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工商时代的佛法

  

  

工商时代的佛法

  

  

菩萨六度万行和企业经营是一样的,

  

都有一个共同的论点:

  

自利利他,改善生活;自觉觉他,提升心灵。

  

  

梁乃崇教授

  

  

  

主持人:陈国镇教授

  

  

 各位女士、先生,早安!又到了我们上半年的演讲,今天演讲结束,下一场就要等到七月二十日佛学与科学讲座,地点在师大本部的礼堂。

  

  

 今天请梁教授讲「工商时代的佛法」。我们知道,佛法在人类的文明里面是非常独特的,它能探索到生命的本源。几千年来,时代一直在转变,从农业社会到现在的工商科技社会,我们很关切佛法是否一直跟我们生活在一起?也很想知道,佛法能不能对我们的工商时代带来意义?如果可以,我们生在这个时代,佛法对我们就不是陈旧的,反而是历久弥新的。今天,我们有机会请梁教授告诉我们,从他的科学研究和佛法修行里,体悟到佛法在工商时代,要如何展现美妙的文明内涵。

  

  

主讲人:梁乃崇教授

  

  

 谢谢刚才陈教授的介绍,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工商时代的佛法」。我把「科技」拿掉了,因为我今天讲的重点不是科技,科技时代的佛法,我们在佛学与科学的研讨会里介绍很多了,所以今天的主题还是放在工商时代的佛法。我要讲的内容如下:

  

  

 传统佛法停留在农业时代

  

 传统佛法的调整。

  

 佛经中属于工商时代的部分。

  

 什么是工商时代?什么是市场经济?

  

 菩萨六度万行与经营企业是相通的。

  

 如何运用佛法于企业中?

  

 实例

  

 结论

  

  

  

一、传统佛法停留在农业时代

  

  

 传统佛法停留在农业时代,大部分指的是小乘佛法,是到深山修行,离群索居,修个人的。我们知道比丘有一个戒律,他们的手不能碰金钱,而且鄙视交易,认为做买卖是骯脏、不清净的。所以现在佛教还保留一个习惯:明明去买一本佛经,硬要说「请」,不说「买」;我们希望佛书是「赠送」的,但哪有那么多可赠送,所以又要你付钱,但得说是「捐款」,这些都代表佛教鄙视交易。所以,传统佛教是一个不能说反商,但至少是轻商的文化。

  

  

 中国又是一个反商文化的社会──士、农、工、商,商排名最末。很多人视商人为奸商,这个观点对后世影响非常大,不只社会上大家这样看,商人本身也都这样看,他们看轻自己,认为所作所为不高尚,无法受人尊重。这是很糟糕的,自己都不尊重自己的商业行为,就更无尊严可言了。为何中国会有反商文化?今天先不去探讨,我们只要晓得传统印度佛法本身即轻商,后来传到中国,融合中国本身的反商文化,就成为一个反商的宗教了。

  

  

 所以,这样的传统佛法,对工商时代的企业界人士,于品格、德行、理想和宗教上的追求,是没有办法提供帮助的。大家可能也注意到一个现象,台弯许多成功的企业家,多数是信基督教的,佛教徒比较少,当然,很多是什么教也不信,主要原因就是反商的传统佛法,对他们无所助益。

  

 

  

  

二、传统佛法的调整

  

  

 这情形佛教界是否知道呢?知道!所以传统佛法也在调整,有些迹象我们可以观察得到,例如强调佛教里有财神法,因为工商文化要赚钱,财神法就被重视,甚至因而衍生出来的算命、改运、明牌、祈求、还愿这类的东西,在我看来都是为了适应现今工商时代而做的调整。其实,传统佛法里本来就有这些,只是现在被提出来强调,形成一种利益交换的民间信仰,这在宗教层次以及灵性的提升上等级不高。

  

  

