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回頭是岸▪P3

  ..續本文上一頁

  問:這樣和壓抑有什麼不一樣呢?

  答:和壓抑不同,這只是把心抓回來,不准亂想;同時還有變化的意思,把念頭抓回來,變成「觀世音菩薩」的這個心念。因爲你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時,心裏面除了這個聲音和意義之外,還有一個意念是和「南無觀世音菩薩」相印的,你就把那些跑出去的意念都化成與觀音菩薩相印、相合的意念。

  問:爲什麼我們的心念會同時産生數個?

  答:不止數個,是無量無數的心念在那裏亂跑,太多了。

  問:我會有這樣的疑問,是覺得心好像有要分裂的感覺?

  答:是的!這就是分身法。原因就是一分二,二分叁,就這樣子變成無量無邊。心一分別以後,就會變成這樣。

  問:可是我覺得自己並不是很清楚,爲什麼?

  答:就是因爲「分別」嘛!一開始,任何一個想法你就想要分別它。像電腦裏面,要弄成on和off,這就是一種分別。所以當你的心一分別的時候,就會有心念跑出來;一旦回到「本來面目」、「本心」或「知覺者」的時候,就變成無分別。

  所以禅宗裏面說「不二法門」,「不二法門」就是不分別法門,也就是不要分別。我們現在的科學、現有的知識文化,所有的成就都是分別出來的。想要找無分別的境界,只有在佛經和禅宗裏面有,老莊也有一些,印度教有些東西也有點接近,而在其他的文化裏面就不易找到了。

  問:我們實際上做,或是模擬去做的時候,盡量不要再用思惟來分析嗎?

  答:不是,是可以用思惟分析的。因爲沒有開悟的時候,你只有去思惟分析,才會比較了解。我的經驗是雖然用了思惟分析,但是與現在科學、哲學一般用的方式稍有不同。像科學多傾向演繹,而我傾向于反省。

  例如幾何,它開頭定了幾個公設後,根據公設演繹出定理,再從定理演繹出新定理,結果一大堆東西通通是這樣衍生下來的。但是有一些開創大師擅長另定新公設,結果衍生出另外一套東西來,像非歐氏幾何就是。

  而我習慣的思維分析方式則是從定理回頭反省找出它的公設,再從公設回頭挖掘隱藏在背後的公設,這樣一直回頭找下去、一直反省下去——我還是一樣用「回頭是岸」的方法,回頭去注意它的公設源頭。你可以注意物理學上一些重大的進展,都是在公設上面做了重大的改變,全都如此。

  問:我們在反省一般問題時也要這樣去做?但我自己常感覺走不通、走不下去。

  答:那當然不容易,開始時我也是選擇一、兩個能把握的問題去反省,做多了以後才習慣,才慢慢熟練每一個問題,發現幾乎所有的問題,都可以這麼做。

  問:這是不是與專心的程度有關呢?

  答:與專心的程度有關,也和自己是不是開悟有關。因爲我們最大的一個公設就是「要向外抓」,所以連這個公設都要放掉,回頭,悟到「本來面目」原本就是什麼都沒有!到了這個時候,所有的公設都沒有了,可要,也可以不要,思惟到了這種狀況,就叫做「無所住而生其心」。

  如果先有一個公設,依據公設然後才想出東西來,思惟是不是住在這個公設上面?這就是「有所住心」。如果心可以不依據任何一個公設而生出來,那就成功了,這叫做「無住生心」,是非常深的。我習慣這樣子多走一些路,然後回頭,再透過這些公設看事情。

  像平面幾何的這些定理,一般的想法都不會超越它的公設,不敢超越,因爲他們都是住在這上面,依此爲根據來思考,所以只能在這個範圍裏打轉。現在破了原來思考的習慣,才能超越原來的範圍。

  問:我們知道一般咒語都沒有什麼意義,但咒語有短有長,短的像「六字大明咒」,長的像「大悲咒」、「楞嚴咒」。究竟咒語的長短有沒有什麼意義?較長的咒語有很多,其中一些音我們平時很少用,要念的話,都要經過一番學習,這意思在裏面……

  答:長咒有它的作用,在念短咒的時候,有些人的心思會亂跑,讓他學比較長的咒,他要用心背,反而會變得比較專注。

  問:我看有些咒語還有翻譯,是不是咒語都有梵文的意義,但有些中文沒有把它翻出來?

  答:是有梵文的意義,翻譯出來就變成佛號。

  問:當初翻譯的人不譯出來是不是有一些原因?

  答:是的,譯也可以。當你的心已經很自在時,有意義和無意義都已不受限製。當然沒有意義有一個好處,像六字大明咒你會念,當你專注以後會有很多感應,每一個字都有不同的感應,而且不同的人又有不同的感應——它會自己生出一些東西來。如果你賦予它意義,就會把自然要生出來的東西給限製住了;當你心裏不曉得它是什麼時,就會生出一些你根本意想不到的感應。

  問:您說的「本來面目」是不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那一剎那說的:「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那「如來智慧德相」就是我們的「佛性」?

  答:對!

  問:我們說無分別心屬于「佛性」,是不是與我們的「本來面目」一樣?是不是也等于「赤子之心」?

