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回頭是岸▪P2

  ..續本文上一頁思可以減少;佛號還有它的意義,你的心思稍會複雜一點。但是開始的時候,我還是覺得念佛號比較好,因爲咒語表面上沒有意義,就容易變成嘴巴在念,而心卻跑掉了;不像佛號有意義,心就比較容易收攝一點。所以開頭的時候可以持佛號,念到一段時間再換成咒語,來幫助自己專注。

  在還沒有悟到「本來面目」,而你專注的能力越來越強時,就會有一些感應出來,如果你是第一次碰到這樣的感應,會覺得很稀奇、很不可思議。不過不要太奇怪,這是理所當然的,因爲心神專注的時候,你心裏的束縛逐漸減少,原來被束縛住的一些能力,很自然就會呈現出來了。

  然而,有不少人在這個過程中,就開始墮落——他很得意自己有這種感應、這類神通力,就驕傲起來,甚至玩起法術,而忘了修行真正的目的是什麼,這就又陷入另外一種被知的狀況。你若不能擺脫,就和其他人困在被知的狀況下差不多。

  一般人可能會認爲看你很高明,但就解脫的角度來看,你和他們是一樣的。因爲這個狀況並沒有解脫,只不過是你心力專注後産生的一些現象;但光是專注還是不夠,重要的是要回頭是岸——回到「本來面目」的彼岸,才能究竟徹底地解脫。

  所以,「回頭是岸」這句話非常傳神,並不是說我們這個身體的頭要向後轉過去,而是這個習慣向外抓的心要回頭。因爲本來是向外馳求的心,現在不馳求了,收攝回來找「真正的自己」,所以這個「回頭」的意義是非常深刻的。

  當然這句話也可以從淺的層次來說明:「你原來做壞事,現在不要做了,回頭是岸。」這也解得通;不過從深的層次來說,是可使人成道的。好,這個簡單的方法,各位有沒有什麼問題?

  問:剛才您說禅宗要問是「誰?」,那個時候是回頭了嗎?還是……

  答:問的時候並不一定回得了頭。

  問:問的時候不一定回頭?

  答:對!不一定。

  問:是在所謂「現性」的那一剎那,才是他真正回頭了?

  答:「明心」是回頭,「現性」是到彼岸。

  問:那前面只是在做?

  答:在做練習。比如說以前有個僧人被關在牢裏,他不念佛,只念「誰在念佛?誰在念佛?」,其實這樣還有點啰唆,真的要做,就只問:「誰?」,常常一下子就轉過來了。有的時候連「誰」這個音都不要了,「誰」只是爲了表達一個意念,其實就是心的一個運作,那是一剎那之間的事,如果能轉過來,就成功了。

  問:那就像您說他們聽到什麼聲音……

  答:有的時候是外來的刺激,有的時候是機緣,像突然聽到杯子掉地的聲音,他一驚,那時候有人一下子就會莫名其妙把心回轉過來,他就曉得原來「回頭」是這麼一回事。

  因爲那個「頭」又不是這個身體的頭,到底指哪一個?又怎麼「回」?原先在那裏摸索來、摸索去,一直弄不通。突然間一個東西「」地一響,心一驚,一下子就轉過來了,他立刻明白:喔!原來「本來面目」是這樣的!就悟道了。

  其實,如果沒有回過頭來,這個地方我也沒辦法說,因爲這裏已不是「被知的範疇」。禅宗講:「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就是這個意思。一用了文字,就落在「被知的範疇」,就無法體會,心就會被綁住。

  問:以前您曾經提過所謂「入流亡所」,入流是在做的階段就已經……

  答:就是會回頭了,要會回頭才叫「入流」。那樣的「入流」就是「入法流」,就是懂得回頭了。但是,雖然會回頭了,卻還不到底,要到底才算成就。能回頭就是曉得「入流」,懂得怎樣才是真正的修行,不然都是在那裏瞎摸亂撞。「亡所」就是放掉「被知的範疇」。

  問:所以「入流」事實上才是「現性」?

  答:不是,那叫做「開悟」,就是懂得什麼是「本來面目」,曉得「本來面目」是怎麼一回事,但還沒有證入「本來面目」。

  問:那叫做「入流」?

  答:只是瞄准「本來面目」的方向。

  問:那禅宗講的還要更後面一點?

  答:禅宗的「破叁關」是在更後面一點,入流以後一層一層還要深進去,這種層層深進叫做「無爲法的差別」——《金剛經》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這個時候就無爲了,而「被知的範疇」都是有爲的。當你脫開「被知的範疇」,心運作的方式是向著「本來面目」深進去,這個時候只是叫做「向著」,回頭還只是「向著」,還不到「本來面目」。而因爲向著的深淺有不同,所以果位上就有差別,也就有聖賢的差別。

  問:是不是到了才能無我相、人相?

  答:你只是把頭轉回來,還不見得就到達彼岸,惟有工夫下得深,回頭回得很徹底,中才能到岸,才算成功。當你一回頭的時候,就曉得什麼是無我、人、衆生、壽者相。

  問:要到彼岸才知道,那剛回頭的時候呢?

