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

  梁乃崇教授

  (一)

  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

  ※十二因緣簡介

  今天要講的是「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是「緣覺乘」也就是「辟支佛乘」的修行方法。什麼是十二因緣呢?第一個就是「無明」,無明緣生「行」,行緣生「識」,識緣生「名色」,名色緣生「六入」,六入緣生「觸」,觸緣生「受」,受緣生「愛」,愛緣生「取」,取緣生「有」,有緣生「生」,生了以後就有「老、病、死」。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總共有十二支,這就是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的源頭是從「無明」開始,整個來說就是我們身和心的宇宙結構。我們從大家最容易了解的地方開始看,就是從「有」開始,你看「有」這個世界,就是現在我們所看到、面對的這個世界,這裏就是「有」,然後接著出現「生」,然後「老、病、死」。當然「生」是很快樂的,但是「老、病、死」就讓我們不舒服了!回溯去看,則因爲先有「取」了以後,才生出「有」的,因爲「有」而生出「生」,以後才會生出「老、病、死」的。所以「老、病、死」是因爲有了「生」才生出來的。,那爲什麼會有「取」呢?因爲先有「愛」,才會産生「取」,我們要先喜歡才會「取」,我們面對的現實世界就是這樣。

  接著來看什麼叫「六入」?身體的結構就是六入,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觸」就是接觸,「受」就是感受。嚴格來講,從六入以後包括「觸、受、愛、取」這一整段都是我們的身體。簡單來講,我們的眼睛就是六根(入)之一,有了這個眼根,你就會接觸到光線,也會接受這個光線,會對于所看的東西産生所謂的「愛」與「不愛」,這樣的心就會起來,起了這樣的心之後,如果是愛的話,就會「取」;不喜歡的,你就會「舍」。這一段十二因緣雖很簡略的講過,但這整個過程就是我們的身體。

  再來由六入往上看「名色」、「識」和「行」。「名色」好像應該是「色、聲、香、味、觸、法」這類東西,怎麼會變成是生出「六入」呢?比如說我們的眼睛看的這個花(色塵),怎麼會來生出眼睛呢?次序好像倒過來了。其實「名色」這裏的「色」不是在「有」的這個世界,「有」的世界是六塵的「色、聲、香、味、觸、法」。「名色」的「色」,是在心靈裏面的,不是在外面這個「有」的世界。

  心裏面的「色」存不存在呢?當然存在的。好比看這朵花,當眼睛閉起來時,你也可以想象出花的形象,這形象不是在外面的,它是心靈層次的,不在外面的世界。我們心靈裏面也有「色、聲、香、味、觸、法」。比如說我們做夢時,夢裏面也有個世界,什麼東西都有,那個世界是在你的心靈裏頭的。「無明」→「行」→「識」→「名色」這一段是所謂的「心靈」;而「六入」→「觸」→「受」→「愛」→「取」這一段就是我們的肉體,「有」→「生」→「老、病、死」這一段則是我們的世界。

  我們所面對的世界是這樣子的一個結構,這個結構一點都不奇怪,跟我們現在對身心結構的認知和了解是差不多的。但是,稍微不一樣的是「名色」這個東西的存在,科學界還沒有弄清楚。

  今天我就從個人對身心結構的一些實際體驗開始講起。

  ※情是什麼?

  這件事情是在我還沒有學佛的時候發生的,那個時候年紀還很輕,大學剛畢業,有些朋友他們都有很好的女朋友,而我沒有,也不會交女朋友。他們懂得談戀愛,我不懂。我就問朋友談戀愛是怎麼回事?有位朋友自認是高手,他就教我。可是他怎麼講,我就是聽不懂。

  我們經過不斷地討論,互相了解以後,他發現了問題的症結,他說:「你太理性,什麼都用邏輯思維,『因爲……所以……』、『因爲……所以……』,這個樣子是不會懂感情的。」我聽了也很傷心,覺得怎麼搞的,自己那麼差,就是學不會、聽不懂。

  第二天他告訴我他想到了,他說:「你不要想什麼事情都是『因爲……所以……』的,好像『因爲這個女孩子很好,很有學問、很漂亮、很聰明、很溫柔,所以才愛她』,真正的感情是沒有理由的,只要你講理由,那種感情都是騙人的,都是假的。」

  他講到這裏,我還是聽不懂。後來他說:「真正的感情從什麼地方來呢?從直接的感受、感覺而來的,你不要在中間加任何的理由。」他認爲講到這裏這已經是最後的一句話了,再聽不懂他就要放棄了!

