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財富觀▪P4

  ..續本文上一頁可以救濟社會。我希望在這個企業裏面發展出合乎我們人類本具佛性的工商文化,而不是援用資本主義發揮貪嗔癡叁毒而産生的工商文化,這需要我們自己去發展。

  我剛才提出來的叁個財富的原則,還只是原則,真正要想發展出一套文化,還需要建立一個非常細密的製度。這也不能憑空想象,一定要運用我們的智慧,在企業體中實現。這樣的企業體,如果能夠發展出來,我相信一定會很成功。因爲在裏面的員工都是修行人,他們不用貪心,而用佛的智慧在那裏生財。

  試想,菩薩要跟凡夫來比,怎麼會輸呢?這個由菩薩所組成的公司當然是很厲害的,是不是?同時人生中所有重要的事,不僅是食、衣、住、行、育、樂,還包含了修行成道,都可以在這裏面完成。如果成功了,相信其他的企業也都會來學習。

  我們是大乘佛法,就怕人家不肯學;假如人家肯學,我們不會說:「這是我的專利,不告訴你。」不會如此小氣,我們一定會教人。但是教也不是白教,我教你,就是表示我對你有貢獻,所以你就要對我回報。我們一定要保持這個原則,不要讓人家覺得占到便宜了,這種占便宜的心理就是在滿足貪心。我們不能把別人的貪心養得肥肥壯壯的,這對佛教修行人沒有好處。

  如果這個企業文化成功了,大家都來學,不就把這個世界化成佛土了嗎?所以我們在這裏可以「上成佛道,下化衆生」,也可以「凝聚諸佛子,共建人間佛土」。這就是我對財富的看法。大家聽了,也許會覺得我這些看法是新的,雖然是新的,但還是從佛法的原則中衍生出來的。謝謝各位。

  問:在經典中雖然沒有提到怎樣去賺錢,只叫我們不要貪。但反過來講,什麼叫做貪?什麼叫做欲望?大家好像認爲欲望就是貪,我認爲欲望可分爲有智慧和無智慧的。沒有智慧的欲望就是貪,那有智慧的欲望則是越大越好。佛法雖沒教我們不要賺錢或是要如何去賺錢,但是教我們不要貪,就是表示我們可以賺大錢,但是要有智慧。像我們想成佛是欲望,佛要來度衆生這也是欲望,但是我們要有智慧。

  答:剛才這位先生提出一個觀點:有智慧的欲望就沒有貪的缺點。如果有貢獻就是有智慧,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見。舉些例子我們就可以看出來:當我們要獲取財物的時候,如果完全不去想有沒有貢獻而只一心想要那個東西,這時候就是無智慧的貪。

  比如說:有些家庭幾個兄弟爭奪遺産,當初他們的父母在創造或賺取這些財産的時候,他們並沒有什麼貢獻,可是照現在的法律,這些遺産規定要給他們,這時就很容易造成親兄弟爲爭奪遺産而六親不認,這種爭奪遺産的心就是貪。

  還有一種情況,比如說賭博,賭徒在賭的時候就一直想得到錢,想要賭贏。但他一點都沒想到要怎麼去貢獻,沒有自問:對別人、對整體社會,做了什麼貢獻?完全都沒有,他一點都不反省,就只想要贏錢,這種心就是貪。

  至于剛才這位先生所說的我們想要修成佛菩薩,這個願望是不是貪呢?當然不是,貪正如這位先生所說的是「有智慧的欲望」。原因是要修成佛菩薩不是能夠貪來的,而是要去努力修行,要做貢獻,才能夠成就的,想貪是貪不到的。

  即使我們打坐,想要得到一點特殊的靜坐經驗,都不可能貪來的。譬如:有人在教打坐,你去聽一下。聽一下還是沒有用啊!一定要自己去努力、去實踐、去摸索、去修行,才能夠得到。所以這些成就全都是因爲你有所貢獻而獲得的報酬,沒有一樣是能不勞而獲或是不做貢獻所能夠獲得的,因此這裏頭沒有貪。

  而想要不貪就只有一條路——努力去貢獻,那麼所達到的欲望就不是貪。假如佛菩薩的果位是可以貪來的話,那像什麼呢?就像是王位或是衣缽,一旦搶到手就以爲是成就了,這就是貪。因此去搶王位、搶衣缽、搶名位等等,通通都是貪心在運轉。如果是自己修來的或貢獻來的,人家要搶也搶不走,你想送人也沒辦法送,靠自己努力才得到的,就不是貪。

