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看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已经做到《金刚经》的水准──「管,即不管,是名管」。
能做到这个程度,在国家制订市场游戏规则,以及企业制订经营方法和原则时,若再能遵守贡献主义,我相信会得到更好的结果。现在并没有实践贡献主义,定出来的市场规则也不合乎贡献主义,因此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我相信,如果能遵守贡献主义,这些问题都会消除,人类的经济以及财富的发展会更加丰富。
但话说回来,现在的市场机制,仍允许我们可以没有贡献就赚到很多钱,我们要怎么办呢?是不是自动设限不去做?不需要!因为我的讲法是在制订游戏规则,现在既然游戏规则已经制定了,可以让你大捞一票,为何不捞?所以,在此我并不想做限制,因为社会规定这样合法,完全依社会怎么规定就怎么做。如果要制订市场游戏规则,我认为遵守贡献主义的方式会比较好。我们可以做对照组实验,如果有两个社会,一个是遵守贡献主义的方式,制订市场游戏规则,一个不是,竞争到后来,遵守贡献主义的社会一定会赢,我讲的层次指的是这个。
五、菩萨六度万行
菩萨六度万行和企业经营是一样的,都有一个共同的论点:自利利他,改善生活;自觉觉他,提升心灵。这样的愿望也是大多数人的人生目的。利他有大有小,但总会包含别人,有的人利他的范围很大,全世界的人都包含进去了;有的人利他的范围很小,只有他的亲戚朋友才在里面,但不管怎么样,都有别人存在,都希望自己和别人的生活能改善,都希望大家的心灵层次能提升。这个目的和菩萨修行成道的目的是相同的,只不过后者把「改善生活」变成「建立人间净土」,「提升心灵」的水准变成是「修行成佛」──高低不同,但目的一样。自私自利的人经营企业,我会打一个问号,唯有具备自利利他的心,同时遵守贡献主义,彼此相通才能成功。
当企业经营和菩萨修行两个目的完全一致,经营企业也就是菩萨修行,这两个就相通了,也就是说,当企业经营好了,就代表修行也好了;反之若企业经营差了,就代表修行不好了,两者完全相等。当然,条件是必须遵守贡献主义,如果不遵守贡献主义,就跟这个目的不相近了。如果可以修行成道,企业经营又能成功,那就太完美了,二者根本就是同一件事情。
六、如何运用佛法于企业中
菩萨度众生,要把众生看成群体,所以菩萨是要度群体的,也就是菩萨要经营企业,企业是群体,菩萨度众生就要运用到企业管理,要能运用权力来经营组织,才能完成任务。权力是群体当中的一个工具,菩萨要度众生,一定要懂众生,一定要懂权力,若对权力的本质有所误解,就还不够格当菩萨。
再来是《金刚经》的实践,就像《六祖坛经》里的是与非对,长与短对,你要能创新,要会复制,要让创新和复制一致。企业的经营很重视创新,但大家不要忘了,如果企业不会复制,也是不会成功的,只会创新是不会赚钱的;创新以后要拿创新的东西来复制才会赚钱,这就是《金刚经》的内涵:把复制和创新这两个相反的东西拿来相通,同时注意平均值与差异值。一般人多只注意平均值,忘了注意个别差异,真正重点是二者要同时并进。刚才也提到管即不管,要怎样做到「管,即不管,是名管」,原来只要遵守亚当史密斯的《国富论》就可以了。当然,这一点我跟亚当史密斯的资本主义看法稍有不同,他们认为市场经济使得人类的财富在最近两百多年来增加很多,但我觉得这是因为把权力下放,达到「管即不管」的水准所产生的力量,还可以深化到企业内部,一样可以做到管即不管,如此不断深化下去,人类的潜力和权力的力量,可以发挥得更大。
谈到「般若智」,就是要除去执着和认定,当你的执着和认定一旦去除,智慧就开了,这也是我们佛法中经常用到的。刚刚提到的「三摩钵提」,意指创造力,跟三摩钵提类似的另外一个名称,就是「观想」,企业要做情境模拟,要做情境计画,若能善于运用观想的本领,结果会超乎想象。
