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思可以减少;佛号还有它的意义,你的心思稍会复杂一点。但是开始的时候,我还是觉得念佛号比较好,因为咒语表面上没有意义,就容易变成嘴巴在念,而心却跑掉了;不像佛号有意义,心就比较容易收摄一点。所以开头的时候可以持佛号,念到一段时间再换成咒语,来帮助自己专注。
在还没有悟到「本来面目」,而你专注的能力越来越强时,就会有一些感应出来,如果你是第一次碰到这样的感应,会觉得很稀奇、很不可思议。不过不要太奇怪,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心神专注的时候,你心里的束缚逐渐减少,原来被束缚住的一些能力,很自然就会呈现出来了。
然而,有不少人在这个过程中,就开始堕落——他很得意自己有这种感应、这类神通力,就骄傲起来,甚至玩起法术,而忘了修行真正的目的是什么,这就又陷入另外一种被知的状况。你若不能摆脱,就和其他人困在被知的状况下差不多。
一般人可能会认为看你很高明,但就解脱的角度来看,你和他们是一样的。因为这个状况并没有解脱,只不过是你心力专注后产生的一些现象;但光是专注还是不够,重要的是要回头是岸——回到「本来面目」的彼岸,才能究竟彻底地解脱。
所以,「回头是岸」这句话非常传神,并不是说我们这个身体的头要向后转过去,而是这个习惯向外抓的心要回头。因为本来是向外驰求的心,现在不驰求了,收摄回来找「真正的自己」,所以这个「回头」的意义是非常深刻的。
当然这句话也可以从浅的层次来说明:「你原来做坏事,现在不要做了,回头是岸。」这也解得通;不过从深的层次来说,是可使人成道的。好,这个简单的方法,各位有没有什么问题?
问:刚才您说禅宗要问是「谁?」,那个时候是回头了吗?还是……
答:问的时候并不一定回得了头。
问:问的时候不一定回头?
答:对!不一定。
问:是在所谓「现性」的那一剎那,才是他真正回头了?
答:「明心」是回头,「现性」是到彼岸。
问:那前面只是在做?
答:在做练习。比如说以前有个僧人被关在牢里,他不念佛,只念「谁在念佛?谁在念佛?」,其实这样还有点啰唆,真的要做,就只问:「谁?」,常常一下子就转过来了。有的时候连「谁」这个音都不要了,「谁」只是为了表达一个意念,其实就是心的一个运作,那是一剎那之间的事,如果能转过来,就成功了。
问:那就像您说他们听到什么声音……
答:有的时候是外来的刺激,有的时候是机缘,像突然听到杯子掉地的声音,他一惊,那时候有人一下子就会莫名其妙把心回转过来,他就晓得原来「回头」是这么一回事。
因为那个「头」又不是这个身体的头,到底指哪一个?又怎么「回」?原先在那里摸索来、摸索去,一直弄不通。突然间一个东西「」地一响,心一惊,一下子就转过来了,他立刻明白:喔!原来「本来面目」是这样的!就悟道了。
其实,如果没有回过头来,这个地方我也没办法说,因为这里已不是「被知的范畴」。禅宗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就是这个意思。一用了文字,就落在「被知的范畴」,就无法体会,心就会被绑住。
问:以前您曾经提过所谓「入流亡所」,入流是在做的阶段就已经……
答:就是会回头了,要会回头才叫「入流」。那样的「入流」就是「入法流」,就是懂得回头了。但是,虽然会回头了,却还不到底,要到底才算成就。能回头就是晓得「入流」,懂得怎样才是真正的修行,不然都是在那里瞎摸乱撞。「亡所」就是放掉「被知的范畴」。
问:所以「入流」事实上才是「现性」?
答:不是,那叫做「开悟」,就是懂得什么是「本来面目」,晓得「本来面目」是怎么一回事,但还没有证入「本来面目」。
问:那叫做「入流」?
答:只是瞄准「本来面目」的方向。
问:那禅宗讲的还要更后面一点?
答:禅宗的「破三关」是在更后面一点,入流以后一层一层还要深进去,这种层层深进叫做「无为法的差别」——《金刚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个时候就无为了,而「被知的范畴」都是有为的。当你脱开「被知的范畴」,心运作的方式是向着「本来面目」深进去,这个时候只是叫做「向着」,回头还只是「向着」,还不到「本来面目」。而因为向着的深浅有不同,所以果位上就有差别,也就有圣贤的差别。
问:是不是到了才能无我相、人相?
答:你只是把头转回来,还不见得就到达彼岸,惟有工夫下得深,回头回得很彻底,中才能到岸,才算成功。当你一回头的时候,就晓得什么是无我、人、众生、寿者相。
问:要到彼岸才知道,那刚回头的时候呢?
答:刚回头的时候可以晓得无我。
问:念佛或是持咒都是一种修定的方法,佛菩萨不是讲戒、定、慧吗?佛的「慧」应该是从自性中流露出来的?