  答:剛回頭的時候可以曉得無我。

  問:念佛或是持咒都是一種修定的方法,佛菩薩不是講戒、定、慧嗎?佛的「慧」應該是從自性中流露出來的?

  答:像我這一套「回頭是岸」的說辭就是從自性中流露出來的「慧」,你能夠聽得懂也是。我把整個宇宙的問題簡要地厘清成兩種狀況——「知覺者」與「被知的範疇」,讓你能很清楚地了解,這就是一種自然流露的「慧」。你了解了以後,才曉得以後要怎麼做,不然很難修出來。許多人也都在努力修定,但他們即使拼命修,還是開悟不了,就是缺少了「慧」。

  問:佛教裏修定,就可以入叁昧?

  答:「定」與「慧」彼此之間是相輔相成的,沒辦法截然分成兩個東西,而是一個東西的兩種性質,這樣講比較好。

  問:剛才說沒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是不是到達「空」的境界?

  答:是空無的境界。

  問:那「空無」與「妙有」是什麼關系?

  答:想要做到妙有,是要從「知覺者」——「本來面目」這裏出來,而入世間,就是入這個「被知的範疇」。

  當你能掌握「本來面目」、掌握你的「本心」、「佛性」,也就是能達到空無的時候,並不是就只能待在那個地方,不是的;當你證入「本來面目」,還是可以入世,而且不忘失「菩提心」。這時候你對世間一切事物的看法、觀感完全都改變了,與原來完全不一樣。當然別人看起來還是一樣的世間,但對你來講,觀感就不太一樣了。

  問:你不會執著在那邊?

  答:既不執著在「被知的範疇」,也不執著在「知覺者」;不只是不會執著,甚至還會善用,別人認爲不可能做到的,就你看來是可能的、輕而易舉的。其實世間的事情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看法。

  問:也就是如老師您所說的,從一個「被知的世界」走到「不被知的境界」,透過這個過程,只是一個過程?

  答:對!經過這個過程以後,並不是我就一直停留在不被知的境界——「知覺者」這裏,我只有不被知的部份,而被知的部份都不見了,不是這個意思。我照樣可以回來,回到被知的世界來度化衆生,這就是「乘願再來」,是在「出菩提路」。

  而前面先回到「知覺者」、回到「本來面目」,是「入解脫門」。我們修行的過程,是要先入「解脫門」,再出「菩提路」,這是「自度」和「度他」兩個不同的階段;也惟有這兩個不同的階段都圓滿了,才是究竟成道。

  問:經典就好比一艘法船,等到了彼岸以後,不必再背著它,應該可以丟掉了?

  答:對!要放掉!如果還執著在這些經典上,那就是不肯上岸,還要坐在船上。

  問:經典也還是在「被知的範疇」這一邊?

  答:對!還是,凡是能被你知道的都是!但它是一只「指月的手」,是指出「佛性」的一個指標、一些敘述、一些符號,就像我今天的說辭也是。你想要體會「佛性」、「本來面目」或是「知覺者」,我的這些說辭可以幫助你去體會,但是並不是就是它。

  問:經典是被知的,我們要透過被知的東西到達不被知的境界?

  答:對!如此才正確。

  問:那麼「往生淨土」不就是一種障礙?

  答:是!是有障礙的,對于即身就想要成功的人來講,那個想法本身就是一種障礙。所以淨土宗對于根器低的人是有幫助的,但對于這一生就可能開悟的人來說則是一種障礙。

  問:不過好像淨土宗的人對您剛才所講的,會有一些反駁的意見。他們特別列舉《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說大勢至菩薩也是在修念佛法門啊!

  答:我也是修念佛法門的啊!我是針對他們所提出來的問題來回答。大勢至菩薩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裏面沒有說要往生淨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啊!

  問:另外就是《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有些句子是叫人家要往生極樂世界:「速見彼佛無量光」,經文也描述到了以後又會怎麼樣,他們就是挑這些句子來支持他們要往生的說法。

  答:經文那樣說也可以,並不是不好,不過這是對根器不高的人說的。

  問:他們說連普賢菩薩都講這種話,所以大家應該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答:普賢菩薩講這種話,是講給那些程度低的人聽的。

  問:他們認爲既然是普賢菩薩親口說了,大概他……

  答:喔!不不不!不是這樣的。《阿彌陀經》還是釋迦牟尼佛說的哩!但是我們必須了解:佛是看衆生根器而說法的,對不同根器的人,都要各給一個適合他根器的方法。

  如果各位是阿公、阿婆,我也會說你們要抱著一個往生極樂的想法,因爲只有這樣說,大家才覺得有可能解脫。所以我一定要說一個適合對方的修行方法,如果我說一個他覺得不可能的,那就白說了,也就不用說了。

  我今天「回頭是岸」的這套說法,是因爲你們會覺得這是可能的,我才說的;如果你們覺得這是不可能的,那我就會換一套說法。

  問:我們再回到前面您所教的方法,我在念佛的時候會有您說的毛病,而且幾乎通通都有。我雖然在念,可是同時又有其他的念頭,並且常會東跑西跑,一會兒想起自己是在修行,又再把心念拉回來——這些問題慢慢可以克服嗎?

  答:要用自己的意志力堅持修下去,才可以克服。

  …

《回頭是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的財富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