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財富觀
梁乃崇教授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
今天我很榮幸能夠到「中央標准局同濟會」這裏來作演講。我要講的題目是:「佛教的財富觀」。我想先把這個題目的來龍去脈說明一下。我們佛教對于財富的看法大概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屬于小乘對財富的看法;另外一種則是大乘對財富的看法,這兩種觀點是不太一樣的。
我們先談第一種看法。第一種佛教的看法是在面對財富的時候,要我們不貪,主張不要有貪心。爲什麼不要有貪心呢?因爲財富像糞土一樣,都是虛假的,不必去貪著。像這種態度,人不會有錢,不會變成富翁。
以這種態度來面對財富的,大概都是一些相當安貧樂道的人,他們實踐這種主張,以致生活形態看起來像是苦行僧。他們身上既沒有錢,也不去存錢,不會考慮這類問題。
在唐朝的時候有一位龐居士,家裏相當富有。他成道的時候,不但自己成道,全家人也都一起成道。他成道之後,就做了一件事,是什麼事呢?他把財寶全收了起來,考慮是不是要送給人家,因爲他已經不重視這些東西了。但究竟要不要送人呢?結果他想不能送,因爲送了人以後,別人得到他的好處想要回報,就會結下來生輪回的因緣,所以他決定不送人。
那他要怎麼辦呢?考慮之後,他做了一件事,就是把所有的財寶裝在船上,然後把船開到江心(河的中間),鑿了一個洞後,把船沈掉——財寶自己既不用,也不送給人家,這種態度是標准的小乘佛教對財富的看法。但這種看法是沒有辦法處理財富的問題,尤其在現在這個時代更是不可能去面對複雜的財富問題。
再來談談大乘佛教對財富的看法。我們可以從大乘經典裏面所說的一些事情了解大乘和小乘的態度迥然不同。
比如說西方極樂世界,黃金鋪地,各種寶樹莊嚴,是非常華麗、非常富有的景觀。而從大、小乘畫像的不同也可以窺見一些端倪:大乘的佛菩薩都是寶像莊嚴的,渾身戴了很多的璎珞珠寶;而小乘羅漢,都是一些苦行像,身上沒有什麼裝飾。在大乘佛法的經典裏面這種非常富裕、豐富的圖像都出來了;同時大乘的佛法也非常講究要救度衆生,但救度不能光是嘴巴講講,也不能只是用想象的,或者入定觀想觀想,只觀想也幫不了實質,所以在大乘佛法裏面就要實際去救度。
救度就要布施一些財物,也就是你要拿出一些衆生所需要的東西和財寶,這就是所謂「財施」——把財物拿來布施。在這種情況下,大乘佛法是要考慮財富的。
可是一直到現在,在實踐上大乘佛法並沒有告訴我們怎麼去生財。既然我們的廟宇需要信徒的供養,把它莊嚴得金璧輝煌;救濟貧苦衆生的時候,也需要財物去布施,所以財富對大乘行者來說就有其重要的意義。但是佛教並沒有教我們怎麼去生財,如何讓我們的財富增加;對可以做的事情,也沒有做很清楚的交代。
在密宗裏面,則多了一樣東西,就是財神法。所謂「財神法」,就是讓大家修一種法,照著法本修持。
一般人相信學了財神法,做生意時就比較能發財,生活也會比較富裕,不致貧乏。但這個層次還是沒有教我們怎麼去做生意,只是給一個法本,上面有些咒語,有些觀想,有些手印,還有一些偈子。
偈子的意思大概是說:要供養諸佛,要救度衆生,要去幫助別人——所提出的是這種觀點,可是並沒有告訴人怎麼去生財。所以嚴格來講,佛經裏面有關財富的事情講得並不多,無法在精神和行爲上給人一個清楚的指導原則;只是告訴我們不能貪心,會有因果報應,所以在獲取財富的時候,不該拿的就不要拿,也不要去偷,不要去搶,不要去騙,也不要去賭——會告訴你這些原則。
也就是若想生財,最好不貪,要在不貪的狀況下去發財,大概只有這些簡單的規則。
這些規則在幾百年前,或一、兩千年前可能還不致于不夠用。可是到了我們這個工商發達的時代,情況非常複雜,以致生財的過程和以前的時代極端不同。面對這麼複雜的社會狀況,我們現在的佛教徒,想要憑借佛教過去傳統的簡單原則,就很難適應,所以常常會有一些問題。
尤其在佛教裏面又有大乘的想法,又有小乘的想法,而目前佛教裏面小乘的想法其實是滿盛行的。弄到後來,就變成我們到底可不可以賺錢?很多佛教徒都會産生這種困擾,認爲最好不要碰錢,才能修行;一旦碰到錢,就不能修行了。可是佛又教人要供養,但我們不去賺錢,又怎麼有錢去供養廟裏的師父?又如何去贊助救濟貧苦的慈善事業?所以各位想要加入「慈濟功德會」,還是得去賺錢,這是很矛盾的。
在這裏我想再說明一下現代工商文明的複雜性。我舉一個例子,大家就更能夠了解了。
我前一陣子看了黃仁宇先生寫的一本書:《萬曆十五年》,裏面就介紹了明朝商人的情況。那個時候離現在還不太遠,大概是四、五百年以前,商人是怎麼做生意的呢?當時商人出門身上要帶錢,帶什麼錢呢?就是帶一些碎銀子。這些銀子都是很重的,要帶的話,一個人也帶不了太多,大都是包在一個布兜裏面,然後捆在腰上。一次帶五、六斤就已經很重了,就這樣辛辛苦苦地去旅行。一路上還要財不露白,所以衣服要寬大一點,人家才不知道他腰間捆有銀子。
