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个有财富,一个没财富?这就要看它的功能是否能发挥。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确定一件事情——财富并不是物质。如果财富是物质,非洲那些落后国家和美国应该是一样富足,因为他们所具有的元素及土地上的物质和美国是一样多。
可是美国是富有的,而非洲很多国家则是很贫穷的,由此可知财富并不是物质,这个观点很重要。因为我们经常都误以为追求财富,就是在追求物质。因此很多人要买房地产,就是从物质的角度来看的。我这里要特别声明,我们要用佛法所教的定慧观点来如实地观察:财富究竟是什么?是不是物质?各位只要听了我刚才的分析,就可以了解:财富并非只是物质。
既然财富不是物质,那它又是什么?我认为凡是能改善生活品质的即是财富,也是贡献。关于贡献这一点,我们等一下再说。像刚才举的IC,当它中间的线路断了一条,功能不能发挥出来,就没有财富了,也就不能改善我们的生活——我们要这些所谓财富的东西,其实都是在满足生活上的需要。
最早的时候,人最迫切的是生存问题,所以想尽办法要活下来。现在活下来已经不觉得困难了,反而「要生活得更好」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所以财富也就是「能改善我们生活品质的任何东西」,它不一定要是物品,只要符合这个定义,那么就是财富。
所以第一个原则的全文是:「财富并非只是物质!凡是能够改善我们生活品质的,就是财富。」如果我们能够提供财富,就是做了贡献。我们能够帮助别人解决一些问题,满足别人的一些需要,这就是我们的贡献,而这个贡献也就是财富,是和财富相同的东西。由此衍生下来,我们就可以晓得:财富并不是金钱的多少。
一般人一讲到财富,就说自己有多少台币,有多少美金,就只讲金钱的数量。现在我们可以从这里了解,财富不是指金钱的数量。那么金钱又是什么东西呢?金钱只是换取财富的单据。
换句话说,也就是换取别人对自己做一些服务,换取别人供给一些需要的凭据,这就是金钱。如果把金钱解释成我刚才讲的话,那财富是金钱还是说得通的。
可是我知道我们现在有很多人一看到金钱,心里想的只是那个数目,然而数目就不一定是财富,因为它不一定能够改善生活。我们知道很多有钱人,他们的财产很多,但却生活得很不好,非常烦恼、痛苦,也非常忙碌,而且还把身体健康弄得很差。像这种情形金钱并不能改善他的生活,那么也就不是财富。
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有很多人很会赚钱,但并没有对人提供服务,没有帮助别人,也没有贡献。譬如说我们这个社会就有很多人,在把股价炒得很高的时候卖出去,一卖以后股价就跌了下来,跌到很低时又再把它买回来,这种差价使他们赚到很多钱;可是整个社会的财富并没有因此增加,只是钱从一些人的口袋变到另一些人的口袋中,如此而已。
在这些人的心目中,认为这就是财富;然而由新的观点来看,用这种手段赚来的钱都不是财富,所以我认为他们是穷人。以上第一个原则是我在探讨财富的本质时所发现的。
第二:「个人的财富包含在社会整体的财富中。」一旦个人的财富脱离了整体财富时,比如说脱离了市场系统,立刻不成为财富,这也是现有的财富所具备的特质。
我们个人有个人的财富;而整个国家、社会,或整个地球的人类,也有其整体的财富。个人的财富一定要包含在整体财富之中,无法脱离整体财富而单独存在。因为个人一定是整体的一部份。
这话怎么讲呢?比如说,我们认为收音机是财富,但是如果你的收音机和社会脱离了关系,对你就没有用。因一脱离关系,电台播放的,你就收不到。譬如在没有电力供应的穷乡僻壤,电池一旦用完了,没有新的可以补充,收音机马上就变成废物。
汽车也是,如果脱离了社会,汽车对你就没有用。没有路,没有汽油,汽车只是废铁一堆。若在荒山野地,四周没有人烟,身上即使有再多的钞票也没有用。它对你的生活没有一点帮助,反而可能是个累赘,所以财富无法脱离群体。
还有,如果有一个人在荒野中捡到一块钻石,这块钻石对他来讲,只不过是一个比较亮的石头而已,并不是财富;可是他如果把这块钻石拿到我们这个世界里,比如说苏世比拍卖会场或是珠宝店,就立刻变成财富了。
所以我们想要得到财富,是没有办法脱离社会的。换句话说,这个社会整体如果不健康,个人的财富也就不健康;整个社会贫困,个人也就变得贫困。如果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能做一件事情。是什么事情呢?——只让自己个人的财富增加,却使整体的财富越来越少。
我们应该努力做的是:使社会整体的财富增加,也使个人的财富增加,也就是个人财富的增加与整个社会财富的增加是一致的,这种做法才是正确的。而前面举的炒股票的例子,虽可以让个人财富增加,但整个社会的财富并未相对增加。这种活动等于在自杀,但他们自己却不知道。
