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财富观
梁乃崇教授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
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到「中央标准局同济会」这里来作演讲。我要讲的题目是:「佛教的财富观」。我想先把这个题目的来龙去脉说明一下。我们佛教对于财富的看法大概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属于小乘对财富的看法;另外一种则是大乘对财富的看法,这两种观点是不太一样的。
我们先谈第一种看法。第一种佛教的看法是在面对财富的时候,要我们不贪,主张不要有贪心。为什么不要有贪心呢?因为财富像粪土一样,都是虚假的,不必去贪着。像这种态度,人不会有钱,不会变成富翁。
以这种态度来面对财富的,大概都是一些相当安贫乐道的人,他们实践这种主张,以致生活形态看起来像是苦行僧。他们身上既没有钱,也不去存钱,不会考虑这类问题。
在唐朝的时候有一位庞居士,家里相当富有。他成道的时候,不但自己成道,全家人也都一起成道。他成道之后,就做了一件事,是什么事呢?他把财宝全收了起来,考虑是不是要送给人家,因为他已经不重视这些东西了。但究竟要不要送人呢?结果他想不能送,因为送了人以后,别人得到他的好处想要回报,就会结下来生轮回的因缘,所以他决定不送人。
那他要怎么办呢?考虑之后,他做了一件事,就是把所有的财宝装在船上,然后把船开到江心(河的中间),凿了一个洞后,把船沈掉——财宝自己既不用,也不送给人家,这种态度是标准的小乘佛教对财富的看法。但这种看法是没有办法处理财富的问题,尤其在现在这个时代更是不可能去面对复杂的财富问题。
再来谈谈大乘佛教对财富的看法。我们可以从大乘经典里面所说的一些事情了解大乘和小乘的态度迥然不同。
比如说西方极乐世界,黄金铺地,各种宝树庄严,是非常华丽、非常富有的景观。而从大、小乘画像的不同也可以窥见一些端倪:大乘的佛菩萨都是宝像庄严的,浑身戴了很多的璎珞珠宝;而小乘罗汉,都是一些苦行像,身上没有什么装饰。在大乘佛法的经典里面这种非常富裕、丰富的图像都出来了;同时大乘的佛法也非常讲究要救度众生,但救度不能光是嘴巴讲讲,也不能只是用想象的,或者入定观想观想,只观想也帮不了实质,所以在大乘佛法里面就要实际去救度。
救度就要布施一些财物,也就是你要拿出一些众生所需要的东西和财宝,这就是所谓「财施」——把财物拿来布施。在这种情况下,大乘佛法是要考虑财富的。
可是一直到现在,在实践上大乘佛法并没有告诉我们怎么去生财。既然我们的庙宇需要信徒的供养,把它庄严得金璧辉煌;救济贫苦众生的时候,也需要财物去布施,所以财富对大乘行者来说就有其重要的意义。但是佛教并没有教我们怎么去生财,如何让我们的财富增加;对可以做的事情,也没有做很清楚的交代。
在密宗里面,则多了一样东西,就是财神法。所谓「财神法」,就是让大家修一种法,照着法本修持。
一般人相信学了财神法,做生意时就比较能发财,生活也会比较富裕,不致贫乏。但这个层次还是没有教我们怎么去做生意,只是给一个法本,上面有些咒语,有些观想,有些手印,还有一些偈子。
偈子的意思大概是说:要供养诸佛,要救度众生,要去帮助别人——所提出的是这种观点,可是并没有告诉人怎么去生财。所以严格来讲,佛经里面有关财富的事情讲得并不多,无法在精神和行为上给人一个清楚的指导原则;只是告诉我们不能贪心,会有因果报应,所以在获取财富的时候,不该拿的就不要拿,也不要去偷,不要去抢,不要去骗,也不要去赌——会告诉你这些原则。
也就是若想生财,最好不贪,要在不贪的状况下去发财,大概只有这些简单的规则。
这些规则在几百年前,或一、两千年前可能还不致于不够用。可是到了我们这个工商发达的时代,情况非常复杂,以致生财的过程和以前的时代极端不同。面对这么复杂的社会状况,我们现在的佛教徒,想要凭借佛教过去传统的简单原则,就很难适应,所以常常会有一些问题。
尤其在佛教里面又有大乘的想法,又有小乘的想法,而目前佛教里面小乘的想法其实是满盛行的。弄到后来,就变成我们到底可不可以赚钱?很多佛教徒都会产生这种困扰,认为最好不要碰钱,才能修行;一旦碰到钱,就不能修行了。可是佛又教人要供养,但我们不去赚钱,又怎么有钱去供养庙里的师父?又如何去赞助救济贫苦的慈善事业?所以各位想要加入「慈济功德会」,还是得去赚钱,这是很矛盾的。
在这里我想再说明一下现代工商文明的复杂性。我举一个例子,大家就更能够了解了。
我前一阵子看了黄仁宇先生写的一本书:《万历十五年》,里面就介绍了明朝商人的情况。那个时候离现在还不太远,大概是四、五百年以前,商人是怎么做生意的呢?当时商人出门身上要带钱,带什么钱呢?就是带一些碎银子。这些银子都是很重的,要带的话,一个人也带不了太多,大都是包在一个布兜里面,然后捆在腰上。一次带五、六斤就已经很重了,就这样辛辛苦苦地去旅行。一路上还要财不露白,所以衣服要宽大一点,人家才不知道他腰间捆有银子。
