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看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已經做到《金剛經》的水准──「管,即不管,是名管」。
能做到這個程度,在國家製訂市場遊戲規則,以及企業製訂經營方法和原則時,若再能遵守貢獻主義,我相信會得到更好的結果。現在並沒有實踐貢獻主義,定出來的市場規則也不合乎貢獻主義,因此還存在很多問題,但我相信,如果能遵守貢獻主義,這些問題都會消除,人類的經濟以及財富的發展會更加豐富。
但話說回來,現在的市場機製,仍允許我們可以沒有貢獻就賺到很多錢,我們要怎麼辦呢?是不是自動設限不去做?不需要!因爲我的講法是在製訂遊戲規則,現在既然遊戲規則已經製定了,可以讓你大撈一票,爲何不撈?所以,在此我並不想做限製,因爲社會規定這樣合法,完全依社會怎麼規定就怎麼做。如果要製訂市場遊戲規則,我認爲遵守貢獻主義的方式會比較好。我們可以做對照組實驗,如果有兩個社會,一個是遵守貢獻主義的方式,製訂市場遊戲規則,一個不是,競爭到後來,遵守貢獻主義的社會一定會贏,我講的層次指的是這個。
五、菩薩六度萬行
菩薩六度萬行和企業經營是一樣的,都有一個共同的論點:自利利他,改善生活;自覺覺他,提升心靈。這樣的願望也是大多數人的人生目的。利他有大有小,但總會包含別人,有的人利他的範圍很大,全世界的人都包含進去了;有的人利他的範圍很小,只有他的親戚朋友才在裏面,但不管怎麼樣,都有別人存在,都希望自己和別人的生活能改善,都希望大家的心靈層次能提升。這個目的和菩薩修行成道的目的是相同的,只不過後者把「改善生活」變成「建立人間淨土」,「提升心靈」的水准變成是「修行成佛」──高低不同,但目的一樣。自私自利的人經營企業,我會打一個問號,唯有具備自利利他的心,同時遵守貢獻主義,彼此相通才能成功。
當企業經營和菩薩修行兩個目的完全一致,經營企業也就是菩薩修行,這兩個就相通了,也就是說,當企業經營好了,就代表修行也好了;反之若企業經營差了,就代表修行不好了,兩者完全相等。當然,條件是必須遵守貢獻主義,如果不遵守貢獻主義,就跟這個目的不相近了。如果可以修行成道,企業經營又能成功,那就太完美了,二者根本就是同一件事情。
六、如何運用佛法于企業中
菩薩度衆生,要把衆生看成群體,所以菩薩是要度群體的,也就是菩薩要經營企業,企業是群體,菩薩度衆生就要運用到企業管理,要能運用權力來經營組織,才能完成任務。權力是群體當中的一個工具,菩薩要度衆生,一定要懂衆生,一定要懂權力,若對權力的本質有所誤解,就還不夠格當菩薩。
再來是《金剛經》的實踐,就像《六祖壇經》裏的是與非對,長與短對,你要能創新,要會複製,要讓創新和複製一致。企業的經營很重視創新,但大家不要忘了,如果企業不會複製,也是不會成功的,只會創新是不會賺錢的;創新以後要拿創新的東西來複製才會賺錢,這就是《金剛經》的內涵:把複製和創新這兩個相反的東西拿來相通,同時注意平均值與差異值。一般人多只注意平均值,忘了注意個別差異,真正重點是二者要同時並進。剛才也提到管即不管,要怎樣做到「管,即不管,是名管」,原來只要遵守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就可以了。當然,這一點我跟亞當史密斯的資本主義看法稍有不同,他們認爲市場經濟使得人類的財富在最近兩百多年來增加很多,但我覺得這是因爲把權力下放,達到「管即不管」的水准所産生的力量,還可以深化到企業內部,一樣可以做到管即不管,如此不斷深化下去,人類的潛力和權力的力量,可以發揮得更大。
