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回头是岸

  回头是岸

  梁乃崇教授

  「回头是岸」在佛教里常听到,劝人不要做坏事,回头是岸。实际上,这句话有非常深刻的含义,因为一般人在做坏事的同时,还在做另一件事——向外驰求。当然,做坏事是在向外驰求,做好事也在向外驰求。但佛法不要向外驰求,而要回头。

  怎么「回头」呢?这和禅宗的「本来面目」大有关系。「本来面目」表示我们有「本性」,在禅宗也称它「无位真人」;若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无名真我」,简单讲即「真正的我」。那个「真正的我」,其实和「本来面目」是一体的,和所谓的「自性」、「佛性」、「本心」、「实相」和「知觉者」也是一体的,只是换了不同的名称而已。

  介绍了「真正的我」之后,再讲怎么「回头」。我们的心思在运作的时候有一个问题,不向真我追求,反而向真我之外追求,即「向外驰求」。一用文字、语言,或是任何一种表示,通通在「向外驰求」。如果能够放弃「向外驰求」,反转向「真正的我」追求,就是「回头」了。

  用现在的话来讲,「向外驰求」的意思是什么呢?任何一个东西被你看见、被你听到,甚至被你想到或是感觉到,那个东西就是被认知的,是不是?甚至像你的身体和手脚,也都是被「无位真人」知道的。各位可以省察一下,心中任何一个思想,或者是文字、符号,是否都是被你认知的东西?注意!这些被你认知的东西,就不是你的「无位真人」,对不对?「被你认知」和「你」是不一样的!

  任何被知的东西,以现代逻辑用语来叙述,都属「被知的范畴」。我现在就问各位一个问题:既然这些都是被知的,谁来知道这些「被知的范畴」?必定有一个「主体」知道这一切,是不是?也就是既然有「被知的范畴」,是不是就必然有知道它们的主体——「知觉者」?这就回到禅宗一直在参的问题:念佛的时候,是谁在念啊?或做任何一件事,都可以问:是谁在做?这样子问「谁?」,就是在找这个主体、找这个「知觉者」。

  而且这个「主体」不可以被讲,不可以被你我认知,为什么?因为一被讲到或认知到,就是被知的,就落到「被知的范畴」中,而不是认知的「主体」了,所以一定有一个不能被知的「主体」存在。

  因此,所谓的「佛性」、「本来面目」、「无位真人」,必定不属于「被知的范畴」,不能够再被知。如果没有「本来面目」、「无位真人」,也就是所有「被知的范畴」如果没有一个「谁」——「知觉者」来知道它们,这些「被知的范畴」存在与否,其实根本无从谈起!

  所以说有被知的东西存在,一定要有一个主体——「知觉者」——在那里认知,「他」是主动在那里认知,但是「他」本身有个特性——不能被知。

  我这个说法是用逻辑推理来演绎给你们听的,但是你们并没有真正体验到「知觉者」、「本来面目」是什么,因为一想到「知觉者」、「本来面目」,「他」就落到被你们知道的范畴,也就不是你们真正的「知觉者」或「本来面目」了,真正的「知觉者」或「本来面目」是没有办法被知道的!「他」没有办法被知,这是「他」的特性。

  这个「知觉者」的存在,就是佛法里面要讲的「佛性」,也是禅宗里面讲的「本来面目」、「无位真人」,所指的都是这个意思。然而为了说明,就必须用到语言、文字,也就是要用到「被知范畴」里的符号来形容。因此虽然所有的语言、文字都是被知的,但也只好用这些有形有相的符号来描绘,其目的就是要人能体悟到佛法真正想表达的意思。

  所以,当佛以手指月说:「月亮在那里!」,你却以为「月亮就是这只手」,那就弄错了,因为佛要指的是月亮。这里也是一样,我一直在用「本来面目」、「无位真人」、「知觉者」来描绘,还有用分析的方法来突显这种状况,都是希望各位能领悟到文字以外的意思。

  虽然所有的文字叙述都落在「被知的范畴」里,不过都是想要让各位从「被知的范畴」跳出来,领悟到确实有这被知范畴之外的「知觉者」。

  「回头是岸」的「岸」就是「知觉者」,就是「本来面目」,就是「佛性」。而如何才能「回头」呢?——不要向外驰求,不去抓被知的东西,不要陷在「被知的范畴」里,因为一抓,怎么都跳不出去,会陷在「被知的范畴」里。

  各位要学习回头,就是不去抓、不执着,所有被知的东西通通要放掉,因为都不是真正的你。各位若能觉悟:凡是能被你知道、被你了解、被你想到的,通通不是,当你有这样的认识时,把原来抓的一放掉,你的注意力就不在这些被知的东西上,也就可以「回头」去注意「知觉者」了。

  因此所谓「回头」,就是把这个向外驰求的心反过来找。像我们用手抓东西时,往往只注意被抓的东西,而忘了这只能抓的手;事实上用「知觉者」或「本来面目」看宇宙万象也类似这种情况,我们习惯把整个心思都放在宇宙万象这一边,而没有注意「知觉者」或「本来面目」,甚至根本完全忘掉了,这就是「忘失菩提心」。

  这样一忘失,就不能回头。现在不要抓,把「被知的范畴」放掉,这时候心思就开始转回「本来面目」这一边,一转回去,如果回得彻底,你就可以体会到「本来面目」了——才知道原来悟道就这么简单,是比喝开水还简单的一件事情。

  为什么佛家一直要用「无」、用「空」来引导人进入佛法呢?各位想想看,这个「知觉者」或「本来面目」的性质是不可被知的,既然不被知,是不是和「空」、和「无」很接近?

