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佛法
梁乃崇教授
我今天要讲的是「现代的佛法」,因为贵社上一任社长告诉我「慧钟社」虽有很多同学喜欢佛法,可是并不晓得在讲什么,他们是在不清楚的状况下接触佛法的。所以我订了今天这个题目,想把我所了解的比较适合现代社会的佛法介绍给大家。
佛法是在三千多年前(另外有一说是二千多年前)由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创立的,它的内涵从那时候到现在始终都一样,可是所呈现出来的外貌则一直在改变。
平日我们接触到一个东西的时候,其实所看到的都是它的外相,而不是它真正的本体。正如德国的哲学家康德所说的:「我们所看见的都是外相,而物质的本体——就是所谓的『物自体』——到底是什么,是没办法了解的。」我今天想说明的是佛法的内涵亘古以来都不曾改变,可是随着时空的迁流,它的外相却有非常大的不同。
在印度,从三千多年前到二千年前那段时间,佛法所表现出来的是一般所谓的「小乘佛法」。
小乘佛法主要的特征是强调一个人要修行,要得到最彻底的解脱,要修到「涅槃」的深度,如果他完全做到了,那么他的果位可以到罗汉。一个人修成罗汉的时候,他会说某一类的话,例如:「所做已办,不受后有。」就是说所要做的事情都已经做完了,他要走了,我们所谓的这个「有」的世界从此以后他不再接受、不再要了!也就是要离开这个世界了。
那么像小乘这种修行方式和表现出来的外貌,所给人的印象就是好像只管自己,自己修好就走了,剩下还没有修好的人,他就不管了,因为他「不受后有」。像这种情形,我们就认为他是所谓的「小乘行人」,也就是他的重点是在自度,只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是佛法最早期的情形。
小乘佛法一直延续了很久,即使到现在,很多佛法的内涵还是与小乘的想法非常相近。甚至有的人口头上非常的广大,认为自己是大乘,开口闭口都是大乘,不过他实际上的做法以及他的内心仍然停留在小乘的阶段。
差不多两千年前,佛法在印度就有了很大的转变,当然也不是突然改变,而是很缓慢地变化,最后就变成了大乘佛法,这和当时印度社会的变迁是有关系的。这些外相的变化并不完全是佛法本身在变,而是因为它所在地方的那些人的需要和想法都变了,所以自然就会有所改变。
这个时期大乘佛法是在什么地方起了不一样的变化呢?
主要是大乘行人不但要自己求得解脱,同时也希望帮助周围的人和其他有缘的人,一样达到佛法所谓解脱的境界。所以他们强调要六度万行,不但自度,同时也要度他,这是大乘佛法所表现出来的精神。这些人一旦修成,就不称他们是罗汉了,而都称之为「菩萨」。
所以大家常会听到「某某菩萨」这类称呼,这些都已经是在大乘这个阶段。到了这个阶段,所度的人比较多了,他们心里面所想的也比较广一点,因此表现出不同的面貌。
演变到大乘以后,佛法在印度又再变。变成什么呢?又变成金刚乘,也就是现在大家所听到的密宗、密乘。
到了密乘这一个阶段,外相上又做了一些什么改变?在外相上密乘就比较强调禅定所修出来的所谓神通和气功这一类东西,就比较强调这一部分。那这一部分是什么?这一部份其实是属于禅定的运用。
我们可以做一个比方,就像物理学也好,或者数学、化学也好,都有纯物理或者纯数学、纯化学的阶段。这个阶段达到某一个程度以后,就会想要发展出应用物理、应用数学和应用化学,就会有这些名堂。
密宗到了这个层次,就是把以前纯粹的佛法演化成一些可以有效应用的方法,也可以说是属于技术层面。它发展出很多很多的办法,譬如说能让虚弱的身体变得健康;贫穷的变成很有钱;寿命不够长的则把它延长;生病的就把病医好;东西被人家偷了、抢了,有办法找回来;或者是能预知未来,知道自己的命运;甚至可以问自己的婚姻怎么样;以后会不会读书等——包涵了相当多这一类的东西。它不但让人在纯粹的了解与理念上有所体会,同时也有相当多实际的运用,这就是密乘。
在大乘与密乘的中间,就是达摩祖师把禅宗带到中国的这个阶段。禅宗还是比较接近大乘,外表上不像密乘。禅宗到中国来没有多久,密宗也传到了中国,但是后来在中国失传了,反而流到了日本,最后又从日本传回中国,我们现在称之为「东密」;另一支密宗则从印度传到了西藏,一直保持到现在,就是所谓的「藏密」。
从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佛法几千年来不断在演变,而且流传到不同的地方后,因各地民情风俗迥异,所呈显的面貌都不一样。因此即使是大乘佛法,流传到中国就变成了禅宗。禅宗在中国发展成熟以后,所表现出来的面貌与印度原本的佛教,就外相而言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异。