答:像我这一套「回头是岸」的说辞就是从自性中流露出来的「慧」,你能够听得懂也是。我把整个宇宙的问题简要地厘清成两种状况——「知觉者」与「被知的范畴」,让你能很清楚地了解,这就是一种自然流露的「慧」。你了解了以后,才晓得以后要怎么做,不然很难修出来。许多人也都在努力修定,但他们即使拼命修,还是开悟不了,就是缺少了「慧」。
问:佛教里修定,就可以入三昧?
答:「定」与「慧」彼此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没办法截然分成两个东西,而是一个东西的两种性质,这样讲比较好。
问:刚才说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不是到达「空」的境界?
答:是空无的境界。
问:那「空无」与「妙有」是什么关系?
答:想要做到妙有,是要从「知觉者」——「本来面目」这里出来,而入世间,就是入这个「被知的范畴」。
当你能掌握「本来面目」、掌握你的「本心」、「佛性」,也就是能达到空无的时候,并不是就只能待在那个地方,不是的;当你证入「本来面目」,还是可以入世,而且不忘失「菩提心」。这时候你对世间一切事物的看法、观感完全都改变了,与原来完全不一样。当然别人看起来还是一样的世间,但对你来讲,观感就不太一样了。
问:你不会执着在那边?
答:既不执着在「被知的范畴」,也不执着在「知觉者」;不只是不会执着,甚至还会善用,别人认为不可能做到的,就你看来是可能的、轻而易举的。其实世间的事情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看法。
问:也就是如老师您所说的,从一个「被知的世界」走到「不被知的境界」,透过这个过程,只是一个过程?
答:对!经过这个过程以后,并不是我就一直停留在不被知的境界——「知觉者」这里,我只有不被知的部份,而被知的部份都不见了,不是这个意思。我照样可以回来,回到被知的世界来度化众生,这就是「乘愿再来」,是在「出菩提路」。
而前面先回到「知觉者」、回到「本来面目」,是「入解脱门」。我们修行的过程,是要先入「解脱门」,再出「菩提路」,这是「自度」和「度他」两个不同的阶段;也惟有这两个不同的阶段都圆满了,才是究竟成道。
问:经典就好比一艘法船,等到了彼岸以后,不必再背着它,应该可以丢掉了?
答:对!要放掉!如果还执着在这些经典上,那就是不肯上岸,还要坐在船上。
问:经典也还是在「被知的范畴」这一边?
答:对!还是,凡是能被你知道的都是!但它是一只「指月的手」,是指出「佛性」的一个指标、一些叙述、一些符号,就像我今天的说辞也是。你想要体会「佛性」、「本来面目」或是「知觉者」,我的这些说辞可以帮助你去体会,但是并不是就是它。
问:经典是被知的,我们要透过被知的东西到达不被知的境界?
答:对!如此才正确。
问:那么「往生净土」不就是一种障碍?
答:是!是有障碍的,对于即身就想要成功的人来讲,那个想法本身就是一种障碍。所以净土宗对于根器低的人是有帮助的,但对于这一生就可能开悟的人来说则是一种障碍。
问:不过好像净土宗的人对您刚才所讲的,会有一些反驳的意见。他们特别列举《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说大势至菩萨也是在修念佛法门啊!
答:我也是修念佛法门的啊!我是针对他们所提出来的问题来回答。大势至菩萨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里面没有说要往生净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啊!
问:另外就是《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有些句子是叫人家要往生极乐世界:「速见彼佛无量光」,经文也描述到了以后又会怎么样,他们就是挑这些句子来支持他们要往生的说法。
答:经文那样说也可以,并不是不好,不过这是对根器不高的人说的。
问:他们说连普贤菩萨都讲这种话,所以大家应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答:普贤菩萨讲这种话,是讲给那些程度低的人听的。
问:他们认为既然是普贤菩萨亲口说了,大概他……
答:喔!不不不!不是这样的。《阿弥陀经》还是释迦牟尼佛说的哩!但是我们必须了解:佛是看众生根器而说法的,对不同根器的人,都要各给一个适合他根器的方法。
如果各位是阿公、阿婆,我也会说你们要抱着一个往生极乐的想法,因为只有这样说,大家才觉得有可能解脱。所以我一定要说一个适合对方的修行方法,如果我说一个他觉得不可能的,那就白说了,也就不用说了。
我今天「回头是岸」的这套说法,是因为你们会觉得这是可能的,我才说的;如果你们觉得这是不可能的,那我就会换一套说法。
问:我们再回到前面您所教的方法,我在念佛的时候会有您说的毛病,而且几乎通通都有。我虽然在念,可是同时又有其他的念头,并且常会东跑西跑,一会儿想起自己是在修行,又再把心念拉回来——这些问题慢慢可以克服吗?
答:要用自己的意志力坚持修下去,才可以克服。
…
《回头是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