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利一点,不要那么苦恼,最简单就是改造「名色」。如果一开始我们就能明了这点,那么一路修行下去就不会太困难了。
这样子的修行就一路改造下去,问题比较容易办。那么大家可能会想,到「六入」这里,我已经修好就没有问题了,不是喔!这时候才开始要修行。
如果你没有到「名色」这个地方,你就想要修,是可以修啊!需要有老师带领。你很努力的改造「六入」,虽然还没有到「名色」,还是可以修,只要有老师带领,那你还是可以做。因为一般人的水准是在「身体感官」这个地方,改造这个地方是可以做的,如果说这个人的水准还没有到这个程度,他就还没有办法做。一般人的水准差不多是在「身体感官」这个地方,只有少数人连这里的程度都没有,这是我们可以了解的。
所以,整个修行要怎么修呢?众生的自然反应是从「六入」一直下来,在「生、老、病、死」这里打滚轮回。修行就是要从「六入」这里逆溯回去,到「名色」这个地方,改造「名色」以下的世界就容易了。这是「十二因缘」所告诉我们的事情。
一般人所谓的「灵魂出窍」是什么?就是「六入」以上的部分和以下的部分分开了。这六入以下就好像是汽车,灵魂出窍就像驾驶离开了这部汽车。对这样的说法如果承认、接受了,许多奇奇怪怪、不可理解的事情,都会因此变得很简单,问题就会不见了!所以「十二因缘」是可以帮助我们,对于自己的身心跟宇宙互相间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了解,让我们面对身心与世界中所发生的种种事情不会迷惑。
当然对于修行来讲,「十二因缘」也很有用。我们常常会把问题弄错了,比如说把「六入」这边的问题,当作是「心灵」的问题来处理,那是解决不了的,只会把问题愈弄愈乱。如果否定「名色」,认为不应该有这个东西,那么你就会对于身边发生的许多事情无法理解。
这里再讲一下「六根」,「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意」是什么?就是脑神经,整个神经系统,就是「意根」。科学家常常会把脑神经跟心灵混在一起,认为脑神经就是心灵,心灵就是脑神经,这样混在一起,就会有很多事情不能解释。比如说:灵魂出窍啦、闭着眼睛为什么又看到东西啦、心中为什么会有形象啦,这些都会变得不能解释、会觉得很奇怪。但是,如果你晓得这两者是分开的,明白大脑神经是「意根」,并不是「名色」和「识、行、无明」,很多事情就会变得简单、不复杂了!
很多看来复杂的事情,是因为没有把它弄正确,如果把它弄正确了,它本身还是满简单的,而我们必须要承认有「心灵」的存在。整个科学最大的问题是出在不承认「心灵」,当然这个状况是会改变的,所有事情都是在变的。佛法对这一部份有它的理解,但是科学目前的认知都是这个样子,不见得相合。但是,科学有一个非常好的优点,它是会改变的,并不会永远坚持,如果以后有更好的、更对的事情,科学还是会接受的。所以科学是一个在演变的真理,而不是绝对的真理,这是它的优点。
今天「十二因缘」就介绍到这里。大家有什么问题请提出来。
问:怎么样子往后退?
答:往后退的办法,就是一种反省、试着问自己。禅宗里面就有问:「谁在念佛?」当我们知道自己有认知的时候,你就要问:「谁在认知?」这样一直反问:「是谁在认知?谁在思想?」这样子的问,就是往后退。
往后退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我的心还是看着它的往后退;另外一种办法更好,我就直接反过来往后看,这就叫做「回头是岸」。第一种,我们一直都是往外看这个世界,如果你能够退后看我们的身体,然后看着我们的心,一直这样往后退,你可以愈来愈深地往后看,这样退是很慢的,要做很久。如果哪一天你学会了,你知道不再逐渐往后退了,当下那个心直接就是看着「本明」的方向,像剑一样地快,这样一回头,「唰」地像剑一样地快!
我这样讲很简单,但是你会觉得很困难,不懂得怎么转啊!你会觉得很困难,所以我有一本圆觉之友的小册子「回头是岸」,就是在讲这件事情;还有一本是「摄心内证的方向」,你的心本来是向外驰求的,要改成摄心内证,这个就是我要讲的「摄心内证的方向」,我现在讲的也是禅宗所要讲的事情。
问:怎么回头?
