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任何物、任何道理、任何藝術,都是貢獻。在工商企業的活動裏面,貢獻主義主張:有貢獻才有報酬,沒有貢獻就沒有報酬。貢獻主義反對沒有貢獻而有報酬,也不贊成有貢獻而沒有報酬。沒做什麼,鈔票自己跑到口袋裏來,是不對的;做了很多貢獻,卻一毛錢也沒賺到,也不對,這代表有人沒有貢獻卻拿到報酬,貢獻主義的原則就是這麼簡單。
有這個構想,是因爲發覺在資本主義的工商行爲當中,有很多活動沒有貢獻,但報酬很高,以現在的經濟學來講,這就是「泡沫經濟」,太多泡沫經濟,社會就會崩潰、衰退,産生許多問題。如果每一個企業都有做貢獻,因爲貢獻得到相當的報酬,這樣的經濟活動就不是泡沫經濟,就不會發生經濟的衰退與崩潰。貢獻主義的想法,實踐起來有很大的困難,其中一個困難是:怎麼計量這個貢獻?這是一個很艱難的工作。現在的資本主義有沒有貢獻主義的部分?我們如果去看有關企業經營管理的書,裏面講究創造價值,要有績效,要有效率,他們也在強調這些東西,而這些都是貢獻。所以,我覺得資本主義裏,大部分仍屬于貢獻主義,只是存在小部分跟貢獻主義相反的部份。資本主義裏對于貢獻的計算,已經有一套辦法,有一套市場的機製,雖然很複雜,但還是可以用的。
這些想法被提出有一段時間了,還在一個小小的企業裏實踐過,看看可不可行。除了貢獻不易計量外,還有一個大難題,就是小乘根性的佛教徒,依照貢獻主義來經營企業時,沒有幹勁,譬如經營企業要競賽,人家殺你的價時要談判,他就想我是貢獻主義者,所以就讓人家砍、讓人家殺,像個傻瓜一樣,能力發揮不出來。像這種小乘根性的人,如果改用資本主義,才會有幹勁,能力才會發揮。因此,我發現只有大乘根器的人,才適合貢獻主義;小乘根器的人,雖然是佛教徒,也是修行者,若要做生意或企業家,還是遵守資本主義比較好,其能力才可以被激發出來。同時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檢驗,如果發覺實行貢獻主義時,如魚得水,才能得以發揮,這個人就具備佛教的大乘根器,否則就是小乘根器,這是很容易鑒別的,無法勉強,完全是根器問題。
四、什麼是工商時代?什麼是市場經濟?
工商時代就是一種商業文明,這樣的文明早在遊牧時期就有了,以物易物也是其中的一種。分爲金錢和貨幣,最早的貨幣是貝殼,至于金錢交易行爲,也曆經許多演變,先有貨物、價格、交易、市集,然後定一個時間,大家都趕到那邊交易。重點是一定要有市集,一定要有這五個因素,這些很早就存在,端看你重視或鄙視它們。古時的絲路,其實就是一個商業文明的表征。
談到真正的資本主義,應該是始于英國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一本很厚的經濟學的書,陳述依國富論的構想而進行的經濟活動。當然,資本主義的概念也一直在演變,國富論說法只是一個滿簡單的概念,強調維持一個自由競爭的市場,市場若是自由,就沒有特權壟斷,市場可以很大,可以有很多企業加入,而這些企業都是自利的。他舉一個例子,有一個人會做面包,于是開一家面包店,把面包價錢訂得很高,以爲可以賺很多錢,但這是自由競爭的市場,別人也可以進來做面包賣,你價錢太高沒人買,企業就完蛋。因此,雖然企業經營的出發點都是自利的,一旦進入自由競爭市場以後,就必須把價格調整到市場可以接受它,這個企業才可以活下來。經過這一番調整,有些企業成功,有些失敗,而成功的企業必然變成自利利他。
由此可知,要從自私自利的企業,變成自利利他的企業,必須經過自由競爭市場的修理,不斷調整、奮鬥,過程是很辛苦的,這樣的過程會促使經營者變成自利利他,這就是亞當史密斯整個的構想。這個構想很好,自私自利是人的天性,自利利他對很多人來講則不是天性,自由競爭的市場,非常適合天性自私自利的人,他們在那裏努力奮鬥、克服萬難、作出調整,不自覺的形成自利利他的經濟行爲。當然,前提是一定要在自由競爭的市場進行,如果有壟斷、特權,就不能成立,爲何美國要反托拉斯?即是根據這個道理,因爲企業太大會壟斷,不能自由競爭,所以要把它們排除掉,以維持市場的自由競爭。
如果我是大乘根器的人,不采資本主義,采貢獻主義,滿腦子想的都是自利利他,只要能自利利他,能力、活力就出來了,這樣也需要經過中間的艱苦奮鬥嗎?不需要!這種具大乘根器的貢獻主義者,一開始就可以自利利他的方式經營企業。有沒有這樣的人?有!日本的松下幸之助就是這樣的人,他並未經過許多奮鬥,不自覺的便擁有很好的成果。試想,如果采用貢獻主義,不必經過艱苦奮鬥的市場機製,就已經成爲成功的企業,不是效率更高嗎?
