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的财富观▪P4

  ..续本文上一页可以救济社会。我希望在这个企业里面发展出合乎我们人类本具佛性的工商文化,而不是援用资本主义发挥贪嗔痴三毒而产生的工商文化,这需要我们自己去发展。

  我刚才提出来的三个财富的原则,还只是原则,真正要想发展出一套文化,还需要建立一个非常细密的制度。这也不能凭空想象,一定要运用我们的智慧,在企业体中实现。这样的企业体,如果能够发展出来,我相信一定会很成功。因为在里面的员工都是修行人,他们不用贪心,而用佛的智慧在那里生财。

  试想,菩萨要跟凡夫来比,怎么会输呢?这个由菩萨所组成的公司当然是很厉害的,是不是?同时人生中所有重要的事,不仅是食、衣、住、行、育、乐,还包含了修行成道,都可以在这里面完成。如果成功了,相信其他的企业也都会来学习。

  我们是大乘佛法,就怕人家不肯学;假如人家肯学,我们不会说:「这是我的专利,不告诉你。」不会如此小气,我们一定会教人。但是教也不是白教,我教你,就是表示我对你有贡献,所以你就要对我回报。我们一定要保持这个原则,不要让人家觉得占到便宜了,这种占便宜的心理就是在满足贪心。我们不能把别人的贪心养得肥肥壮壮的,这对佛教修行人没有好处。

  如果这个企业文化成功了,大家都来学,不就把这个世界化成佛土了吗?所以我们在这里可以「上成佛道,下化众生」,也可以「凝聚诸佛子,共建人间佛土」。这就是我对财富的看法。大家听了,也许会觉得我这些看法是新的,虽然是新的,但还是从佛法的原则中衍生出来的。谢谢各位。

  问:在经典中虽然没有提到怎样去赚钱,只叫我们不要贪。但反过来讲,什么叫做贪?什么叫做欲望?大家好像认为欲望就是贪,我认为欲望可分为有智慧和无智慧的。没有智慧的欲望就是贪,那有智慧的欲望则是越大越好。佛法虽没教我们不要赚钱或是要如何去赚钱,但是教我们不要贪,就是表示我们可以赚大钱,但是要有智慧。像我们想成佛是欲望,佛要来度众生这也是欲望,但是我们要有智慧。

  答:刚才这位先生提出一个观点:有智慧的欲望就没有贪的缺点。如果有贡献就是有智慧,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举些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当我们要获取财物的时候,如果完全不去想有没有贡献而只一心想要那个东西,这时候就是无智慧的贪。

  比如说:有些家庭几个兄弟争夺遗产,当初他们的父母在创造或赚取这些财产的时候,他们并没有什么贡献,可是照现在的法律,这些遗产规定要给他们,这时就很容易造成亲兄弟为争夺遗产而六亲不认,这种争夺遗产的心就是贪。

  还有一种情况,比如说赌博,赌徒在赌的时候就一直想得到钱,想要赌赢。但他一点都没想到要怎么去贡献,没有自问:对别人、对整体社会,做了什么贡献?完全都没有,他一点都不反省,就只想要赢钱,这种心就是贪。

  至于刚才这位先生所说的我们想要修成佛菩萨,这个愿望是不是贪呢?当然不是,贪正如这位先生所说的是「有智慧的欲望」。原因是要修成佛菩萨不是能够贪来的,而是要去努力修行,要做贡献,才能够成就的,想贪是贪不到的。

  即使我们打坐,想要得到一点特殊的静坐经验,都不可能贪来的。譬如:有人在教打坐,你去听一下。听一下还是没有用啊!一定要自己去努力、去实践、去摸索、去修行,才能够得到。所以这些成就全都是因为你有所贡献而获得的报酬,没有一样是能不劳而获或是不做贡献所能够获得的,因此这里头没有贪。

  而想要不贪就只有一条路——努力去贡献,那么所达到的欲望就不是贪。假如佛菩萨的果位是可以贪来的话,那像什么呢?就像是王位或是衣钵,一旦抢到手就以为是成就了,这就是贪。因此去抢王位、抢衣钵、抢名位等等,通通都是贪心在运转。如果是自己修来的或贡献来的,人家要抢也抢不走,你想送人也没办法送,靠自己努力才得到的,就不是贪。

