么回事?有位朋友自认是高手,他就教我。可是他怎么讲,我就是听不懂。
我们经过不断地讨论,互相了解以后,他发现了问题的症结,他说:「你太理性,什么都用逻辑思维,『因为……所以……』、『因为……所以……』,这个样子是不会懂感情的。」我听了也很伤心,觉得怎么搞的,自己那么差,就是学不会、听不懂。
第二天他告诉我他想到了,他说:「你不要想什么事情都是『因为……所以……』的,好像『因为这个女孩子很好,很有学问、很漂亮、很聪明、很温柔,所以才爱她』,真正的感情是没有理由的,只要你讲理由,那种感情都是骗人的,都是假的。」
他讲到这里,我还是听不懂。后来他说:「真正的感情从什么地方来呢?从直接的感受、感觉而来的,你不要在中间加任何的理由。」他认为讲到这里这已经是最后的一句话了,再听不懂他就要放弃了!
那天听了以后,我忽然间懂了,哦!原来从感觉生出来的,才是真正的爱。这样我一听,立刻就听懂了。事后我检讨,我并不是没有感觉,只是不知道这个关系而已,一旦经朋友点出来以后,我就懂了,而且比他更深入。朋友常说,有没有真感情他看得出来。那个时候,市面上有些像「拿破仑的情书」等情书大全,他说这里面有些是在讲理由的,那就是假的;有些直接讲感觉的,那个就是有真感情。这时我也会了,一看就知道,这些公开卖的情书有些是骗人的,像「拿破仑的情书」里,拿破仑是有真感情的、他的情人约瑟芬是假感情的,因为她是讲理由的。之后,我看人也看得很准,只要眼睛一瞄,就知道这两个人是否有真感情。这是从他们的感觉来看,一看下去就知道,就算做了很多亲热的动作,都没有用的,因为常常是假的。被他这么一讲之后,忽然间跟他一样厉害了!
后来看到「十二因缘」,发现佛经上讲的更是厉害。从「触」生「受」的感觉是非常真实的,不是口头上讲的那种符号,那是没有用的。但是那「受」往往停留不下来,由受生爱,当你有爱的时候会更往下走,男女朋友一交往很容就易往「取」、「有」这个方向走。每一个人一开始都会有感觉的,生了「爱」以后,就生「取」,谈恋爱接着就是结婚,往往到后来一开始的那种感觉反而不见了!要保持感觉很难的,一定就会往十二因缘走下去。一开始以为是朋友和我自己摸索出来的,现在发现佛法早就讲清楚了,真是令人佩服!
这样的说法在医学上也有意义。因为现在我们都会把「爱」当作是心,但就「十二因缘」观点来看,爱不是心,而是我们身体的一部份。我们讲这个东西就是「情绪」,这个「情绪」就是我们身体的一部份,跟身体的健康状况是息息相关的。但是,现在的医学常常把它当成是「心」,然后就会弄混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而无法了解。
※心灵的世界
刚才已经讲过「名色」的特征了,接着来看「识」。「识」是佛法里的第六识,「行」是第七识,「无明」是第八识。
十二因缘从「名色」以上到「无明」,才是心灵的层次,它可以脱离「六入」,自成一个世界。它可以不要「六入」以下的世界,还是存在的。它一脱离身体,不要这个肉体,就是一般人讲的心灵,甚至于可以说那是我们的灵魂。在心理学上对它也有所了解,我们所指的「意识」就是这个,现在也知道还有潜意识,潜意识就在「行」这里,或包含在「无明」这里。
宗教界承认有灵魂,科学界还不承认有灵魂。从宗教界有灵魂的观点来看,「无明」就是灵魂。「名色」到底是谁来看的呢?「六入」以下的六尘,当然就是「六入」来观察它,而「名色」这边不是由六根来观察,那是谁在观察呢?就是「识」在观察。
比如说这里有一枝笔,你把眼睛闭起来时,心里面还是有这一枝笔的存在,那是谁在看呢?就是「识」在看。「识」的作用就是认知。十二因缘有一个特征,就是后面一个在看前面一个。「行」就只有「无明」才可以认知它。一般人能够省察到的,就在「识」这个层次;科学家可以到「行」这个地方;唯有修行的人才可以到「无明」这里。整个「十二因缘」的结构,你要脱离,就要破「无明」到「本明」才能解脱,在「本明」才可以看清楚「无明」。
所以,谁能够看「无明」?就是要到「本明」才能够看。你没有到「本明」根本就看不到无明,不知道它是什么。「本明」就是禅宗讲的「本来面目」,「本来面目」、「自性」、「佛性」等等都指这里。只有到「本明」这个程度,才能够看到「无明」。你自己在「无明」时,是看不到「无明」的,只能看清「行」。我的观察是,科学家可以达到的水准是在「行」这个地方,「无明」还没有到,所以不可能看到「无明」这里。
有些宗教不一定是佛教,可以到达「无明」,可以看到「行」这里,当他观察到「行」时,就超过科学家了。能够突破「无明」的,大概是只有佛。广义来讲,当然不只是佛,有的名称不叫佛法,但是程度跟佛法一样时,还是有机会做到的,如果能突破无明,那就是解脱了!
我们大部分的人,都在哪里呢?都是生活在「六入」以下的世界(身体感官、世界现象)这里,许多人甚至对于自己的情绪、感受,都还搞不清楚,搞清楚就是在修身了。在这个地方有很多修法,像是练气功,就是要在身根这里入手的。
※佛法与十二因缘
接下来,讲一下佛法跟「十二因缘」的关系,我们要持咒、观想是在做什么?为什么会有用?比如说我们观想跟本尊观音菩萨一样,这个观想是在做什么?这就是在改造「名色」。你把名色改造成比较光明、幸福,你的命就会比较光明、幸福,甚至整个世界都会因此起变化。所以密宗要我们做「观想」,就是在修这个部份。有的人也有很多奇异经验,他也晓得不是用肉眼看,其实他是看到另外一个世界的东西,他就是看到「名色」世界的东西。李嗣涔教授提到有些大陆人士有特异功能,特异功能就是把「名色」观到和当前这个世界合一时就成功了,就是这样而已。你看这枝笔,外面的笔跟心里面的笔是相应的,如果你能够观到合一的时候,外面的世界就会产生变化。所谓的特异功能就是在做「名色」这个地方跟「有」这个地方的关系,如果有很多人会的话,就不稀奇,只有少数人会时,就变成特异功能。所有这些事情,都不会脱离十二因缘的结构,修行要顺…
《十二因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