 另外,在社会有组织地做慈善救济工作,也是最近才有的,传统佛法本来不做这些,这是慈济功德会的成就。他们发觉很多信徒想从事救济,慈济就出来引导大家把力量组织起来,成果十分辉煌,这也是适应工商时代所做的调整。再者,以前汉传佛教是不办大学的,好像书读得越少越好,可是现在工商时代来临,需面对其他宗教的竞争,像天主教、基督教到中国传教、办大学,所以佛教界也开始办大学,只是品质不够好,仍有待努力。至于人间佛教,即是融合了观光、节庆、休闲和清修,把庙盖得像观光饭店一样,让大家参加,在人间形成一个佛教的世界,凡此种种都显示佛教在作调整。这样做是有必要的,但深度不够;也就是说,上述调整在哲理的深度上,尚不足以适应工商时代。

  

  

三、佛经中属于工商时代的部分

  

  

 佛经中有没有讲到工商时代的部分?我很努力的找,也很幸运的找到了,文字上清清楚楚,不是我的解释,本质上就是如此。《华严经》中有一品讲到数不清的不同世界,数目无量无边,每一个世界都有一个名称,然后有一位佛。例如我们的世界叫娑婆世界,是无量世界中的一个,佛的名称是释迦牟尼。像这样的世界,宇宙中还有好多,列得出名字来的世界和佛的名称总共约有数百个或千把个,我没详细算。其中我找到两个,一个叫「普光明庄严」世界,里面有一位佛,叫「胜智大商主」,大商主不就是企业家吗?也就是说,宇宙里有一个世界是企业家成佛的;另外还有「妙音藏」世界,里面有一位佛「大力善商主」。我很高兴能够找到这两个例子,并且清楚讲出真正的名称,这代表的意义很重要,也透露出一个讯息:即企业家是可以成佛的,而且只要把企业经营好了,同时也就成佛了。不然佛号怎么会叫大商主?

  

 接下来的举例就比较不那么明显了,纯粹是我的解释。圆觉经提到「三摩钵提,如土长苗」,三摩钵提就是幻观法,以我的了解就是创新、创造的能力。企业家一定要有能力创新、创造。如土长苗,幼苗慢慢长大,就像经营企业,把一个小企业慢慢经营成大企业。三摩钵提是菩萨必修的功课,罗汉可以不修,辟支佛可以不修,但菩萨乘必修。这也属于工商文化的部分,只是名称上没有显露出来。

  

  

 再谈到菩萨大乘,菩萨是要自度度他、自觉觉他、六度万行、觉行圆满的,不像罗汉乘,重点放在自度。大乘修行不只是自己一个人的问题,必须六度万行,不厌其烦,努力工作,当一切觉行圆满,就成功了,这跟企业家的做事方式很像。最近我在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我是一个佛教徒企业家,我要做什么?做事业赚钱又是为了什么?我想答案应该是为了「庄严佛土」,为了「圆满佛性」。

  

  

 基督教提出,赚钱是为了荣耀上帝,办企业是为了荣耀上帝;不像我们,资本主义跟宗教没有关系,跟修行也没有关系。中国是反商文化,无商不奸,赚钱是为了自己的享受,所以要努力赚钱;但基督教的企业家不是为自己的吃喝享乐去赚钱,是为了荣耀上帝,所以钱赚得越多,就越荣耀了上帝。而且,这些人钱可以赚很多,生活也可以像清教徒般的节俭,这就是宗教和企业工商文化相结合,这点很重要,赚钱的人,本身就是一个修行者,满身都是上帝的荣耀,并非铜臭味。我因此想到佛教要怎么办?当然,我们不会去荣耀上帝,我们赚钱是为了「庄严佛土、圆满佛性」。企业经营得越好,钱赚得越多,就是庄严了佛土;钱赚得多,照顾到许多员工,满足社会的需要,让大家生活好,心灵层次提升,就是「圆满佛性」。这样一来,宗教的修行和工商文化企业的赚钱活动本身,就一致了,这是很重要的关键。

  

  

 最近,经由我对这件事情的思考,提出「贡献主义」,这是将资本主义及共产社会主义组合起来,并排除其缺点的构想。这只是原则性的构想,首先要定义什么是「贡献」?就是:凡是能改善自己和别人的生活,提升自己和别人的心灵层次的任何事情、…

《工商时代的佛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回头是岸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