  而且在这被知的世界里面,想要找到一个符号和这种特性最接近、也容易让人了解的就是「空」、就是「无」,所以在经典里面,释迦牟尼佛经常用「虚空」来比喻「知觉者」、来比喻「本来面目」,原因就在这里。

  我这样说明,各位大概比较能体会了,但是你们会想:要如何才能证到「本来面目」呢?其实方法很多,然而一般人很难一下子就做到,因为累世以来,我们都一直习惯向外抓,这种「向外驰求」的习性已经根深柢固,一时没有办法改过来。

  在无法改变的状况下,曾经体验过「本来面目」的人,就想出一个办法来:既然大家开始时都抓得很多,他就教你只抓一个,不要抓那么多。虽然你还是抓,但抓的数量减少,对你还是有帮助,所以先要学习只抓一个东西。

  因此佛就常常教人专心持一句咒语或一句佛号,其他什么都不去想。但是一般人对这样的教法信心不够,会怀疑说:「一句咒语、一句佛号就有办法解决那么多问题吗?」所以就想多学一点,如果你多学了一点,反而违背了这个教法的原意。

  因为你无法一下子改变原来向外驰求、向外抓的习性,既然改不了,就专注地只抓一个,这一抓下去,对你达到体悟就有帮助了,这是佛法里面最常用,而实际上也是最确实有效的方法。

  另外一个方法是:好!连这一个都不要抓,只是静坐,什么都不要想,但是这很难做到。你虽然说什么都不想,但那时候想的可多呢!心念会到处乱转,你要它不想,它偏偏要想,你怎么办?

  讲起来很简单,其实很难的,因为你没办法掌握,所以不如就只是一句咒语或是一句佛号,非常专注地一直持、一直持,其他什么事情都不要想。在持咒或念佛号时,心里面只有这句咒语或佛号,其他心思通通打掉——这样的练习还只叫「专注」,只是训练自己专一的能力,与「空」、「无」还有一段距离,不过这样对证入「本来面目」会有帮助。

  即使你可以专心地持,但是心念还是会乱跑,一下想这个,一下想那个,此时你就要警觉——要把心收回来,任何念头通通把它变成佛号或咒语。

  比如说念观世音菩萨圣号,任何一个念头跑出来后,不准它变成怪念头,要把它拉回来变成「南无观世音菩萨」,把全部心思收拢来。这个工夫一旦下下去,你对自己的心就渐能掌握,心思会逐渐收拢;若能持之以恒,其他的杂念慢慢地就会自动减少。

  念头少了以后,你会发现自己集中精神的能力越来越强,同时也会发现记忆力、思考力都有进步,原因在哪里?——你已把原先分散出去的心力都收回来了。

  平日我们的精神会比较不足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心思用得太多,无形中耗散掉。当你把这些耗散的心力收拢时,慢慢会发觉自己精神的集中力、思考力、记忆力各方面都在进步,所以书也会读得好一点。很多人常常坐立不安,那是因为心都散掉了。通常心很定的人,做起事来都是心平气和的,读书的效率也会提高。所以练习「专注」是一个最简单的方法,也是很有用的办法。

  同时持咒的时候,最好不要心怀任何想法。很多人还没有持的时候,愿望可多了:希望能帮助自己这个会好、那个会好;还要帮助家人消灾除难,帮助朋友解决困难,这些想法都太多了。通常我们在教人持咒的时候都会告诉人家:若有灾难,持咒就能解决。其实这只是一种善巧方便,因为大部分人都不想念,让他有机会多念,虽然他不专心,但总比不念要好一点,是一种鼓励。

  但教人持咒真正的用意是要让人「专心一致」,就是要锻炼心神集中,做了一段时间后,你会发觉以前自己的心神真是耗散得很厉害——人看起来是在这里,其实脑子里转东转西的,早不知飞到那里去了——当你越深入持咒时,就越晓得自己心神转出去的频率非常高。

  这个方法如果练得很好的时候,你的「被知的范畴」就变成只剩下这一句咒语或佛号了,其他的都不在了,你精神集中到最彻底时就是这种状况。这时候,要把你的「本来面目」拉出来就简单了,不像原先要把它拉出来,那简直像是有八万四千条绳索从四面八方来捆绑,十分困难。

  现在只剩下这一句咒语或佛号,事情就好办了。这时你要回头,只要把这句咒语或佛号放掉——就等于放掉整个「被知的范畴」——很容易就体会到「本来面目」,机会比以前增加了,不过这仍是要靠自己体会的。

  持咒又比念佛号好一点,因为咒语没有意义,用的心…

《回头是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佛教的财富观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