  答:是的!「本來面目」就等于「佛性」,也等于「赤子之心」。

  問:如果我們想知道真正的「本來面目」,那麼像初生的小嬰兒或是還不會走路、不懂事的幼兒,是不是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

  答:不是。「赤子之心」是最純淨的心,也就是「本來面目」,而嬰兒的心已經不是了。

  問:對!我只是說已經接近了。

  答:是比較接近。

  問:就和那些小孩一樣有很可愛的面貌,人的「本來面目」應該就是那樣子?

  答:只是接近,並不等于,因爲人一投胎時就有所執取。

  問:如果有人問「本來面目」是什麼東西,要拿一個實品給他看的話,嬰兒的心是否可拿來作比喻?(旁答:可是「本來面目」本來就不能被看的啊!)對!但比較接近,因爲若要找一個可看到的東西,這是一個不得已的比喻。當然這是不可說,妙不可言的。

  答:如果要說哪一個比較靠近「本來面目」,以嬰兒時比較靠近,但那還不是。

  問:是不是嬰兒執取得比較少?

  答:對!我們持咒的時候只取一個咒,也會更接近嬰兒。

  問:持咒會有感應,那感應是來自我們心裏很專注的時候,還是咒本身……

  答:這和我們的「本心」有關,因爲佛菩薩在創這些咒語時是從他的「本心」發出來的,所以和「本心」有關。

  問:一般人都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佛國淨土,是無形無相的。我們成佛回去要做什麼事?那無形無相的世界,已無一切有形相的東西,是空無的境界,回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這個樣子?

  答:如果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還到不了你所講的「空無所有」的境界,因爲只有極樂世界四土中最高那層「常寂光土」——也就是「本來面目」的地方——才「空無所有」,其他叁土都不是。

  一般像淨土宗《阿彌陀經》所講的狀況,那是極樂世界四土中最下一層「凡聖同居土」的境界(下品下生至上品中生,共八品人的去處),是帶業往生的。

  比凡聖同居土再高一層的是「方便有余土」(上品上生、初地到七地菩薩和四果羅漢可以到此土),是淨業往生的,這兩個地方都是往生的境界;再上一層是「實報莊嚴土」,要八地以上的菩薩才進得去,不是往生去的,而是禅定安住,但還有形相;最上一層就是「常寂光土」,那裏才無形無相,是佛的境界,要破無明,才能證入,不是往生的人去得了的。

  欲知詳情,請參看我師父華藏上師——即吳潤江居士——的《佛說阿彌陀經講義》。

  問:那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

  答:不可說,說出來都不對,說不出來的。

  問:除非到達那個境界才能說?

  答:那個境界無言說,要從那裏出來,出到一個有相的地方才能說,說它是「無形無相」、「空無所有」、「常寂光土」或「毗盧性海」。

  問:因爲只看到人去,沒看到人回來,所以並不知道那是什麼?那是無解的。

  答:你曾看到人去嗎?

  問:只有看到一個修行人去到那種境界,就是說他成道回去了,只有看他去,沒有看他回來……

  答:但是大乘菩薩去了之後會出菩提路,乘願再來。

  問:但他乘願回來……

  答:就要混得和大家一樣!他乘願再來,如果變成一個你看不見的人,那就不叫回來!而且他也不能變成一個好像天神一樣的人站在那裏,這也不算回來!因爲這樣子你還是把他當作與你不一樣!

  所以有一種回來叫做「現等流化身」,所謂「等流身」,就是和你我一樣、和大家一樣的人身。開始時他可能還不見得知道,當他修好一點、稍微深一點,就會知道原來自己是再來的。

  問:他知道他的過去?

  答:對!一般人想他會知道過去,一定知道他前一世怎麼樣,再前一世又怎麼樣。不是的!所謂「知道過去」,就是知道「本來面目」,知道那個萬法的「源頭」。

  問:不是會知道他過去是什麼嗎?

  答:不是,不知道那些東西,他知道的是「本來面目」,也就是知道「佛性」、「知覺者」。當他回到「本來面目」,時間、輪回對他來講就沒有意義了,已經沒有生死。

  問:回來的情況,他會不會一世都不知道就去了?是不是老的時候他比較容易知道?有沒有可能一世都不知道?

  答:喔!他再來的時候,也有可能墮落,但是機會不大。因爲當你了解「本來面目」時,就知道:人生一場,和做一個夢幾乎是一樣的。

  問:《金剛經》不是講:「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

  答:對!就是這樣,當然這還是比喻。我們人生一場,站在佛的角度來看,就是做了一場衆生夢,但是,並不像我們現在以肉身的狀況說:「昨天我做了一個夢」,只是類似,但不完全一樣。

  (教授和學生討論「量子力學」) ……

  問:我的意思是說:在不連續的觀念中,它是一個不分別的狀態。這個不分別的狀態和佛法無分別的關連是什麼?

  答:它的關連就是「測不准原理」,測不准就是沒有辦法分別。

  問:您覺得「測不准」沒有辦法突破?

  答:不是說沒有辦法突破,…

《回頭是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的財富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