談到「般若智」,就是要除去執著和認定,當你的執著和認定一旦去除,智慧就開了,這也是我們佛法中經常用到的。剛剛提到的「叁摩缽提」,意指創造力,跟叁摩缽提類似的另外一個名稱,就是「觀想」,企業要做情境模擬,要做情境計畫,若能善于運用觀想的本領,結果會超乎想象。
再者「以境驗心,檢討改進」,我們面對的問題,都跟我們心裏怎麼想或存在什麼偏見有關系,所以不只驗自己的心,還要驗跟這件事相關的人,他們心裏在想什麼,這樣做可以讓我們把事情看得更清楚。如果我們把心裏的問題找出來,並排除了,外面的境,也就是問題,跟著就會改變。所以,甚至可以用你的境是不是改善了,來檢驗你的心是不是改進了,這樣的方法在企業經營裏很管用。
至于「建立人間淨土」,只要把企業家變成菩薩就好了,讓他們覺得自己在修菩薩行,就可以做成了。
再來是「轉住心爲清淨心,往好處想」,《華嚴經》裏有一品講到,要替這個社會算命很容易,只要觀察衆生的心是清淨的?還是汙濁的?觀察清楚,就可以知道世界將來會變成怎樣,非常簡單。佛法懂得這個道理,所以要轉住心爲清淨心,轉清淨就是往好處想,要樂觀,世界就會變好,這就是佛法的運用。
七、實例
現在我們舉一個例子來看,目前臺灣企業面對大陸只有我們十分之一的工資,感到壓力很大,如果以自利的心態看這件事情,的確會覺得很困難,我們輸了!怎麼贏得了?沒辦法了!但你若以自利利他的角度、貢獻主義的心境,來看這件事,就不一樣了,你會發覺他們的工資這麼便宜,工作的能力也不錯,是非常好的事情。我們也希望他們能改善生活,也希望他們平步青雲,這是一個多好的機會!至于我們這邊,就要研究該怎麼應變,看看我們在什麼地方可以做出貢獻。我想,既然他們的工資那麼低,工作又那麼努力,這部份就是他們的貢獻,我們不要在這些地方跟他們競爭。我們可以做什麼貢獻呢?他們才剛開始學習製造、經營企業,我們可以提供他們關于製造、管理、經營方面的知識與經驗,他們所欠缺的就是我們可以貢獻之處。此外,他們尚在基礎階段,對于産品的整合、製造,到行銷、外銷,還沒有整套經營概念,臺灣的企業已經曉得怎麼做,也有能力提出貢獻。總之,他們缺的部分,就是臺灣企業的機會,如果你用自利的角度來看,壓力太大;如果你用貢獻主義、自利利他的角度來看,卻是機會無窮。
例如有人到山東用溫室的方式種木瓜,種得很成功,但他志不在種木瓜,他開始教當地的農民怎麼種,並且提供木瓜苗,後來,他因賣木瓜苗發了大財。反觀有些人也去種木瓜,但怕人知道,只有自己種,結果被別人學走了,後來種不過他們,反而輸給他們。因此,若能換另外一個觀點看,你們很會種,那麼我不種,就教你們種,但你們沒有種苗,技巧也不是很會,我就提供栽種技巧和木瓜苗,光賣這個就發財了。所以,完全看你怎麼思考這個問題,如果我們用菩薩的心情、貢獻主義的觀點經營企業,你會看到非常多的機會。
八、結論
據我觀察,許多企業家已經不自覺的、默默的走上菩薩道,他們不見得是在臺灣,很多在美國或日本。所以,我們置身工商時代,只要依大乘菩薩修行,致力改善人類生活、提升心靈境界,必能成就「普光明莊嚴世界」之「勝智大商主如來」,以及「香光藏世界」之「大力善商主如來」的娑婆世界。換句話說,娑婆世界的工商時代,就是這個世界,就是大商主的如來,這樣的佛法,就是工商時代的佛法。
<現場問答>
陳國鎮教授:
聽完梁教授的演講,是不是有很多人准備做菩薩?他講的很多事情都是我們生活四周碰得上的事情,很多在小小的家庭裏也可以做的事情,把尺度縮小一點,家庭裏也照樣能做小菩薩;做得更好一點,就是大菩薩。相信有很多朋友有意見,填好問題,可以傳遞過來請梁教授回答。
問:您所認爲的菩薩道,應該如何認知與實踐?
答:我所認爲的菩薩道可能跟一般認爲的不大一樣,我認爲的菩薩道主要是要度衆生,也就是要度衆生相。對衆生相的…
《工商時代的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