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回頭是岸

  回頭是岸

  梁乃崇教授

  「回頭是岸」在佛教裏常聽到,勸人不要做壞事,回頭是岸。實際上,這句話有非常深刻的含義,因爲一般人在做壞事的同時,還在做另一件事——向外馳求。當然,做壞事是在向外馳求,做好事也在向外馳求。但佛法不要向外馳求,而要回頭。

  怎麼「回頭」呢?這和禅宗的「本來面目」大有關系。「本來面目」表示我們有「本性」,在禅宗也稱它「無位真人」;若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無名真我」,簡單講即「真正的我」。那個「真正的我」,其實和「本來面目」是一體的,和所謂的「自性」、「佛性」、「本心」、「實相」和「知覺者」也是一體的,只是換了不同的名稱而已。

  介紹了「真正的我」之後,再講怎麼「回頭」。我們的心思在運作的時候有一個問題,不向真我追求,反而向真我之外追求,即「向外馳求」。一用文字、語言,或是任何一種表示,通通在「向外馳求」。如果能夠放棄「向外馳求」,反轉向「真正的我」追求,就是「回頭」了。

  用現在的話來講,「向外馳求」的意思是什麼呢?任何一個東西被你看見、被你聽到,甚至被你想到或是感覺到,那個東西就是被認知的,是不是?甚至像你的身體和手腳,也都是被「無位真人」知道的。各位可以省察一下,心中任何一個思想,或者是文字、符號,是否都是被你認知的東西?注意!這些被你認知的東西,就不是你的「無位真人」,對不對?「被你認知」和「你」是不一樣的!

  任何被知的東西,以現代邏輯用語來敘述,都屬「被知的範疇」。我現在就問各位一個問題:既然這些都是被知的,誰來知道這些「被知的範疇」?必定有一個「主體」知道這一切,是不是?也就是既然有「被知的範疇」,是不是就必然有知道它們的主體——「知覺者」?這就回到禅宗一直在參的問題:念佛的時候,是誰在念啊?或做任何一件事,都可以問:是誰在做?這樣子問「誰?」,就是在找這個主體、找這個「知覺者」。

  而且這個「主體」不可以被講,不可以被你我認知,爲什麼?因爲一被講到或認知到,就是被知的,就落到「被知的範疇」中,而不是認知的「主體」了,所以一定有一個不能被知的「主體」存在。

  因此,所謂的「佛性」、「本來面目」、「無位真人」,必定不屬于「被知的範疇」,不能夠再被知。如果沒有「本來面目」、「無位真人」,也就是所有「被知的範疇」如果沒有一個「誰」——「知覺者」來知道它們,這些「被知的範疇」存在與否,其實根本無從談起!

  所以說有被知的東西存在,一定要有一個主體——「知覺者」——在那裏認知,「他」是主動在那裏認知,但是「他」本身有個特性——不能被知。

  我這個說法是用邏輯推理來演繹給你們聽的,但是你們並沒有真正體驗到「知覺者」、「本來面目」是什麼,因爲一想到「知覺者」、「本來面目」,「他」就落到被你們知道的範疇,也就不是你們真正的「知覺者」或「本來面目」了,真正的「知覺者」或「本來面目」是沒有辦法被知道的!「他」沒有辦法被知,這是「他」的特性。

  這個「知覺者」的存在,就是佛法裏面要講的「佛性」,也是禅宗裏面講的「本來面目」、「無位真人」,所指的都是這個意思。然而爲了說明,就必須用到語言、文字,也就是要用到「被知範疇」裏的符號來形容。因此雖然所有的語言、文字都是被知的,但也只好用這些有形有相的符號來描繪,其目的就是要人能體悟到佛法真正想表達的意思。

  所以,當佛以手指月說:「月亮在那裏!」,你卻以爲「月亮就是這只手」,那就弄錯了,因爲佛要指的是月亮。這裏也是一樣,我一直在用「本來面目」、「無位真人」、「知覺者」來描繪,還有用分析的方法來突顯這種狀況,都是希望各位能領悟到文字以外的意思。

  雖然所有的文字敘述都落在「被知的範疇」裏,不過都是想要讓各位從「被知的範疇」跳出來,領悟到確實有這被知範疇之外的「知覺者」。

  「回頭是岸」的「岸」就是「知覺者」,就是「本來面目」,就是「佛性」。而如何才能「回頭」呢?——不要向外馳求,不去抓被知的東西,不要陷在「被知的範疇」裏,因爲一抓,怎麼都跳不出去,會陷在「被知的範疇」裏。

  各位要學習回頭,就是不去抓、不執著,所有被知的東西通通要放掉,因爲都不是真正的你。各位若能覺悟:凡是能被你知道、被你了解、被你想到的,通通不是,當你有這樣的認識時,把原來抓的一放掉,你的注意力就不在這些被知的東西上,也就可以「回頭」去注意「知覺者」了。

  因此所謂「回頭」,就是把這個向外馳求的心反過來找。像我們用手抓東西時,往往只注意被抓的東西,而忘了這只能抓的手;事實上用「知覺者」或「本來面目」看宇宙萬象也類似這種情況,我們習慣把整個心思都放在宇宙萬象這一邊,而沒有注意「知覺者」或「本來面目」,甚至根本完全忘掉了,這就是「忘失菩提心」。

  這樣一忘失,就不能回頭。現在不要抓,把「被知的範疇」放掉,這時候心思就開始轉回「本來面目」這一邊,一轉回去,如果回得徹底,你就可以體會到「本來面目」了——才知道原來悟道就這麼簡單,是比喝開水還簡單的一件事情。

  爲什麼佛家一直要用「無」、用「空」來引導人進入佛法呢?各位想想看,這個「知覺者」或「本來面目」的性質是不可被知的,既然不被知,是不是和「空」、和「無」很接近?

