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解釋,我跟一般的解釋也不同,一般認爲別人就是衆生,我認爲這樣的解釋不對,因爲這還在人相這個階段,不是衆生相。我認爲衆生相是一個團體組織,最具體來講是國家,國家就是衆生相,所以,國家不是某一個人或一群人,他超越了個人以外的部份。菩薩要度的是衆生相,通俗一點來講,菩薩是要治國救國的,當然可以縮小一點去治理他的公司企業,再縮小一點去治理他的家;但是,最重要的是要超越了個人。
問:股票、期貨、外彙這樣的金融市場,也是一個市場,有他們的法規、遊戲規則裏面有高度的自由競爭嗎?
答:沒錯!但是也有很多內線交易,那就不是自由,是壟斷。其實這部份還有待努力,應該可以做得更好。例如美國的證券金融市場,跟其他國家比已經不錯了,但還是有安龍公司的弊案發生,這裏就透露出他們的會計製度仍然不夠透明,還是有欺騙行爲在,這就不是自由競爭的市場,大部分人還是以自私的方式進入。我的看法是,現世社會金融市場已經是這樣,我們即使是修行者,即使是菩薩乘,即使是貢獻主義者,因爲遊戲規則不是我們製訂的,是他們製訂的,我們要玩的話,照樣可以依照他們的方式玩。但當我有機會定遊戲規則時,我就會訂出一個辦法:沒有貢獻賺不到錢!雖然現在不是這樣,我們也沒必要自我設限不去玩,只要合法就可以做,這是我的看法。
問:有權不做事是慈禧太後,想做事而無權是康有爲,可否以上兩個曆史人物說明權力與做事之例。
答:這個曆史我已經不用評論。有權不做事,任務不會完成;想做事但沒權,變法不能成功(變成康無爲),就是這樣。想做事一定要有權,沒有權是沒辦法做事的,有權不想做事不如趕快下臺!如果社會每個人對權力都有這個認識──「有權就要做事,不完成任務,權力就要收回」,就不會存在有權不做事的情形了。過去就是因爲大家對這個事情都糊裏糊塗,搞不清楚,允許抓權又不做事的人存在,只要把這個觀念弄清楚了,問題就解決了。
問:經營企業已五年多,一直都以服務顧客,也就是維持薄利的心態做事,最近開始質疑這樣的經營法是否正確?是否應往賺錢的目標邁進?但日益擴大的公司幾乎都是奸商,說得好聽是將思想邏輯付諸實際行動,以積極進取換得永續經營。不知教授的看法如何?
答:自利利他並不是只能賺取薄利,也可以賺得厚利、高利潤的,只要市場的遊戲環境適合你賺高利,你就可以賺高利。貢獻和報酬要相當,但貢獻的計量很困難,你可以認爲你的貢獻價值很高,因此相對可以要求高報酬,只要你做得到就行,只要這個市場讓你賺得到就可以。所以,並不是說只能維持薄利,貢獻主義不是薄利主義,這一點我要特別聲明。
至于若說很會賺錢的公司就是奸商,這樣的想法有點反商情結。公司會賺錢,只要他有貢獻,賺得多又何妨?不能就這樣叫他們奸商。這一點西方的企業做得不錯,東方企業,尤其是臺灣企業做得最差!什麼生意一給臺灣的企業做下去,都變得不好賺了。原本這東西在歐美國家做時賣得很貴,一輪到臺灣企業接手做,價格就很低了;而現在更嚴重了,在大陸生産價格還要降低。對此我有不同看法,其實這跟我們的文化有關,在我們的文化裏,做事情尤其做企業,經常有一個心態,就是要「拼在一起、苦在一起」,受這樣文化影響的一群人經營企業,只會拼命的苦。我發覺外國經營企業不是這樣,他們不是爲了苦,也不是爲了拼命,他們是爲了玩。外國人經營企業是玩在一起,很認真的玩在一起,我們經營企業卻是苦在一起,不要命的拼,要拼才會贏,企業被我們一搞,就變得很苦、很累、不好玩。長此以往會有問題,無法永續下去,苦不久的,因爲苦拼一段時間可以,一輩子這樣任誰都受不了,這點要想辦法改變,要學西方玩在一起的企業經營理念。
不但經營企業是這樣,修行也是這樣,許多人認爲,如果沒有苦修就不算修行,就不算下過功夫,只有拼了命修苦行,人家才佩服你有修,這是有問題的。我現在主張修行要玩在一起,這樣才能永續下去,才能生生世世都來玩;若生生世世都來苦,日子就不好過了。
問:想達成任務而沒有權力,用收買權力的方法可否稱做自利利他?
