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这样和压抑有什么不一样呢?
答:和压抑不同,这只是把心抓回来,不准乱想;同时还有变化的意思,把念头抓回来,变成「观世音菩萨」的这个心念。因为你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时,心里面除了这个声音和意义之外,还有一个意念是和「南无观世音菩萨」相印的,你就把那些跑出去的意念都化成与观音菩萨相印、相合的意念。
问:为什么我们的心念会同时产生数个?
答:不止数个,是无量无数的心念在那里乱跑,太多了。
问:我会有这样的疑问,是觉得心好像有要分裂的感觉?
答:是的!这就是分身法。原因就是一分二,二分三,就这样子变成无量无边。心一分别以后,就会变成这样。
问:可是我觉得自己并不是很清楚,为什么?
答:就是因为「分别」嘛!一开始,任何一个想法你就想要分别它。像电脑里面,要弄成on和off,这就是一种分别。所以当你的心一分别的时候,就会有心念跑出来;一旦回到「本来面目」、「本心」或「知觉者」的时候,就变成无分别。
所以禅宗里面说「不二法门」,「不二法门」就是不分别法门,也就是不要分别。我们现在的科学、现有的知识文化,所有的成就都是分别出来的。想要找无分别的境界,只有在佛经和禅宗里面有,老庄也有一些,印度教有些东西也有点接近,而在其他的文化里面就不易找到了。
问:我们实际上做,或是模拟去做的时候,尽量不要再用思惟来分析吗?
答:不是,是可以用思惟分析的。因为没有开悟的时候,你只有去思惟分析,才会比较了解。我的经验是虽然用了思惟分析,但是与现在科学、哲学一般用的方式稍有不同。像科学多倾向演绎,而我倾向于反省。
例如几何,它开头定了几个公设后,根据公设演绎出定理,再从定理演绎出新定理,结果一大堆东西通通是这样衍生下来的。但是有一些开创大师擅长另定新公设,结果衍生出另外一套东西来,像非欧氏几何就是。
而我习惯的思维分析方式则是从定理回头反省找出它的公设,再从公设回头挖掘隐藏在背后的公设,这样一直回头找下去、一直反省下去——我还是一样用「回头是岸」的方法,回头去注意它的公设源头。你可以注意物理学上一些重大的进展,都是在公设上面做了重大的改变,全都如此。
问:我们在反省一般问题时也要这样去做?但我自己常感觉走不通、走不下去。
答:那当然不容易,开始时我也是选择一、两个能把握的问题去反省,做多了以后才习惯,才慢慢熟练每一个问题,发现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这么做。
问:这是不是与专心的程度有关呢?
答:与专心的程度有关,也和自己是不是开悟有关。因为我们最大的一个公设就是「要向外抓」,所以连这个公设都要放掉,回头,悟到「本来面目」原本就是什么都没有!到了这个时候,所有的公设都没有了,可要,也可以不要,思惟到了这种状况,就叫做「无所住而生其心」。
如果先有一个公设,依据公设然后才想出东西来,思惟是不是住在这个公设上面?这就是「有所住心」。如果心可以不依据任何一个公设而生出来,那就成功了,这叫做「无住生心」,是非常深的。我习惯这样子多走一些路,然后回头,再透过这些公设看事情。
像平面几何的这些定理,一般的想法都不会超越它的公设,不敢超越,因为他们都是住在这上面,依此为根据来思考,所以只能在这个范围里打转。现在破了原来思考的习惯,才能超越原来的范围。
问:我们知道一般咒语都没有什么意义,但咒语有短有长,短的像「六字大明咒」,长的像「大悲咒」、「楞严咒」。究竟咒语的长短有没有什么意义?较长的咒语有很多,其中一些音我们平时很少用,要念的话,都要经过一番学习,这意思在里面……
答:长咒有它的作用,在念短咒的时候,有些人的心思会乱跑,让他学比较长的咒,他要用心背,反而会变得比较专注。
问:我看有些咒语还有翻译,是不是咒语都有梵文的意义,但有些中文没有把它翻出来?
答:是有梵文的意义,翻译出来就变成佛号。
问:当初翻译的人不译出来是不是有一些原因?
答:是的,译也可以。当你的心已经很自在时,有意义和无意义都已不受限制。当然没有意义有一个好处,像六字大明咒你会念,当你专注以后会有很多感应,每一个字都有不同的感应,而且不同的人又有不同的感应——它会自己生出一些东西来。如果你赋予它意义,就会把自然要生出来的东西给限制住了;当你心里不晓得它是什么时,就会生出一些你根本意想不到的感应。
问:您说的「本来面目」是不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那一剎那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那「如来智慧德相」就是我们的「佛性」?
答:对!
问:我们说无分别心属于「佛性」,是不是与我们的「本来面目」一样?是不是也等于「赤子之心」?
