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現代的佛法

  現代的佛法

  梁乃崇教授

  我今天要講的是「現代的佛法」,因爲貴社上一任社長告訴我「慧鍾社」雖有很多同學喜歡佛法,可是並不曉得在講什麼,他們是在不清楚的狀況下接觸佛法的。所以我訂了今天這個題目,想把我所了解的比較適合現代社會的佛法介紹給大家。

  佛法是在叁千多年前(另外有一說是二千多年前)由釋迦牟尼佛在印度創立的,它的內涵從那時候到現在始終都一樣,可是所呈現出來的外貌則一直在改變。

  平日我們接觸到一個東西的時候,其實所看到的都是它的外相,而不是它真正的本體。正如德國的哲學家康德所說的:「我們所看見的都是外相,而物質的本體——就是所謂的『物自體』——到底是什麼,是沒辦法了解的。」我今天想說明的是佛法的內涵亘古以來都不曾改變,可是隨著時空的遷流,它的外相卻有非常大的不同。

  在印度,從叁千多年前到二千年前那段時間,佛法所表現出來的是一般所謂的「小乘佛法」。

  小乘佛法主要的特征是強調一個人要修行,要得到最徹底的解脫,要修到「涅槃」的深度,如果他完全做到了,那麼他的果位可以到羅漢。一個人修成羅漢的時候,他會說某一類的話,例如:「所做已辦,不受後有。」就是說所要做的事情都已經做完了,他要走了,我們所謂的這個「有」的世界從此以後他不再接受、不再要了!也就是要離開這個世界了。

  那麼像小乘這種修行方式和表現出來的外貌,所給人的印象就是好像只管自己,自己修好就走了,剩下還沒有修好的人,他就不管了,因爲他「不受後有」。像這種情形,我們就認爲他是所謂的「小乘行人」,也就是他的重點是在自度,只解決自己的問題——這是佛法最早期的情形。

  小乘佛法一直延續了很久,即使到現在,很多佛法的內涵還是與小乘的想法非常相近。甚至有的人口頭上非常的廣大,認爲自己是大乘,開口閉口都是大乘,不過他實際上的做法以及他的內心仍然停留在小乘的階段。

  差不多兩千年前,佛法在印度就有了很大的轉變,當然也不是突然改變,而是很緩慢地變化,最後就變成了大乘佛法,這和當時印度社會的變遷是有關系的。這些外相的變化並不完全是佛法本身在變,而是因爲它所在地方的那些人的需要和想法都變了,所以自然就會有所改變。

  這個時期大乘佛法是在什麼地方起了不一樣的變化呢?

  主要是大乘行人不但要自己求得解脫,同時也希望幫助周圍的人和其他有緣的人,一樣達到佛法所謂解脫的境界。所以他們強調要六度萬行,不但自度,同時也要度他,這是大乘佛法所表現出來的精神。這些人一旦修成,就不稱他們是羅漢了,而都稱之爲「菩薩」。

  所以大家常會聽到「某某菩薩」這類稱呼,這些都已經是在大乘這個階段。到了這個階段,所度的人比較多了,他們心裏面所想的也比較廣一點,因此表現出不同的面貌。

  演變到大乘以後,佛法在印度又再變。變成什麼呢?又變成金剛乘,也就是現在大家所聽到的密宗、密乘。

  到了密乘這一個階段,外相上又做了一些什麼改變?在外相上密乘就比較強調禅定所修出來的所謂神通和氣功這一類東西,就比較強調這一部分。那這一部分是什麼?這一部份其實是屬于禅定的運用。

  我們可以做一個比方,就像物理學也好,或者數學、化學也好,都有純物理或者純數學、純化學的階段。這個階段達到某一個程度以後,就會想要發展出應用物理、應用數學和應用化學,就會有這些名堂。

  密宗到了這個層次,就是把以前純粹的佛法演化成一些可以有效應用的方法,也可以說是屬于技術層面。它發展出很多很多的辦法,譬如說能讓虛弱的身體變得健康;貧窮的變成很有錢;壽命不夠長的則把它延長;生病的就把病醫好;東西被人家偷了、搶了,有辦法找回來;或者是能預知未來,知道自己的命運;甚至可以問自己的婚姻怎麼樣;以後會不會讀書等——包涵了相當多這一類的東西。它不但讓人在純粹的了解與理念上有所體會,同時也有相當多實際的運用,這就是密乘。

  在大乘與密乘的中間,就是達摩祖師把禅宗帶到中國的這個階段。禅宗還是比較接近大乘,外表上不像密乘。禅宗到中國來沒有多久,密宗也傳到了中國,但是後來在中國失傳了,反而流到了日本,最後又從日本傳回中國,我們現在稱之爲「東密」;另一支密宗則從印度傳到了西藏,一直保持到現在,就是所謂的「藏密」。

  從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佛法幾千年來不斷在演變,而且流傳到不同的地方後,因各地民情風俗迥異,所呈顯的面貌都不一樣。因此即使是大乘佛法,流傳到中國就變成了禅宗。禅宗在中國發展成熟以後,所表現出來的面貌與印度原本的佛教,就外相而言還是有相當大的差異。

  至于像密乘傳到了西藏,在西藏流傳了一千多年,長時間累積的結果,與原來在印度的密乘形象上又有很大的不同。就以東密和藏密來比較,兩者之間也有差距。我們可以說所有的佛教宗派從外相上來看,變化非常大,而且很複雜。