至于像密乘传到了西藏,在西藏流传了一千多年,长时间累积的结果,与原来在印度的密乘形象上又有很大的不同。就以东密和藏密来比较,两者之间也有差距。我们可以说所有的佛教宗派从外相上来看,变化非常大,而且很复杂。
而在中国,目前禅宗在文字上大概还留下了一些东西,真实的本质是不是传下来了,并不能确定。但是中国的佛教自己慢慢又发展出所谓的净土宗,可以说是现在最流行的宗派,而它的外貌又与禅宗截然不同。
我们学佛的人,在面对这么复杂的演变,和五花八门的宗派,想要从中学习,常常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而且这些宗派有些外表还互相矛盾。但是若从佛法的本体和内涵来看,从一开始到现在,无论怎么变化,仍然始终如一。之所以会认为不一样,其实都是因为外相不同而有误解。
一般人想要了解佛法,没有办法一下子进入它的内涵,还是要从外表下手。首先我们不必去管那些复杂的演变,只要看自己对于宗教、对于佛法有什么需要,有什么期望。从这个角度来看,就比较好下手。
现代人对宗教的需要:
一、崇信的对象
二、平等的对待
三、命运的寄托(祈福、保佑)
四、宇宙、生命奥秘的解答(求真)
五、生、老、病、死的解脱
六、关怀协助他人
七、禅定
现代人对宗教的需要非常多,首先就希望它是一个可以崇拜或者崇信的对象;当然附带地也希望在宗教里面能获得一些友情和关爱,同时也可以倾诉心里的话,而在倾诉当中就可以忏悔,感情上可有所寄托,这些全都依附在这个崇信的对象上面。
那么第二个需求是什么呢?那就是希望得到平等地对待,也就是希望得到尊重。这两个需要有一点矛盾,你去崇拜、崇信某个人,当然这个时候自己就像矮了一截;但同时他还有另一个需要——需要平等的对待关系,也就是要得到尊重、要得到重视。这一点也是宗教里面的需要。
第三个需求则是命运的寄托。讲得比较严重一点,就像死了以后到哪里去啊,这种问题就需要有一个寄托;轻一点的话,就是未来的命运难卜,自己几年或者几十年以后,不知会怎样。所以要祈福,要求保佑,这些需要也只有宗教可以满足。
第四是对宇宙、生命奥秘的解答。我们希望从宗教里面能够获得对宇宙还有生命奥秘的解答,当然这一部分可以说是在追求宇宙、人生的真理。
第五、我们希望求得解脱。因为除了宗教外,世间的学问没有办法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惟有宗教能帮助我们解脱。
此外,还有些人喜欢关怀、协助他人,同时也希望宗教能帮助他们去关怀、协助其他的人,这是某些人对宗教的另一种期望。再来是其他宗教比较少有的,就是希望从中得到禅定,希望宗教能够带给我们禅定。
以上是现代人希望宗教所能担负的七种功能。其中有一部分世间其他的学问也能够提供解答,比如说想要了解宇宙、人生的奥秘,想要求得真理,这在我们现在所了解的科学或者哲学里面,都能提供部分的答案;但是我们对宗教的要求,则是希望它能够提供最深、最完整的解答。
至于想追求解脱、追求平等,这也是现代政治追求的目标。因为民主就是在追求平等,自由则是解脱当中一小部分,很小的部分,在政治上就表现出有这种需要。但是宗教里所讲的平等就不只是政治上的需要,不仅是那一点点。
第五项想要求得解脱,这不是说希望获得政治权力,以得到更大的自由;也不只是希望在国家制度以及法律规范、社会规范里面求得大一点的自由度,不只是这样。宗教上要求的解脱是要把生命所给予我们的局限和束缚统统解除,然后求得自由,可以说两者求解脱的性质相同,但是程度却不太一样。
此外一般人还想要在这里得到一些友情和关爱,或者可以有倾诉的对象,这些都是我们想要在宗教里面求得的。像第三项这里,我们希望得到一些保佑,希望避凶趋吉,宗教就可以满足这些需求。其实现在的社会保险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如果办得好,也是想提供这些服务,但是其中并不会带有友情,也不会带有关爱,更不能提供一个倾诉的对象、一个崇信的对象,这些制度里面没办法给人这些东西。
现在我们再从其他的宗教来看,第一项「希望宗教是个可以崇信的对象」和第三项「希望宗教是命运的寄托」,这两项需求差不多每一种宗教都可以提供一些,只不过深浅程度不同而已。
而第六项「关怀协助他人」大部分的宗教差不多都具备了。那第二项对平等的需要呢?也有相当程度的一样。但是若要与佛法来比,这个地方还是差了一点。
我们就以大家比较熟悉的基督教、天主教或者是回教这类宗教与佛法做比较,差在哪里?差在他们没有办法和上帝平等,而佛法最后是要做到和佛平等,这一点就很不一样。
至于第四项解答宇宙、生命的奥秘的这一部分,是我觉得佛法最吸引人的部分,虽然其他的宗教也都说他们所讲的是真理,宇宙人生的奥秘他们都能够解答,不过一旦拿来对照比较以后,会发现惟有佛法才有如此深湛广大的内涵,是别的宗教所无法企及的!
像人类直到近代,科学才让我们知…
《现代的佛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