答:如果收買是合法的,沒有什麼不可以。
問:法律允許設立賭場,例如公益彩券,這樣的市場是否符合貢獻主義?貢獻快樂、希望、就業機會、遊戲叁昧。
答:以遊戲的角度看有貢獻,有人希望遊戲,所以像彩券這些東西沒有說絕對不可以,但如果弄得太泛濫就有問題。
問:現在的官商勾結如何解釋?關于您說的法律條文,有成文不成文,但司法也有黃牛,不知您如何解釋?私立學校就不管了嗎?關于中國人勇于內鬥,您又如何解釋?
答:這裏的問題很多要解釋:所謂官商勾結,首先我不知道要如何定義「勾結」?本來官員就是要服務人民,「商」也是人民,如果勾結是違法的就不對,如果勾結不是違法的,是官員應該做的服務,就沒有不對。就商的角度看,官是製訂市場遊戲規則,並公正執行這個遊戲規則的人。如果官在執行規則時不公正,有偏袒,就是所謂的官商勾結,就不對!一旦這樣的情況存在,自由競爭市場就不成立,而亞當史密斯想達到的目標就達不成了。
所謂「不管」私立學校,是政府或國家不管,讓學校自主,如果國家一直管下去,不讓學校自主做決定,就是公立學校,就像國營企業。這裏所謂不管也不是完全不管,是「管,即不管」。要先製訂好私立學校的遊戲規則,然後用那個規則在管,也就是以法治,不是以人治。當然,私立學校或企業自己管理內部時,可以是人治,當然也可以用法治。我們對法治的觀念還是搞不太清楚,以爲法自動會管什麼,其實法只是定遊戲規則,並公正的執行遊戲規則罷了。就好像世界杯足球賽,世足聯盟只是做大莊家,把世界各國的球隊找來一起競賽,他可以賣門票賺錢,至于那些球隊自己要如何訓練他們的球員,要怎樣打球,完全自主,足球聯盟不會去管,他們只派裁判執法,執行遊戲規則,只管這個部分。所以,不管的意思不是完全不管,是「管,即不管」。
中國人勇于內鬥的原因,我認爲是中國人不太知道權力的運作,所以團體組織都是松散而不健全的。中國人一向不清楚有權力就要完成任務的觀念,所以聚在一起時往往擺不平,吵來吵去,變成內鬥。改進之道必須先對權力有所了解,也就是對衆生相能清楚了解,唯有提高這方面的水准,問題才能解。
中國人爲何落入這個盲點,這與我一向不敢觸碰中國文化裏的一個問題有關,就是帝王權沒有被檢討,權力最大的君王權沒有被檢討。曆代文化在這部份都是禁忌,不敢談、不去談,但這地方沒有弄清楚,權力最上層沒有弄清楚,以下就沒有辦法弄清楚。尤其儒家把權力關系改變成倫理道德、君臣父子夫婦五倫,中國人就更糊塗了,看不見權力,只看到倫理道德,明明是權力問題,結果把它看成倫理道德,弄錯就解不了,中國人的問題就是出在這裏。
「管,即不管,是名管」是什麼意思?我建議看《金剛經現代直解》。
問:企業下放權力是否即經營管理的授權?