所以我们一旦有这种体认,在追求财富时,就不能只顾自己而不顾别人,一定要考虑整体的利益,因为个人的财富是负载在整体财富之上的。这是第二点。
第三:「未做贡献,不收报酬;做了贡献,才收报酬。」这是第三个原则。当然,这个贡献包含对整个社会的贡献,也包含对社会中某些个人的贡献。如果只对社会中某些人做贡献,而对整体没有贡献,这也是有问题的。
以上三个原则相互间都有关联。这第三个原则,我是从唐朝百丈禅师的事迹得来的灵感。唐朝百丈禅师建立丛林制度,同时定下了丛林制度的规矩,我们现在称之为「百丈清规」。
丛林制度是个什么样的制度呢?它是从中国佛教里发展出来的。因为当时中国是农业社会,所以出家人就开辟一些田地,自己耕种,自食其力,然后集体在那里修行这个方式是不同于印度的。印度是托钵乞食,拿碗去要饭,这样过日子的。可是在中国这个办法行不通,所以就发展出丛林制度。
在丛林中,出家人自己耕作,自食其力,空余时间就修行,这是一个很好的制度。当百丈禅师年纪很大时,他还是照样下田耕作,他的徒弟不忍心见他那么辛苦,就劝他说:「师父,您年纪这么大了,应该好好休息,让我们来耕种吧!」但他不肯,还是执意要亲自下田耕种。徒弟拿他没办法,就把他的锄头藏起来,心想:「这下师父就没办法工作了。」虽然老禅师没有了锄头,无法去耕田,但他也有自己的办法,就整天打坐,不肯吃饭。这一不吃饭,徒弟就没办法了,只好把锄头拿出来还给他,这样他又可以下田了。
这件事情给后人立下了一个典范,就是「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一天不做事,就一天不吃饭。这句话如果用在以前的时代,是非常好的经济生活的指导;可是要用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就必须变一变,也就是要变成:「未做贡献,不收报酬;做了贡献,才收报酬。」这句话是我从「一日不做,一日不食」这个事迹衍生出来的。
这第三个原则在我们处理财富问题时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都以为不劳而获的事情是不好的。但我现在不想用「不劳而获」这句话,因为会让人误解,认为只要做得很辛苦,就应该有收获。所以我改成「要有贡献,才收报酬」。
因为像炒股票的人,也炒得很辛苦,如果说他不劳而获,他会说:「我也很辛劳啊!」所以要改从有没有贡献来谈。没有贡献,就不能够收获,也就是不收报酬;做了贡献,才可收取报酬。如果我们是以这种态度来面对所想获取的财富,比如说我们想要拿薪水,或者商人想要赚取利益,或者开工厂的想要赚钱,也就是想得到报酬,只要是做了贡献才得到报酬,那都是心安理得、很有尊严的,不会觉得对不起别人,因为这是应得的。
这个原则还有一个好处——不会产生不平。因为许多社会现象常使人觉得不公平,都是源自看到别人没有什么贡献,但却得到很多报酬——也许是因为他的运气好,也许是因为他知道偷鸡摸狗,也许是他投胎投对了地方,种种因素使他的金钱变得很多。当社会有这种现象的时候,其他没有这种机会的人,心理就会不平。
我记得有次参加一个会议,有个人对主席说:「你把我们请来开会,应给我们出席费,不然我们不要来。像国大代表都有出席费,我们为什么没有?」因为他看到别人没有贡献,在那里胡闹,就有钱拿,心中就会不平。
如果我们的报酬都是因为做了贡献而得到的,那么这个社会就不会有人不平,认为你不该得。因为别人贡献了那么多,当然该得;而你做得那么少,当然不该得。所以用这第三个天律做为「分配」的原则,是比较不会产生问题的,大家很自然会认同这个原则。
我们还可以看出这个原则的重要性:当报酬或金钱都是因为贡献而来的,而且金钱的数量和贡献的多少成正比,是一致的关系时,那么金钱愈多,就表示贡献愈多。此时一个有钱人,会是一个很有尊严的人,能让人家尊敬。因为他的贡献多,所以他的金钱才多。
如果金钱的数量与贡献的多寡并不一致,就会让人产生不平,社会上就容易发生打架、抢劫、勒索的事。很多这类案件都是歹徒看到人家赚得太离谱,心里痒痒的,才加入劫财的行列。如果人家的钱财根本是因为有所贡献才得到的,那就没有什么好抢的,多去贡献嘛,自然就会得到。这是一种状况。
另外还有一种情形,前一阵子有一个朋友告诉我:他那个机关核发薪水,不是用贡献或功劳来做衡量的基准,而以什么呢?以学历来衡量。所以在他的机关里,博士的薪水就是比硕士高,而洋博士的薪水又要比土博士的薪水高,不管你做多大的贡献,就是这样子,这是一个规则。
所以他们机关里面有很多硕士,虽然做得非常好,很有贡献,比洋博士贡献多很多,可是加薪时只加一点,比没有贡献的洋博士加得还少,这是我们这个社会大家都看得到的现象。开始的时候那些年轻的硕士还会努力工作,但过了一阵子以后…
《佛教的财富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