再者「以境验心,检讨改进」,我们面对的问题,都跟我们心里怎么想或存在什么偏见有关系,所以不只验自己的心,还要验跟这件事相关的人,他们心里在想什么,这样做可以让我们把事情看得更清楚。如果我们把心里的问题找出来,并排除了,外面的境,也就是问题,跟着就会改变。所以,甚至可以用你的境是不是改善了,来检验你的心是不是改进了,这样的方法在企业经营里很管用。
至于「建立人间净土」,只要把企业家变成菩萨就好了,让他们觉得自己在修菩萨行,就可以做成了。
再来是「转住心为清净心,往好处想」,《华严经》里有一品讲到,要替这个社会算命很容易,只要观察众生的心是清净的?还是污浊的?观察清楚,就可以知道世界将来会变成怎样,非常简单。佛法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要转住心为清净心,转清净就是往好处想,要乐观,世界就会变好,这就是佛法的运用。
七、实例
现在我们举一个例子来看,目前台湾企业面对大陆只有我们十分之一的工资,感到压力很大,如果以自利的心态看这件事情,的确会觉得很困难,我们输了!怎么赢得了?没办法了!但你若以自利利他的角度、贡献主义的心境,来看这件事,就不一样了,你会发觉他们的工资这么便宜,工作的能力也不错,是非常好的事情。我们也希望他们能改善生活,也希望他们平步青云,这是一个多好的机会!至于我们这边,就要研究该怎么应变,看看我们在什么地方可以做出贡献。我想,既然他们的工资那么低,工作又那么努力,这部份就是他们的贡献,我们不要在这些地方跟他们竞争。我们可以做什么贡献呢?他们才刚开始学习制造、经营企业,我们可以提供他们关于制造、管理、经营方面的知识与经验,他们所欠缺的就是我们可以贡献之处。此外,他们尚在基础阶段,对于产品的整合、制造,到行销、外销,还没有整套经营概念,台湾的企业已经晓得怎么做,也有能力提出贡献。总之,他们缺的部分,就是台湾企业的机会,如果你用自利的角度来看,压力太大;如果你用贡献主义、自利利他的角度来看,却是机会无穷。
例如有人到山东用温室的方式种木瓜,种得很成功,但他志不在种木瓜,他开始教当地的农民怎么种,并且提供木瓜苗,后来,他因卖木瓜苗发了大财。反观有些人也去种木瓜,但怕人知道,只有自己种,结果被别人学走了,后来种不过他们,反而输给他们。因此,若能换另外一个观点看,你们很会种,那么我不种,就教你们种,但你们没有种苗,技巧也不是很会,我就提供栽种技巧和木瓜苗,光卖这个就发财了。所以,完全看你怎么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我们用菩萨的心情、贡献主义的观点经营企业,你会看到非常多的机会。
八、结论
据我观察,许多企业家已经不自觉的、默默的走上菩萨道,他们不见得是在台湾,很多在美国或日本。所以,我们置身工商时代,只要依大乘菩萨修行,致力改善人类生活、提升心灵境界,必能成就「普光明庄严世界」之「胜智大商主如来」,以及「香光藏世界」之「大力善商主如来」的娑婆世界。换句话说,娑婆世界的工商时代,就是这个世界,就是大商主的如来,这样的佛法,就是工商时代的佛法。
<现场问答>
陈国镇教授:
听完梁教授的演讲,是不是有很多人准备做菩萨?他讲的很多事情都是我们生活四周碰得上的事情,很多在小小的家庭里也可以做的事情,把尺度缩小一点,家庭里也照样能做小菩萨;做得更好一点,就是大菩萨。相信有很多朋友有意见,填好问题,可以传递过来请梁教授回答。
问:您所认为的菩萨道,应该如何认知与实践?
答:我所认为的菩萨道可能跟一般认为的不大一样,我认为的菩萨道主要是要度众生,也就是要度众生相。对众生相的…
《工商时代的佛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