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工商時代的佛法

  

  

工商時代的佛法

  

  

菩薩六度萬行和企業經營是一樣的,

  

都有一個共同的論點:

  

自利利他,改善生活;自覺覺他,提升心靈。

  

  

梁乃崇教授

  

  

  

主持人:陳國鎮教授

  

  

 各位女士、先生,早安!又到了我們上半年的演講,今天演講結束,下一場就要等到七月二十日佛學與科學講座,地點在師大本部的禮堂。

  

  

 今天請梁教授講「工商時代的佛法」。我們知道,佛法在人類的文明裏面是非常獨特的,它能探索到生命的本源。幾千年來,時代一直在轉變,從農業社會到現在的工商科技社會,我們很關切佛法是否一直跟我們生活在一起?也很想知道,佛法能不能對我們的工商時代帶來意義?如果可以,我們生在這個時代,佛法對我們就不是陳舊的,反而是曆久彌新的。今天,我們有機會請梁教授告訴我們,從他的科學研究和佛法修行裏,體悟到佛法在工商時代,要如何展現美妙的文明內涵。

  

  

主講人:梁乃崇教授

  

  

 謝謝剛才陳教授的介紹,我今天要講的題目是「工商時代的佛法」。我把「科技」拿掉了,因爲我今天講的重點不是科技,科技時代的佛法,我們在佛學與科學的研討會裏介紹很多了,所以今天的主題還是放在工商時代的佛法。我要講的內容如下:

  

  

 傳統佛法停留在農業時代

  

 傳統佛法的調整。

  

 佛經中屬于工商時代的部分。

  

 什麼是工商時代?什麼是市場經濟?

  

 菩薩六度萬行與經營企業是相通的。

  

 如何運用佛法于企業中?

  

 實例

  

 結論

  

  

  

一、傳統佛法停留在農業時代

  

  

 傳統佛法停留在農業時代,大部分指的是小乘佛法,是到深山修行,離群索居,修個人的。我們知道比丘有一個戒律,他們的手不能碰金錢,而且鄙視交易,認爲做買賣是骯髒、不清淨的。所以現在佛教還保留一個習慣:明明去買一本佛經,硬要說「請」,不說「買」;我們希望佛書是「贈送」的,但哪有那麼多可贈送,所以又要你付錢,但得說是「捐款」,這些都代表佛教鄙視交易。所以,傳統佛教是一個不能說反商,但至少是輕商的文化。

  

  

 中國又是一個反商文化的社會──士、農、工、商,商排名最末。很多人視商人爲奸商,這個觀點對後世影響非常大,不只社會上大家這樣看,商人本身也都這樣看,他們看輕自己,認爲所作所爲不高尚,無法受人尊重。這是很糟糕的,自己都不尊重自己的商業行爲,就更無尊嚴可言了。爲何中國會有反商文化?今天先不去探討,我們只要曉得傳統印度佛法本身即輕商,後來傳到中國,融合中國本身的反商文化,就成爲一個反商的宗教了。

  

  

 所以,這樣的傳統佛法,對工商時代的企業界人士,于品格、德行、理想和宗教上的追求,是沒有辦法提供幫助的。大家可能也注意到一個現象,臺彎許多成功的企業家,多數是信基督教的,佛教徒比較少,當然,很多是什麼教也不信,主要原因就是反商的傳統佛法,對他們無所助益。

  

 

  

  

二、傳統佛法的調整

  

  

 這情形佛教界是否知道呢?知道!所以傳統佛法也在調整,有些迹象我們可以觀察得到,例如強調佛教裏有財神法,因爲工商文化要賺錢,財神法就被重視,甚至因而衍生出來的算命、改運、明牌、祈求、還願這類的東西,在我看來都是爲了適應現今工商時代而做的調整。其實,傳統佛法裏本來就有這些,只是現在被提出來強調,形成一種利益交換的民間信仰,這在宗教層次以及靈性的提升上等級不高。

  

  