  问:佛教徒有很多人认为有欲望就是贪,就是错。但我觉得有欲望是好的,不是不好的,但是那要有智慧,否则没有智慧的欲望就变成贪了。比如我们想要成佛道、想要救度众生的欲望也是要有智慧来判断,我这样子做是不是对的?我该怎么做才能救济众生?该怎么样做才能成佛道?欲望并不都是错的。

  答:对的,我想你的欲望已经是愿望了。

  问:当然,也可以这么讲。过去常说不能有欲望或愿望,这是不可以的。

  答:人应该要有愿望。

  问:过去往往有人会说:啊!你这样子贪了。像有些人讲:我想要赚钱。人家就说:啊!你在贪了。这是不对的。

  答:刚才这位先生所说的是对的。我们一般人常说人家有点欲望、有点愿望,就是贪;那我们肚子饿想吃饭,难道也是贪吗?这样说是不适当的。

  问:我想请教所谓的贪心,这个「贪」的本质是什么?它最基本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贪」?还有,我们的贪心起来后,要如何观照?

  答:贪心是从哪里生出来的?贪心是从「无明」生出来的。那无明又从哪里生出来的呢?无明就是从「佛性」生出来的。所以讲到贪心的源头,它还是从佛性出来的;只不过在生出来的过程中稍微这么卡了一下,被什么卡了一下呢?就是被「无明」卡了一下。

  这种情况一般人很难省察得到,因为一定要先省察到佛性、省察到「本明」了;再从「本明」那里走下来,通过「无明」,然后才生出贪心。把这整个过程一观照,就很清楚它的源头。

  但是如果没有这个省察能力,那么根本就省察不到,不知道它是从哪里生出来的,只觉得这个贪心原来就在这里了。现在我提出来的财富三原则中的第三个原则,就是想要帮助大家,当禅定的能力没有那么深的时候也可以自我检查:自己所以获得报酬是否因做了贡献,如果是,就不是贪——这是一个很简单、不需要禅定功夫的检查方法,即使禅定功夫不够,也可以自我检查了。

  问:抱歉,我打扰一下。刚才您讲到:先要有贡献,然后就可以得到报酬。万一我们所期望的报酬和所做的贡献并不平衡,那就不知道自己已经在贪了。

  答:一点也不错!如果我们得到的报酬超过了贡献,那还是有一些贪。

  问:但是我们完全不知道自己希望得到的已经超过了贡献。

  答:可以知道!不过这就更要下功夫了。我现在这些原则当然可以用得更精细而且数量化,但是开始我只想时找出一些原则,只是定性上面这么说,还没有办法定量,要定量还有些困难,以后大概可以用自由经济市场来定量。

  问:我们平常在行善时,会受到心力的干扰,尤其在动中。您所说财富观的报酬,对这个社会有影响时,别人的心力也会来干扰,会产生互相的影响。那个心念,心的力量,互相会干扰。此时,观照的力量若还不够,会被它拖走。在学习财富时,最高的原则已经说出来了,但那不是我们原有的东西,那是知识而不是智慧。所以我们在行善时,要如何慢慢透视这一点?

  答:我还不太懂你的问题,是不是能再说一遍?

  问:我们平日在行善的时候在定中比较容易观照,而在动中为了生活,还要兼顾什么财富的原则,并不容易。因为每个人有他的业力,有时候行事会受到业力的牵连,一般人很不容易达到这三个原则,那要如何改善?

  答: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面,想要修行,又想要做得很好,不受到干扰,当然是不容易的。在这种情况下,希望有所改善,能做得更好,我想第一个禅定的功夫必须加强。如果禅定的功夫强到某一个程度,在平常的时候也能观照,就不会受到业力或他人心念的干扰;如果这一步工夫还不够,那么我们就要自我反省,看看自己心中是不是没有其他的企图,是不是很单纯地在行善助人。

  如果是,我想你不要太担忧,并没有什么大错;如果不是,你心里面还有其他的企图,比如说表面上你是在行善,但是心里面却有个计划,想要沽名钓誉,那么这个时候你就要反省了。如果连这种心理也没有,那你就可以放心,大概不会有问题。

  问:贡献与报酬之间,我认为并不一定完全成正比。因为每个人有他的业力,修行的境界与福报也各有不同。我想在每个人的经历中,往往有许多见证:同样的努力,但是不同的人所得到的回报并不同。所以我们的贡献与报酬不必强求一定要平衡,而更应以一个平常心去看:我就是这样子做,能够得到的就是我该得的。是否可以用这种态度来看这个问题?