他们常常离家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买货,光是买货就不简单,得一家一家地收购;不像现在,到一个批发市场去,一下子全买好了。他们没有这么简单,每一家有多少就收购起来;把钱付了以后,就装起来,然后自己押着货,运到目的地去卖。而且一下子也卖不掉,要慢慢卖,当然卖价是很贵的。
譬如说原来一块钱的东西,大概会以二、三十块钱卖出去。他们那么辛苦,当然需要如此。但是虽然单价差异很大,赚得好像很多,实际上能够做的量却很少,所以赚的还是少得很,这和现在的贸易商简直是不能比。
现在的贸易商身上哪里有钱呢?钱都看不见。现在的钱都已经变成电脑里面的资讯,银行把你要用钱的数目,在电脑里面打几个符号,钱就电汇出去了。现在的贸易商,哪里一定要人跑去买货?他只要用电话或是传真机联络,轻轻松松就把生意完成了。像我认识的一个贸易商朋友,他根本没有看过货是什么,但是货就已经从美国或台湾运来运去,而他只在办公室里坐着。他赚的差价很少,但是数量很大,结果还是很好赚。
由此可以看出,现在经商的复杂性和过去不一样,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在这个时代,我们对财富到底要怎么想?怎么看?都是问题。
前一阵子有所谓投资公司的问题。像这类公司的做法到底对不对?到底可不可以?而现有的这个社会里,其他人都这么做,而且法律上也不认为有问题,那么如果投资公司同样也做了,我们就看不出他有什么不对。当然后来很多投资公司都出了毛病,因为政府不能接受。可是若从他们的作法,与其他商人的行径来比较,实在没有办法认定他们一定是错的。
可是这些投资公司后来都变成不对了,那为什么他们是不对的?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同时我们也晓得其中有一家最大的投资公司,最后还是一样出了毛病,而它的主持人是一个虔诚的密宗行者,难道佛教没给他什么指导吗?至少看起来好像没有办法给他指导。
我想原因是现在的工商业文化,其经营的方式已经复杂到一个程度,传统佛教的一些行为准则已经没有办法施上力了。在这种情形下,想找明确的条文,来解决问题,就很困难。
经典或是法师,都没有办法给我们一个确切的指导。当然我们也不能责怪佛法没有为我们现在这个科学、工业、商业这么发达的世界,预先准备好一套教导的原则,我们不能够这样要求。因为他们以前发展出来的方法、原则,是针对他们当时社会状况的需要,然后依照本有的佛性来做判断和抉择而订下的。他们没有遇到我们现在这种复杂的环境,所以不会去订这些规则。
我们现在既然遇到了这些问题,前人又没有留下现成好用的法则可以依循,就必须自己去面对,自己想办法解决。为了这个问题,我要求自己深入去检讨,第一步就是如实观察,如实地观察财富的本质,认真反省所谓的「财富」到底是什么。我运用佛法里面的禅定和般若智慧来解决这个问题,最后得到了三个原则,我现在觉得这是财富很重要的三个原则,我现在逐一说明:
第一、财富并非只是物质,凡是能够改善生活品质的,就是财富。
第二、个人的财富包含在社会整体的财富中。
第三、未做贡献,不收报酬;做了贡献,才收报酬。
第一个原则:「财富并非只是物质」。我们一般都会有一个观念,认为财富是物质。我在这里就要说明财富不是物质。
我先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大家大概都知道,所谓的IC就是「积体电路」。这种半导体主要的物质是什么呢?就是硅(silicon)。IC就是silicon这种物质做出来的。而 silicon 又是什么?就是大家看见的地上的砂。我们看见砂的时候,不会觉得它是财富;可是看见IC的时候,就会觉得这是财富。
这中间的差别在哪里?差别不在物质,物质都是一样的;差别在IC。科学家把砂(氧化硅)中的氧去掉,从中提炼出硅来;但这样还不够,还要把这个硅做成 singlecrystal ,做成大家所知的硅晶片,一个一个圆的硅晶片;然后在这个硅晶片上面做一些微小的结构,就成了IC。
就物质的角度来看,砂跟「积体电路」并没有什么差别;可是就财富的角度来看,却是不一样的——一个有财富,一个没有财富。原因在哪里?原因在这个「积体电路」加上了人的智慧,也就是把人的心力与才智放进去了,才变成财富。如果这些物质,人没有把心智放进去,就不会变成「积体电路」,也就没有办法变成财富。
我们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个「积体电路」当中的线路如果有一个地方断裂了,就没有用了,其所带来财富也就不见了,可是它的物质部份并没有减少。那为什么一…
《佛教的财富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