 另外,在社會有組織地做慈善救濟工作,也是最近才有的,傳統佛法本來不做這些,這是慈濟功德會的成就。他們發覺很多信徒想從事救濟,慈濟就出來引導大家把力量組織起來,成果十分輝煌,這也是適應工商時代所做的調整。再者,以前漢傳佛教是不辦大學的,好像書讀得越少越好,可是現在工商時代來臨,需面對其他宗教的競爭,像天主教、基督教到中國傳教、辦大學,所以佛教界也開始辦大學,只是品質不夠好,仍有待努力。至于人間佛教,即是融合了觀光、節慶、休閑和清修,把廟蓋得像觀光飯店一樣,讓大家參加,在人間形成一個佛教的世界,凡此種種都顯示佛教在作調整。這樣做是有必要的,但深度不夠;也就是說,上述調整在哲理的深度上,尚不足以適應工商時代。

  

  

叁、佛經中屬于工商時代的部分

  

  

 佛經中有沒有講到工商時代的部分?我很努力的找,也很幸運的找到了,文字上清清楚楚,不是我的解釋,本質上就是如此。《華嚴經》中有一品講到數不清的不同世界,數目無量無邊,每一個世界都有一個名稱,然後有一位佛。例如我們的世界叫娑婆世界,是無量世界中的一個,佛的名稱是釋迦牟尼。像這樣的世界,宇宙中還有好多,列得出名字來的世界和佛的名稱總共約有數百個或千把個,我沒詳細算。其中我找到兩個,一個叫「普光明莊嚴」世界,裏面有一位佛,叫「勝智大商主」,大商主不就是企業家嗎?也就是說,宇宙裏有一個世界是企業家成佛的;另外還有「妙音藏」世界,裏面有一位佛「大力善商主」。我很高興能夠找到這兩個例子,並且清楚講出真正的名稱,這代表的意義很重要,也透露出一個訊息:即企業家是可以成佛的,而且只要把企業經營好了,同時也就成佛了。不然佛號怎麼會叫大商主?

  

 接下來的舉例就比較不那麼明顯了,純粹是我的解釋。圓覺經提到「叁摩缽提,如土長苗」,叁摩缽提就是幻觀法,以我的了解就是創新、創造的能力。企業家一定要有能力創新、創造。如土長苗,幼苗慢慢長大,就像經營企業,把一個小企業慢慢經營成大企業。叁摩缽提是菩薩必修的功課,羅漢可以不修,辟支佛可以不修,但菩薩乘必修。這也屬于工商文化的部分,只是名稱上沒有顯露出來。

  

  

 再談到菩薩大乘,菩薩是要自度度他、自覺覺他、六度萬行、覺行圓滿的,不像羅漢乘,重點放在自度。大乘修行不只是自己一個人的問題,必須六度萬行,不厭其煩,努力工作,當一切覺行圓滿,就成功了,這跟企業家的做事方式很像。最近我在思考這個問題:如果我是一個佛教徒企業家,我要做什麼?做事業賺錢又是爲了什麼?我想答案應該是爲了「莊嚴佛土」,爲了「圓滿佛性」。

  

  

 基督教提出,賺錢是爲了榮耀上帝,辦企業是爲了榮耀上帝;不像我們,資本主義跟宗教沒有關系,跟修行也沒有關系。中國是反商文化,無商不奸,賺錢是爲了自己的享受,所以要努力賺錢;但基督教的企業家不是爲自己的吃喝享樂去賺錢,是爲了榮耀上帝,所以錢賺得越多,就越榮耀了上帝。而且,這些人錢可以賺很多,生活也可以像清教徒般的節儉,這就是宗教和企業工商文化相結合,這點很重要,賺錢的人,本身就是一個修行者,滿身都是上帝的榮耀,並非銅臭味。我因此想到佛教要怎麼辦?當然,我們不會去榮耀上帝,我們賺錢是爲了「莊嚴佛土、圓滿佛性」。企業經營得越好,錢賺得越多,就是莊嚴了佛土;錢賺得多,照顧到許多員工,滿足社會的需要,讓大家生活好,心靈層次提升,就是「圓滿佛性」。這樣一來,宗教的修行和工商文化企業的賺錢活動本身,就一致了,這是很重要的關鍵。

  

  

 最近,經由我對這件事情的思考,提出「貢獻主義」,這是將資本主義及共産社會主義組合起來,並排除其缺點的構想。這只是原則性的構想,首先要定義什麼是「貢獻」?就是:凡是能改善自己和別人的生活,提升自己和別人的心靈層次的任何事情、…

《工商時代的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回頭是岸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