答:你看,我们一讲事情的时候,都是注意什么东西呢?都是注意被你看到、知道、掌握的,是不是?而这些可以被你掌握的,是不是都是「具相」的东西?所以,佛法就告诉你这些「相」都是虚假的,你不要去抓它。你要去注意什么呢?去注意是谁在抓它。譬如说这枝笔,你不要去注意这枝笔,而是注意你的手,是手在抓这枝笔啊!就像这样,你的心要反过来注意。像【金刚经】讲的,菩萨若有「相」就不是菩萨了。为什么呢?因为你一有相,就是向外驰求,现在不要这个样子了,要把心掉头回来。比如说你现在是在听我讲话,你要注意什么呢?要注意你的什么部份在听我讲话,你要去找,朝这个方向去找,就是回头。
--------------------------------------------------------------------------------
(二)
[续前]
科学家、哲学家比较有深度,他们会把一般人所想的那些事情,也就是认知的部份,加以检讨。他们能够检讨我们的思想、检讨我们的认知,他们能够检讨这一部份,他一定要在「行」这里。如果他的境界不在「行」这里,就没有办法检讨到「识」的部分,因为他会看不见它的。所以科学家们是在「行」这个地方。但是科学家们也碰到了一个问题,「行」就是第七识,也就是所谓的抽象的思考,像「时间」就在这里。目前的科学家对于「时间」还是搞不清楚。这也就是第四届佛学与科学研讨会上,我讲「时间」的原因。因为他们对「时间」看不清楚,要把「时间」看清楚,至少要在「无明」这里。因此我就知道他们的程度就在「行」这里。当我把「时间」一看清楚以后,科学里面很多困难的、不易解的事情就轻松解掉了。如果没有看清楚,要解这些问题就很难。当然,科学家是会进步的,或许哪一天也会进步到看清楚,这应该是有机会的。
问:观想完了以后,最后到哪里?
答:观想完了以后,要全部都化空,化空最后就是要到「本明」这里。
问:五蕴「色、受、想、行、识」是什么?
答:五蕴的「色」指是六尘这边的色;「受」是触;「想」是第六识;「行」是第七识。这里的「识」是第八识,不是第六识。
※学佛的因缘
问:请问老师修密的因缘和学佛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
答:我先讲我学佛的心路历程:最早我不信佛,不但不信佛,也不信任何的宗教。科学第一,科学才是真理。什么神不神的—-我觉得那些都是骗人的把戏。当然那个时候也搞不清楚什么是佛?把佛也当成是跟神差不多的。我只相信科学,对科学非常地崇拜。我自己是学物理的,不是因为我学它只好相信它,而是我觉得物理是真理,才去学它的。但是后来发现科学不是真理;也不能讲不是真理,而是认为科学的真理是有条件的。同时也发现宗教跟科学是相等的。怎么会发现的呢?因为那个时候,有些朋友是基督徒,就劝我信上帝,我当然是不相信他们,可是跟他们讨论了以后,我就警觉到科学本身是有问题的。因为我是用科学的方式来否定上帝,我不相信祂,所以就用科学的方式来否定它。否定它以后,发现科学也逃不了「假设」的问题。
所有科学的定律、测量、实验的结果,没有一样不是用了「假设」,它一定要有「假设」,如果没有「假设」,科学的定律就不存在、它的测量就没有结果。那也就是科学要去相信一个不能证明是真的东西。要去相信一个不能证明是真,却又要接受它的东西,前面的假设不能证明,又非得接受,这个就是科学的处境。大家不要认为是只有一个或两个假设,科学里的假设是数不清的。
当我晓得科学有这样的问题时,我警觉到我所接触的基督教,如果基督徒的上帝就是他们的假设部份,那他们有什么不对呢?科学不也是在接受假设吗?他们接受上帝的假设,你凭什么说他不对。所以当我懂到这样子的时候,我就没有办法用科学来反对宗教,我觉得理亏、站不住了,那个时候我就接受可以有宗教。不过,我还是没有办法接受基督教、天主教。虽然我也很努力地说:好,我去相信、去接受「有上帝」这样的假设!当我这样子做的时候,这个上帝对我一点作用都没有,因为那个是我假设的,我实在没有办法去接受。
那个时候,我也没有去接触到真正的佛教,听到的也是不怎么高明。我也知道有法师啊,但是也没有去请教他们,当时因缘还没有具足,但是已经准备去接受佛教,因为基督教、天主教已经试过了,没有办法,剩下佛教还没有试。所以到后来就有机会接触了佛教。当时我接触到禅宗,其实是一本书,离现在很久了,是民国57年商务书局出版的。那本书叫做「禅学的黄金时代」,作者是吴经熊,他是天主教徒,是用英文写的,他的学生吴怡把它翻成中文。这本书当时还满风行的,我就买回来看,看了很欢喜,里面讲了很多禅宗的公案,就是怎么看怎么欢喜,看一遍就欢喜一遍,后来看了七、八遍,每看一遍就欢喜一遍,可是这些公案,我一个也不懂,是不是我有毛病啊?这个时候我就警觉到,这个里面一定有不可知的东西在里头。至于真有体会则是在我遇到了我的师父华藏上师以后的事了!
我与华藏上师的因缘是:因为当时已经开始学佛了,在清华大学认识一些学佛的教授,其中有一位教授告诉我,他的师父三天后就要来新竹,问我要不要去皈依。我问:「你的师父叫什么?」他说:「『阿阇黎』就是上师」。我还是搞不懂,根本都没有听过。他就跟我解释是密宗。喔!密宗,我心里想,密宗这个东西怎么可…
《十二因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