再從權力的角度來看市場經濟。什麼是權力的本質?很多人對權力搞不清楚,不能對權力做一個清楚的诠釋,這是整個中國文化的盲點。權力是什麼?一個人沒有權力關系,兩個人以上就有所謂權力關系,叁個人、四個人以上,就有更多的權力關系,因此,權力的來源是人與人之間造成的。爲何會有權力?則是爲了達成群體的生存任務,以及群體的生存目的。由于個人在地球上生存很困難,所以要組成一個群體,達到容易生存的目的。個人不易形成力量,如果有權力關系,就能組成一個金剛鑽、一個金字塔、一個軍隊,形成群體的力量。換句話說,要組成這些群體,形成力量,完成任務,必須要有權力。
這個權力是非常自然的東西,不只人有,連猴子都有。把幾十只猴子關在一個籠子裏時,一定會打出一個猴王來,這是生物的特性。狗也如此,鳥也不例外,一籠養兩叁只鳥,裏面必定有一只是帶頭的,其他則是聽命的。所以,權力在生物界是很自然、很根本的東西。
權力具有很大的力量,若善于運用,可以完成任務;反之如果掌握權力而不達成任務,便是罪惡。一般人很喜歡抓權,但掌握權力後往往不知道要幹什麼,不知道權力是要去完成任務的,這種狀況在人類的社會時時可見,在我看來就是罪惡。掌握權力,必須知道要完成任務,掌握權力卻不完成任務,而且又不把權力放給別人,便是罪惡,會害這個群體死亡。這是權力本質裏一個很重要的原則。
再者,欲達成任務而不掌握權力,是不可能成功的!譬如你要爲國家或社會、公司完成一個任務,但你不掌握權力,這個任務永遠不可能完成。許多人從小就被教育錯誤的觀念,像國父孫中山先生提倡「只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根本是錯的,要完成任務當然必須掌握權力,不掌握權力,任務不可能完成。有錯誤的觀念也是罪惡,也是不好的。中國常會出現這種人,總以爲自己是很清高的,只想把事情做好;權力是罪惡、龌龊的,不想去碰。以不要權力來維持自己的清高,這是大錯特錯、不可能完成任何事情。
我知道爲什麼許多人厭惡權力,因爲我以前也是如此,經過反省後才曉得錯了。我們之所以會厭惡權力,是因爲看到那些掌握權力的人都惡形惡狀,爲何覺得他們惡形惡狀?因爲他們都不去完成任務,所以我們便以爲權力是龌龊的。其實權力本身並沒有善惡,它是一個工具,是一個功能,用之善則善,用之惡則惡。權力本身也不是龌龊的,只要你掌握權力時,能夠完成任務,任務完成以後,再把權力交出去,能做到這樣的人,都是偉人了。所以,權力絕對不是龌龊的,若能善加運用,它是非常有力量的,能夠完成很多困難的任務。這是一個觀念,要知道權力的規範,可以把六法全書拿來看一看,每一條都在規範權力,不論憲法、刑法、民法及各種法,都是在規範權力,我們每天生活在權力的網子裏而不自知。
從權力的角度來觀察亞當史密斯的資本主義,我們看到的是,國家製訂一個權力的遊戲規則,並去執行,私有企業就在自由市場玩這個遊戲,並遵守遊戲規則。至于私有企業的經營方法和原則,完全自主獨立,只要符合市場的遊戲規則,國家不管。國家的權力執行就是要讓市場的規則透明公正,對私有企業只管到這部份爲止;至于企業的內部經營方式及原則策略,國家是不管的,完全讓企業獨立自主。不過,如果是公營企業、國營企業,國家的權力便一直管下來。亞當史密斯的這套自由市場經濟理論,不就是《金剛經》的引申:「管,即不管,是名管」嗎?
資本主義的經濟活力,主要來自國家把權力下放到企業,每個企業都變成一個小的企業王國,因此更容易運用他們的權力來經營,讓經濟的力量,權力的能量,全部發揮出來。不像共産國家、國營企業,一路管下來,連老百姓吃幾碗飯,穿幾尺衣服都管,管得死氣沈沈。這裏權力的運用,正是《金剛經》的衍生:「權力,即非權力,是名權力」。所以從權力的角度…
《工商時代的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