  問:佛教徒有很多人認爲有欲望就是貪,就是錯。但我覺得有欲望是好的,不是不好的,但是那要有智慧,否則沒有智慧的欲望就變成貪了。比如我們想要成佛道、想要救度衆生的欲望也是要有智慧來判斷,我這樣子做是不是對的?我該怎麼做才能救濟衆生?該怎麼樣做才能成佛道?欲望並不都是錯的。

  答:對的,我想你的欲望已經是願望了。

  問:當然,也可以這麼講。過去常說不能有欲望或願望,這是不可以的。

  答:人應該要有願望。

  問:過去往往有人會說:啊!你這樣子貪了。像有些人講:我想要賺錢。人家就說:啊!你在貪了。這是不對的。

  答:剛才這位先生所說的是對的。我們一般人常說人家有點欲望、有點願望,就是貪;那我們肚子餓想吃飯,難道也是貪嗎?這樣說是不適當的。

  問:我想請教所謂的貪心,這個「貪」的本質是什麼?它最基本的本質是什麼?爲什麼會有「貪」?還有,我們的貪心起來後,要如何觀照?

  答:貪心是從哪裏生出來的?貪心是從「無明」生出來的。那無明又從哪裏生出來的呢?無明就是從「佛性」生出來的。所以講到貪心的源頭,它還是從佛性出來的;只不過在生出來的過程中稍微這麼卡了一下,被什麼卡了一下呢?就是被「無明」卡了一下。

  這種情況一般人很難省察得到,因爲一定要先省察到佛性、省察到「本明」了;再從「本明」那裏走下來,通過「無明」,然後才生出貪心。把這整個過程一觀照,就很清楚它的源頭。

  但是如果沒有這個省察能力,那麼根本就省察不到,不知道它是從哪裏生出來的,只覺得這個貪心原來就在這裏了。現在我提出來的財富叁原則中的第叁個原則,就是想要幫助大家,當禅定的能力沒有那麼深的時候也可以自我檢查:自己所以獲得報酬是否因做了貢獻,如果是,就不是貪——這是一個很簡單、不需要禅定功夫的檢查方法,即使禅定功夫不夠,也可以自我檢查了。

  問:抱歉,我打擾一下。剛才您講到:先要有貢獻,然後就可以得到報酬。萬一我們所期望的報酬和所做的貢獻並不平衡,那就不知道自己已經在貪了。

  答:一點也不錯!如果我們得到的報酬超過了貢獻,那還是有一些貪。

  問:但是我們完全不知道自己希望得到的已經超過了貢獻。

  答:可以知道!不過這就更要下功夫了。我現在這些原則當然可以用得更精細而且數量化,但是開始我只想時找出一些原則,只是定性上面這麼說,還沒有辦法定量,要定量還有些困難,以後大概可以用自由經濟市場來定量。

  問:我們平常在行善時,會受到心力的幹擾,尤其在動中。您所說財富觀的報酬,對這個社會有影響時,別人的心力也會來幹擾,會産生互相的影響。那個心念,心的力量,互相會幹擾。此時,觀照的力量若還不夠,會被它拖走。在學習財富時,最高的原則已經說出來了,但那不是我們原有的東西,那是知識而不是智慧。所以我們在行善時,要如何慢慢透視這一點?

  答:我還不太懂你的問題,是不是能再說一遍?

  問:我們平日在行善的時候在定中比較容易觀照,而在動中爲了生活,還要兼顧什麼財富的原則,並不容易。因爲每個人有他的業力,有時候行事會受到業力的牽連,一般人很不容易達到這叁個原則,那要如何改善?

  答:我們在日常生活裏面,想要修行,又想要做得很好,不受到幹擾,當然是不容易的。在這種情況下,希望有所改善,能做得更好,我想第一個禅定的功夫必須加強。如果禅定的功夫強到某一個程度,在平常的時候也能觀照,就不會受到業力或他人心念的幹擾;如果這一步工夫還不夠,那麼我們就要自我反省,看看自己心中是不是沒有其他的企圖,是不是很單純地在行善助人。

  如果是,我想你不要太擔憂,並沒有什麼大錯;如果不是,你心裏面還有其他的企圖,比如說表面上你是在行善,但是心裏面卻有個計劃,想要沽名釣譽,那麼這個時候你就要反省了。如果連這種心理也沒有,那你就可以放心,大概不會有問題。

  問:貢獻與報酬之間,我認爲並不一定完全成正比。因爲每個人有他的業力,修行的境界與福報也各有不同。我想在每個人的經曆中,往往有許多見證:同樣的努力,但是不同的人所得到的回報並不同。所以我們的貢獻與報酬不必強求一定要平衡,而更應以一個平常心去看:我就是這樣子做,能夠得到的就是我該得的。是否可以用這種態度來看這個問題?