答:對!就是授權。
問:非營利事業是否也適用此法則?爲何大乘根器者適合貢獻主義?請說明舉例。以及爲何大乘根器者可談判、殺價、討價、還價?
答:非營利事業也適用此法則。
小乘根器者還停留在我相,考慮事情會以我的立場判斷是非對錯、價格高低、恩怨情仇,完全以我相的立場來看。我相的基礎是自利,資本主義的自利方式跟他的思考邏輯完全一致,實行起來遊刃有余;但貢獻主義不同,是以衆生相的立場,不以我相的立場,也不以別人的立場,而是站在整體立場看事情。如果他是一個國家的領導人,便可以站在整個國家立場,而不是站在哪一個人的立場,或哪一個黨派的立場。當他在談判、殺價時,不是個人考量,而是看到整件事,怎麼做大家會更好,用這樣的立場去判斷、執行,這是非常不同的。
沒有這樣的根器,就無法達到衆生相的立場,做起來就會窒礙難行;反之大根器的人,做起來就覺得很容易,這是我親身實踐時發現的。有時我覺得根本不是問題的事,很多人覺得這裏不通、那裏不通、不能做,幾次以後我才想到,貢獻主義是爲我自己量身定做的,不是爲其他人量身定做的,所以很多人沒辦法用,原來我的根器不同。最近我特別再把松下幸之助的東西拿來看,發現他一開始就是貢獻主義者,他可以站在衆生相的立場想事情,所以他的企業,從很小的插座,發展到這麼大的規模,不是沒有原因的。
問:請問將資本主義轉爲貢獻主義有何困難?
答:其實我不覺得有太大的困難,事實上有很多企業家,本身的根器就在貢獻主義,所作所爲就是貢獻主義,像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寫的就是貢獻主義,雖然他自認爲是資本主義,但在他的書中,也曾提出貢獻的字眼,只是沒把貢獻的觀念整合成一個整體概念而已。
問:假如公司要自利利他,該怎樣做才好?
答:你怎樣做都好,多學一點佛法,把佛法的工具,剛才我講的方法,用在企業裏,同時你要做一件事情,把你的修行跟你的經營企業這兩件事情,變成一件事情。你只要自利利他,改善生活,自覺覺他,提升心靈,把目標確切落實,我相信你的企業會更賺錢,所有好的人才都會到這裏來。
問:如果我的老板就是自利利他的大菩薩,但他不自知,是否要讓他知道,還是保持沈默?
答:應該讓他知道,你讓他知道就是在度他、救他,你會讓他變成真正的菩薩。
陳國鎮教授:
今天的演講,我們一直聽到梁教授講貢獻主義、衆生相,事實上大家的問題還是落在我相裏。什麼叫衆生相?《金剛經》裏面一直在講這個,衆生相如果換成我所了解的語言來說,就是整體觀,這個整體觀已經超乎個人,你的腦裏不應該再存有個人。我舉個例子來說,金剛鑽是碳的原子組成的,如果是木炭就是黑色的,但你看到的金剛鑽是一個硬度很高,晶瑩剔透的鑽石,已經不是黑黑的碳粉,如果還是黑黑的碳粉,其組合就不是金剛鑽。所以,你的心裏一定要有衆生相,就是要有金剛鑽的知覺。換句話說,你對衆生的知覺已經是一個比較抽象、整體、抽離個人的,如果能這樣,你才能去實踐貢獻主義,否則你不會了解衆生要什麼,就容易變成一廂情願的服務,甚至弄錯,最後就賺不到錢。
因此,具備貢獻主義的能力之前,先要有衆生相的知覺,要有衆生相的知覺,才可能去實踐貢獻主義,而且在得到衆生相知覺的同時,你也有了智慧。說起來修行越好,經營企業應該更好,它們不是背道而馳的。今天梁教授講工商時代的佛法,就是講佛法的修行和時代根本是一致的,只有這樣的認識,我們才不是在做兩件事,而是在做一件事──完成生命的任務,這也才是大乘佛法。我們謝謝梁教授。
《工商時代的佛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