  而在中國,目前禅宗在文字上大概還留下了一些東西,真實的本質是不是傳下來了,並不能確定。但是中國的佛教自己慢慢又發展出所謂的淨土宗,可以說是現在最流行的宗派,而它的外貌又與禅宗截然不同。

  我們學佛的人,在面對這麼複雜的演變,和五花八門的宗派,想要從中學習,常常會不知道如何下手;而且這些宗派有些外表還互相矛盾。但是若從佛法的本體和內涵來看,從一開始到現在,無論怎麼變化,仍然始終如一。之所以會認爲不一樣,其實都是因爲外相不同而有誤解。

  一般人想要了解佛法,沒有辦法一下子進入它的內涵,還是要從外表下手。首先我們不必去管那些複雜的演變,只要看自己對于宗教、對于佛法有什麼需要,有什麼期望。從這個角度來看,就比較好下手。

  現代人對宗教的需要:

  一、崇信的對象

  二、平等的對待

  叁、命運的寄托(祈福、保佑)

  四、宇宙、生命奧秘的解答(求真)

  五、生、老、病、死的解脫

  六、關懷協助他人

  七、禅定

  現代人對宗教的需要非常多,首先就希望它是一個可以崇拜或者崇信的對象;當然附帶地也希望在宗教裏面能獲得一些友情和關愛,同時也可以傾訴心裏的話,而在傾訴當中就可以忏悔,感情上可有所寄托,這些全都依附在這個崇信的對象上面。

  那麼第二個需求是什麼呢?那就是希望得到平等地對待,也就是希望得到尊重。這兩個需要有一點矛盾,你去崇拜、崇信某個人,當然這個時候自己就像矮了一截;但同時他還有另一個需要——需要平等的對待關系,也就是要得到尊重、要得到重視。這一點也是宗教裏面的需要。

  第叁個需求則是命運的寄托。講得比較嚴重一點,就像死了以後到哪裏去啊,這種問題就需要有一個寄托;輕一點的話,就是未來的命運難蔔,自己幾年或者幾十年以後,不知會怎樣。所以要祈福,要求保佑,這些需要也只有宗教可以滿足。

  第四是對宇宙、生命奧秘的解答。我們希望從宗教裏面能夠獲得對宇宙還有生命奧秘的解答,當然這一部分可以說是在追求宇宙、人生的真理。

  第五、我們希望求得解脫。因爲除了宗教外,世間的學問沒有辦法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惟有宗教能幫助我們解脫。

  此外,還有些人喜歡關懷、協助他人,同時也希望宗教能幫助他們去關懷、協助其他的人,這是某些人對宗教的另一種期望。再來是其他宗教比較少有的,就是希望從中得到禅定,希望宗教能夠帶給我們禅定。

  以上是現代人希望宗教所能擔負的七種功能。其中有一部分世間其他的學問也能夠提供解答,比如說想要了解宇宙、人生的奧秘,想要求得真理,這在我們現在所了解的科學或者哲學裏面,都能提供部分的答案;但是我們對宗教的要求,則是希望它能夠提供最深、最完整的解答。

  至于想追求解脫、追求平等,這也是現代政治追求的目標。因爲民主就是在追求平等,自由則是解脫當中一小部分,很小的部分,在政治上就表現出有這種需要。但是宗教裏所講的平等就不只是政治上的需要,不僅是那一點點。

  第五項想要求得解脫,這不是說希望獲得政治權力,以得到更大的自由;也不只是希望在國家製度以及法律規範、社會規範裏面求得大一點的自由度,不只是這樣。宗教上要求的解脫是要把生命所給予我們的局限和束縛統統解除,然後求得自由,可以說兩者求解脫的性質相同,但是程度卻不太一樣。

  此外一般人還想要在這裏得到一些友情和關愛,或者可以有傾訴的對象,這些都是我們想要在宗教裏面求得的。像第叁項這裏,我們希望得到一些保佑,希望避凶趨吉,宗教就可以滿足這些需求。其實現在的社會保險製度和社會福利製度如果辦得好,也是想提供這些服務,但是其中並不會帶有友情,也不會帶有關愛,更不能提供一個傾訴的對象、一個崇信的對象,這些製度裏面沒辦法給人這些東西。

  現在我們再從其他的宗教來看,第一項「希望宗教是個可以崇信的對象」和第叁項「希望宗教是命運的寄托」,這兩項需求差不多每一種宗教都可以提供一些,只不過深淺程度不同而已。

  而第六項「關懷協助他人」大部分的宗教差不多都具備了。那第二項對平等的需要呢?也有相當程度的一樣。但是若要與佛法來比,這個地方還是差了一點。

  我們就以大家比較熟悉的基督教、天主教或者是回教這類宗教與佛法做比較,差在哪裏?差在他們沒有辦法和上帝平等,而佛法最後是要做到和佛平等,這一點就很不一樣。

  至于第四項解答宇宙、生命的奧秘的這一部分,是我覺得佛法最吸引人的部分,雖然其他的宗教也都說他們所講的是真理,宇宙人生的奧秘他們都能夠解答,不過一旦拿來對照比較以後,會發現惟有佛法才有如此深湛廣大的內涵,是別的宗教所無法企及的!

  像人類直到近代,科學才讓我們知…

《現代的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法與人類文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