  答:對的!就是這種態度。我們沒有辦法數量化這個貢獻與報酬,我只是想發展出一個合乎佛性的工商文化,想要在一個企業裏面去發展,希望貢獻與報酬之間能有一個比較數量化的關系,但這還是未來的構想,而且是限製在那個企業裏面。如果從一般的情況來講,這是做不到的。所以,我只是定性地講——「要有貢獻,才取報酬」,沒有必要把它數量化到那種程度,不過將來也許可以用自由市場的機能來給貢獻與報酬一個數量化的關系。

  問:請問梁教授:高雄有佛光山,花蓮也有「慈濟功德會」這些企業——我稱它爲企業恐怕有點不太妥當吧?

  答:是的,這些是慈善事業。

  問:他們算不算符合您心裏所想的佛性化的工商文化呢?

  答:我覺得他們做得很好,尤其是「慈濟功德會」。他們把社會上很多有心行善的人的力量都集合起來,然後去做很多具體的慈善事業,這是很不容易的事。

  證嚴法師還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她自己生活所需要的資源,並不從那些捐款中去獲得、去挪用。「靜思精舍」中那些出家人的生活所需,還是用她們做些手工、蠟燭這樣子辛苦賺取的微薄利潤來維持的,這種做法讓人家很信任他們。

  至于說到那樣子做,是否就是我所想要做的事情?答案是否定的。我想要做的是另外一個層面的事,是什麼層面呢?是他們所沒有做的層面。他們什麼地方沒有做呢?比如說:他們行善的來源是要靠社會大衆或者是佛教徒的捐獻,而這些錢是怎麼得來的?是貪來的,還是不貪來的?這個問題她沒有去涉獵,也就是沒有管,所以就等于是如果有人去炒地皮、炒股票,賺了一大筆錢,然後分一點錢給「慈濟功德會」,就算聊表寸心了,而且還安慰自己說:我也做了善事!但是他在那裏貪的時候,又是另外一個天地的事情了。

  「慈濟」目前做的時候,這個問題是不考慮的。但我不是,我的理想是——在大家開始賺錢的時候,同時就在修行了,就沒有貪心了。

  問:剛才梁教授曾說過:如果想要不被幹擾,禅定的功夫就要加強。我從來沒有接受過禅定的訓練,不知道應該要怎樣去學習?

  答:喔!如果以前完全沒有接觸,第一步就是要持咒,先把心中的雜念安靜下來;以後要打坐,才能達到禅定的境界,這個步驟是要慢慢來的;同時也要多讀一些佛經、多了解一些佛法,才能夠入門。

  問:這也就是說假若還沒有禅定工夫,就無法實現您所提的佛性的工商文化?

  答:我所提出來的財富的叁個原則,已經可以讓沒有禅定經驗的人去做了。我設計這叁個原則的時候,已經考慮到這個問題。這叁個原則你只要懂,即使沒有禅定,也沒什麼大影響,只須遵照原則去做,就已經接近了。

  問:照那叁項原則去做,是不是能達到禅定呢?

  答:照這叁個原則去做並不能達到禅定,禅定是要去練習的。但是照這叁個原則去做,就可以不貪,可以不造業,可以使整個社會越來越好,越來越富裕,大家的生活品質也就會愈來愈高;而對修行人也仍然是有幫助,因爲修行也要有一個好的環境。

  問:那您的意思是說:財富也包含了物質,它不是單純的物質而已?

  答:是的!「財富不是物質」的意思是說:單單只是物質的話,就不是財富;但整體的財富當然包含物質。

  問:往往一個人的行爲是內心的展現。禅定工夫如果不夠,觀照力量就一定不夠;觀照力量一不夠,稍微不小心,就會被無明拉走;一拉走,就會産生很嚴重的後果,因爲已經造了業,這個因到最後一定會有果報出來。

  答:我們不必擔憂到這個程度。你在做的時候,如果禅定工夫不夠,但是你懂得運用這些原則,也就不會有什麼問題。就好像一個人了解法律,雖然道德並不怎麼好,心也不見得有多好,可是他很了解法律,就可以不犯法。這叁個原則我覺得已經接近自然律了,你了解它,就不易做錯。

  問:我談的不只是這樣。從這叁點裏面,它包含了全部人性的自然法則,所以我問的不是只有財的問題,本身我們行、住、坐、臥的各種問題都出來了,我說觀照也是在問這個問題,不是只有包含財富而已。

  答:噢!那是另外的問題,不是今天的題目所能涵蓋的了。

  問:這叁個原則可以延伸到那裏嗎?

  答:可以延伸,不過不那麼簡單。要延伸的話,還要再經過一番努力的,也就是「建立合乎佛法的工商文化」的工作了。好!謝謝各位。

  

《佛教的財富觀》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現代的佛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