  而且在這被知的世界裏面,想要找到一個符號和這種特性最接近、也容易讓人了解的就是「空」、就是「無」,所以在經典裏面,釋迦牟尼佛經常用「虛空」來比喻「知覺者」、來比喻「本來面目」,原因就在這裏。

  我這樣說明,各位大概比較能體會了,但是你們會想:要如何才能證到「本來面目」呢?其實方法很多,然而一般人很難一下子就做到,因爲累世以來,我們都一直習慣向外抓,這種「向外馳求」的習性已經根深柢固,一時沒有辦法改過來。

  在無法改變的狀況下,曾經體驗過「本來面目」的人,就想出一個辦法來:既然大家開始時都抓得很多,他就教你只抓一個,不要抓那麼多。雖然你還是抓,但抓的數量減少,對你還是有幫助,所以先要學習只抓一個東西。

  因此佛就常常教人專心持一句咒語或一句佛號,其他什麼都不去想。但是一般人對這樣的教法信心不夠,會懷疑說:「一句咒語、一句佛號就有辦法解決那麼多問題嗎?」所以就想多學一點,如果你多學了一點,反而違背了這個教法的原意。

  因爲你無法一下子改變原來向外馳求、向外抓的習性,既然改不了,就專注地只抓一個,這一抓下去,對你達到體悟就有幫助了,這是佛法裏面最常用,而實際上也是最確實有效的方法。

  另外一個方法是:好!連這一個都不要抓,只是靜坐,什麼都不要想,但是這很難做到。你雖然說什麼都不想,但那時候想的可多呢!心念會到處亂轉,你要它不想,它偏偏要想,你怎麼辦?

  講起來很簡單,其實很難的,因爲你沒辦法掌握,所以不如就只是一句咒語或是一句佛號,非常專注地一直持、一直持,其他什麼事情都不要想。在持咒或念佛號時,心裏面只有這句咒語或佛號,其他心思通通打掉——這樣的練習還只叫「專注」,只是訓練自己專一的能力,與「空」、「無」還有一段距離,不過這樣對證入「本來面目」會有幫助。

  即使你可以專心地持,但是心念還是會亂跑,一下想這個,一下想那個,此時你就要警覺——要把心收回來,任何念頭通通把它變成佛號或咒語。

  比如說念觀世音菩薩聖號,任何一個念頭跑出來後,不准它變成怪念頭,要把它拉回來變成「南無觀世音菩薩」,把全部心思收攏來。這個工夫一旦下下去,你對自己的心就漸能掌握,心思會逐漸收攏;若能持之以恒,其他的雜念慢慢地就會自動減少。

  念頭少了以後,你會發現自己集中精神的能力越來越強,同時也會發現記憶力、思考力都有進步,原因在哪裏?——你已把原先分散出去的心力都收回來了。

  平日我們的精神會比較不足的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我們的心思用得太多,無形中耗散掉。當你把這些耗散的心力收攏時,慢慢會發覺自己精神的集中力、思考力、記憶力各方面都在進步,所以書也會讀得好一點。很多人常常坐立不安,那是因爲心都散掉了。通常心很定的人,做起事來都是心平氣和的,讀書的效率也會提高。所以練習「專注」是一個最簡單的方法,也是很有用的辦法。

  同時持咒的時候,最好不要心懷任何想法。很多人還沒有持的時候,願望可多了:希望能幫助自己這個會好、那個會好;還要幫助家人消災除難,幫助朋友解決困難,這些想法都太多了。通常我們在教人持咒的時候都會告訴人家:若有災難,持咒就能解決。其實這只是一種善巧方便,因爲大部分人都不想念,讓他有機會多念,雖然他不專心,但總比不念要好一點,是一種鼓勵。

  但教人持咒真正的用意是要讓人「專心一致」,就是要鍛煉心神集中,做了一段時間後,你會發覺以前自己的心神真是耗散得很厲害——人看起來是在這裏,其實腦子裏轉東轉西的,早不知飛到那裏去了——當你越深入持咒時,就越曉得自己心神轉出去的頻率非常高。

  這個方法如果練得很好的時候,你的「被知的範疇」就變成只剩下這一句咒語或佛號了,其他的都不在了,你精神集中到最徹底時就是這種狀況。這時候,要把你的「本來面目」拉出來就簡單了,不像原先要把它拉出來,那簡直像是有八萬四千條繩索從四面八方來捆綁,十分困難。

  現在只剩下這一句咒語或佛號,事情就好辦了。這時你要回頭,只要把這句咒語或佛號放掉——就等于放掉整個「被知的範疇」——很容易就體會到「本來面目」,機會比以前增加了,不過這仍是要靠自己體會的。

  持咒又比念佛號好一點,因爲咒語沒有意義,用的心…

《回頭是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佛教的財富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