答:是的!「本来面目」就等于「佛性」,也等于「赤子之心」。
问:如果我们想知道真正的「本来面目」,那么像初生的小婴儿或是还不会走路、不懂事的幼儿,是不是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答:不是。「赤子之心」是最纯净的心,也就是「本来面目」,而婴儿的心已经不是了。
问:对!我只是说已经接近了。
答:是比较接近。
问:就和那些小孩一样有很可爱的面貌,人的「本来面目」应该就是那样子?
答:只是接近,并不等于,因为人一投胎时就有所执取。
问:如果有人问「本来面目」是什么东西,要拿一个实品给他看的话,婴儿的心是否可拿来作比喻?(旁答:可是「本来面目」本来就不能被看的啊!)对!但比较接近,因为若要找一个可看到的东西,这是一个不得已的比喻。当然这是不可说,妙不可言的。
答:如果要说哪一个比较靠近「本来面目」,以婴儿时比较靠近,但那还不是。
问:是不是婴儿执取得比较少?
答:对!我们持咒的时候只取一个咒,也会更接近婴儿。
问:持咒会有感应,那感应是来自我们心里很专注的时候,还是咒本身……
答:这和我们的「本心」有关,因为佛菩萨在创这些咒语时是从他的「本心」发出来的,所以和「本心」有关。
问:一般人都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佛国净土,是无形无相的。我们成佛回去要做什么事?那无形无相的世界,已无一切有形相的东西,是空无的境界,回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这个样子?
答:如果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还到不了你所讲的「空无所有」的境界,因为只有极乐世界四土中最高那层「常寂光土」——也就是「本来面目」的地方——才「空无所有」,其他三土都不是。
一般像净土宗《阿弥陀经》所讲的状况,那是极乐世界四土中最下一层「凡圣同居土」的境界(下品下生至上品中生,共八品人的去处),是带业往生的。
比凡圣同居土再高一层的是「方便有余土」(上品上生、初地到七地菩萨和四果罗汉可以到此土),是净业往生的,这两个地方都是往生的境界;再上一层是「实报庄严土」,要八地以上的菩萨才进得去,不是往生去的,而是禅定安住,但还有形相;最上一层就是「常寂光土」,那里才无形无相,是佛的境界,要破无明,才能证入,不是往生的人去得了的。
欲知详情,请参看我师父华藏上师——即吴润江居士——的《佛说阿弥陀经讲义》。
问: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
答:不可说,说出来都不对,说不出来的。
问:除非到达那个境界才能说?
答:那个境界无言说,要从那里出来,出到一个有相的地方才能说,说它是「无形无相」、「空无所有」、「常寂光土」或「毗卢性海」。
问:因为只看到人去,没看到人回来,所以并不知道那是什么?那是无解的。
答:你曾看到人去吗?
问:只有看到一个修行人去到那种境界,就是说他成道回去了,只有看他去,没有看他回来……
答:但是大乘菩萨去了之后会出菩提路,乘愿再来。
问:但他乘愿回来……
答:就要混得和大家一样!他乘愿再来,如果变成一个你看不见的人,那就不叫回来!而且他也不能变成一个好像天神一样的人站在那里,这也不算回来!因为这样子你还是把他当作与你不一样!
所以有一种回来叫做「现等流化身」,所谓「等流身」,就是和你我一样、和大家一样的人身。开始时他可能还不见得知道,当他修好一点、稍微深一点,就会知道原来自己是再来的。
问:他知道他的过去?
答:对!一般人想他会知道过去,一定知道他前一世怎么样,再前一世又怎么样。不是的!所谓「知道过去」,就是知道「本来面目」,知道那个万法的「源头」。
问:不是会知道他过去是什么吗?
答:不是,不知道那些东西,他知道的是「本来面目」,也就是知道「佛性」、「知觉者」。当他回到「本来面目」,时间、轮回对他来讲就没有意义了,已经没有生死。
问:回来的情况,他会不会一世都不知道就去了?是不是老的时候他比较容易知道?有没有可能一世都不知道?
答:喔!他再来的时候,也有可能堕落,但是机会不大。因为当你了解「本来面目」时,就知道:人生一场,和做一个梦几乎是一样的。
问:《金刚经》不是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答:对!就是这样,当然这还是比喻。我们人生一场,站在佛的角度来看,就是做了一场众生梦,但是,并不像我们现在以肉身的状况说:「昨天我做了一个梦」,只是类似,但不完全一样。
(教授和学生讨论「量子力学」) ……
问:我的意思是说:在不连续的观念中,它是一个不分别的状态。这个不分别的状态和佛法无分别的关连是什么?
答:它的关连就是「测不准原理」,测不准就是没有办法分别。
问:您觉得「测不准」没有办法突破?
答:不是说没有办法突破,…
《回头是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