  答:对的!就是这种态度。我们没有办法数量化这个贡献与报酬,我只是想发展出一个合乎佛性的工商文化,想要在一个企业里面去发展,希望贡献与报酬之间能有一个比较数量化的关系,但这还是未来的构想,而且是限制在那个企业里面。如果从一般的情况来讲,这是做不到的。所以,我只是定性地讲——「要有贡献,才取报酬」,没有必要把它数量化到那种程度,不过将来也许可以用自由市场的机能来给贡献与报酬一个数量化的关系。

  问:请问梁教授:高雄有佛光山,花莲也有「慈济功德会」这些企业——我称它为企业恐怕有点不太妥当吧?

  答:是的,这些是慈善事业。

  问:他们算不算符合您心里所想的佛性化的工商文化呢?

  答:我觉得他们做得很好,尤其是「慈济功德会」。他们把社会上很多有心行善的人的力量都集合起来,然后去做很多具体的慈善事业,这是很不容易的事。

  证严法师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她自己生活所需要的资源,并不从那些捐款中去获得、去挪用。「静思精舍」中那些出家人的生活所需,还是用她们做些手工、蜡烛这样子辛苦赚取的微薄利润来维持的,这种做法让人家很信任他们。

  至于说到那样子做,是否就是我所想要做的事情?答案是否定的。我想要做的是另外一个层面的事,是什么层面呢?是他们所没有做的层面。他们什么地方没有做呢?比如说:他们行善的来源是要靠社会大众或者是佛教徒的捐献,而这些钱是怎么得来的?是贪来的,还是不贪来的?这个问题她没有去涉猎,也就是没有管,所以就等于是如果有人去炒地皮、炒股票,赚了一大笔钱,然后分一点钱给「慈济功德会」,就算聊表寸心了,而且还安慰自己说:我也做了善事!但是他在那里贪的时候,又是另外一个天地的事情了。

  「慈济」目前做的时候,这个问题是不考虑的。但我不是,我的理想是——在大家开始赚钱的时候,同时就在修行了,就没有贪心了。

  问:刚才梁教授曾说过:如果想要不被干扰,禅定的功夫就要加强。我从来没有接受过禅定的训练,不知道应该要怎样去学习?

  答:喔!如果以前完全没有接触,第一步就是要持咒,先把心中的杂念安静下来;以后要打坐,才能达到禅定的境界,这个步骤是要慢慢来的;同时也要多读一些佛经、多了解一些佛法,才能够入门。

  问:这也就是说假若还没有禅定工夫,就无法实现您所提的佛性的工商文化?

  答:我所提出来的财富的三个原则,已经可以让没有禅定经验的人去做了。我设计这三个原则的时候,已经考虑到这个问题。这三个原则你只要懂,即使没有禅定,也没什么大影响,只须遵照原则去做,就已经接近了。

  问:照那三项原则去做,是不是能达到禅定呢?

  答:照这三个原则去做并不能达到禅定,禅定是要去练习的。但是照这三个原则去做,就可以不贪,可以不造业,可以使整个社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富裕,大家的生活品质也就会愈来愈高;而对修行人也仍然是有帮助,因为修行也要有一个好的环境。

  问:那您的意思是说:财富也包含了物质,它不是单纯的物质而已?

  答:是的!「财富不是物质」的意思是说:单单只是物质的话,就不是财富;但整体的财富当然包含物质。

  问:往往一个人的行为是内心的展现。禅定工夫如果不够,观照力量就一定不够;观照力量一不够,稍微不小心,就会被无明拉走;一拉走,就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因为已经造了业,这个因到最后一定会有果报出来。

  答:我们不必担忧到这个程度。你在做的时候,如果禅定工夫不够,但是你懂得运用这些原则,也就不会有什么问题。就好像一个人了解法律,虽然道德并不怎么好,心也不见得有多好,可是他很了解法律,就可以不犯法。这三个原则我觉得已经接近自然律了,你了解它,就不易做错。

  问:我谈的不只是这样。从这三点里面,它包含了全部人性的自然法则,所以我问的不是只有财的问题,本身我们行、住、坐、卧的各种问题都出来了,我说观照也是在问这个问题,不是只有包含财富而已。

  答:噢!那是另外的问题,不是今天的题目所能涵盖的了。

  问:这三个原则可以延伸到那里吗?

  答:可以延伸,不过不那么简单。要延伸的话,还要再经过一番努力的,也就是「建立合乎佛法的工商文化」的工作了。好!谢谢各位。

  

《佛教的财富观》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现代的佛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