他們常常離家到另外一個地方去買貨,光是買貨就不簡單,得一家一家地收購;不像現在,到一個批發市場去,一下子全買好了。他們沒有這麼簡單,每一家有多少就收購起來;把錢付了以後,就裝起來,然後自己押著貨,運到目的地去賣。而且一下子也賣不掉,要慢慢賣,當然賣價是很貴的。
譬如說原來一塊錢的東西,大概會以二、叁十塊錢賣出去。他們那麼辛苦,當然需要如此。但是雖然單價差異很大,賺得好像很多,實際上能夠做的量卻很少,所以賺的還是少得很,這和現在的貿易商簡直是不能比。
現在的貿易商身上哪裏有錢呢?錢都看不見。現在的錢都已經變成電腦裏面的資訊,銀行把你要用錢的數目,在電腦裏面打幾個符號,錢就電彙出去了。現在的貿易商,哪裏一定要人跑去買貨?他只要用電話或是傳真機聯絡,輕輕松松就把生意完成了。像我認識的一個貿易商朋友,他根本沒有看過貨是什麼,但是貨就已經從美國或臺灣運來運去,而他只在辦公室裏坐著。他賺的差價很少,但是數量很大,結果還是很好賺。
由此可以看出,現在經商的複雜性和過去不一樣,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在這個時代,我們對財富到底要怎麼想?怎麼看?都是問題。
前一陣子有所謂投資公司的問題。像這類公司的做法到底對不對?到底可不可以?而現有的這個社會裏,其他人都這麼做,而且法律上也不認爲有問題,那麼如果投資公司同樣也做了,我們就看不出他有什麼不對。當然後來很多投資公司都出了毛病,因爲政府不能接受。可是若從他們的作法,與其他商人的行徑來比較,實在沒有辦法認定他們一定是錯的。
可是這些投資公司後來都變成不對了,那爲什麼他們是不對的?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同時我們也曉得其中有一家最大的投資公司,最後還是一樣出了毛病,而它的主持人是一個虔誠的密宗行者,難道佛教沒給他什麼指導嗎?至少看起來好像沒有辦法給他指導。
我想原因是現在的工商業文化,其經營的方式已經複雜到一個程度,傳統佛教的一些行爲准則已經沒有辦法施上力了。在這種情形下,想找明確的條文,來解決問題,就很困難。
經典或是法師,都沒有辦法給我們一個確切的指導。當然我們也不能責怪佛法沒有爲我們現在這個科學、工業、商業這麼發達的世界,預先准備好一套教導的原則,我們不能夠這樣要求。因爲他們以前發展出來的方法、原則,是針對他們當時社會狀況的需要,然後依照本有的佛性來做判斷和抉擇而訂下的。他們沒有遇到我們現在這種複雜的環境,所以不會去訂這些規則。
我們現在既然遇到了這些問題,前人又沒有留下現成好用的法則可以依循,就必須自己去面對,自己想辦法解決。爲了這個問題,我要求自己深入去檢討,第一步就是如實觀察,如實地觀察財富的本質,認真反省所謂的「財富」到底是什麼。我運用佛法裏面的禅定和般若智慧來解決這個問題,最後得到了叁個原則,我現在覺得這是財富很重要的叁個原則,我現在逐一說明:
第一、財富並非只是物質,凡是能夠改善生活品質的,就是財富。
第二、個人的財富包含在社會整體的財富中。
第叁、未做貢獻,不收報酬;做了貢獻,才收報酬。
第一個原則:「財富並非只是物質」。我們一般都會有一個觀念,認爲財富是物質。我在這裏就要說明財富不是物質。
我先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大家大概都知道,所謂的IC就是「積體電路」。這種半導體主要的物質是什麼呢?就是矽(silicon)。IC就是silicon這種物質做出來的。而 silicon 又是什麼?就是大家看見的地上的砂。我們看見砂的時候,不會覺得它是財富;可是看見IC的時候,就會覺得這是財富。
這中間的差別在哪裏?差別不在物質,物質都是一樣的;差別在IC。科學家把砂(氧化矽)中的氧去掉,從中提煉出矽來;但這樣還不夠,還要把這個矽做成 singlecrystal ,做成大家所知的矽晶片,一個一個圓的矽晶片;然後在這個矽晶片上面做一些微小的結構,就成了IC。
就物質的角度來看,砂跟「積體電路」並沒有什麼差別;可是就財富的角度來看,卻是不一樣的——一個有財富,一個沒有財富。原因在哪裏?原因在這個「積體電路」加上了人的智慧,也就是把人的心力與才智放進去了,才變成財富。如果這些物質,人沒有把心智放進去,就不會變成「積體電路」,也就沒有辦法變成財富。
我們再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個「積體電路」當中的線路如果有一個地方斷裂了,就沒有用了,其所帶來財富也就不見了,可是它的物質部份並沒有減少。那爲什麼一…
《佛教的財富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