  那天聽了以後,我忽然間懂了,哦!原來從感覺生出來的,才是真正的愛。這樣我一聽,立刻就聽懂了。事後我檢討,我並不是沒有感覺,只是不知道這個關系而已,一旦經朋友點出來以後,我就懂了,而且比他更深入。朋友常說,有沒有真感情他看得出來。那個時候,市面上有些像「拿破侖的情書」等情書大全,他說這裏面有些是在講理由的,那就是假的;有些直接講感覺的,那個就是有真感情。這時我也會了,一看就知道,這些公開賣的情書有些是騙人的,像「拿破侖的情書」裏,拿破侖是有真感情的、他的情人約瑟芬是假感情的,因爲她是講理由的。之後,我看人也看得很准,只要眼睛一瞄,就知道這兩個人是否有真感情。這是從他們的感覺來看,一看下去就知道,就算做了很多親熱的動作,都沒有用的,因爲常常是假的。被他這麼一講之後,忽然間跟他一樣厲害了!

  後來看到「十二因緣」,發現佛經上講的更是厲害。從「觸」生「受」的感覺是非常真實的,不是口頭上講的那種符號,那是沒有用的。但是那「受」往往停留不下來,由受生愛,當你有愛的時候會更往下走,男女朋友一交往很容就易往「取」、「有」這個方向走。每一個人一開始都會有感覺的,生了「愛」以後,就生「取」,談戀愛接著就是結婚,往往到後來一開始的那種感覺反而不見了!要保持感覺很難的,一定就會往十二因緣走下去。一開始以爲是朋友和我自己摸索出來的,現在發現佛法早就講清楚了,真是令人佩服!

  這樣的說法在醫學上也有意義。因爲現在我們都會把「愛」當作是心,但就「十二因緣」觀點來看,愛不是心,而是我們身體的一部份。我們講這個東西就是「情緒」,這個「情緒」就是我們身體的一部份,跟身體的健康狀況是息息相關的。但是,現在的醫學常常把它當成是「心」,然後就會弄混了它們之間的關系,而無法了解。

  ※心靈的世界

  剛才已經講過「名色」的特征了,接著來看「識」。「識」是佛法裏的第六識,「行」是第七識,「無明」是第八識。

  十二因緣從「名色」以上到「無明」,才是心靈的層次,它可以脫離「六入」,自成一個世界。它可以不要「六入」以下的世界,還是存在的。它一脫離身體,不要這個肉體,就是一般人講的心靈,甚至于可以說那是我們的靈魂。在心理學上對它也有所了解,我們所指的「意識」就是這個,現在也知道還有潛意識,潛意識就在「行」這裏,或包含在「無明」這裏。

  宗教界承認有靈魂,科學界還不承認有靈魂。從宗教界有靈魂的觀點來看,「無明」就是靈魂。「名色」到底是誰來看的呢?「六入」以下的六塵,當然就是「六入」來觀察它,而「名色」這邊不是由六根來觀察,那是誰在觀察呢?就是「識」在觀察。

  比如說這裏有一枝筆,你把眼睛閉起來時,心裏面還是有這一枝筆的存在,那是誰在看呢?就是「識」在看。「識」的作用就是認知。十二因緣有一個特征,就是後面一個在看前面一個。「行」就只有「無明」才可以認知它。一般人能夠省察到的,就在「識」這個層次;科學家可以到「行」這個地方;唯有修行的人才可以到「無明」這裏。整個「十二因緣」的結構,你要脫離,就要破「無明」到「本明」才能解脫,在「本明」才可以看清楚「無明」。

  所以,誰能夠看「無明」?就是要到「本明」才能夠看。你沒有到「本明」根本就看不到無明,不知道它是什麼。「本明」就是禅宗講的「本來面目」,「本來面目」、「自性」、「佛性」等等都指這裏。只有到「本明」這個程度,才能夠看到「無明」。你自己在「無明」時,是看不到「無明」的,只能看清「行」。我的觀察是,科學家可以達到的水准是在「行」這個地方,「無明」還沒有到,所以不可能看到「無明」這裏。

  有些宗教不一定是佛教,可以到達「無明」,可以看到「行」這裏,當他觀察到「行」時,就超過科學家了。能夠突破「無明」的,大概是只有佛。廣義來講,當然不只是佛,有的名稱不叫佛法,但是程度跟佛法一樣時,還是有機會做到的,如果能突破無明,那就是解脫了!

  我們大部分的人,都在哪裏呢?都是生活在「六入」以下的世界(身體感官、世界現象)這裏,許多人甚至對于自己的情緒、感受,都還搞不清楚,搞清楚就是在修身了。在這個地方有很多修法,像是練氣功,就是要在身根這裏入手的。

  ※佛法與十二因緣

  接下來,講一下佛法跟「十二因緣」的關系,我們要持咒、觀想是在做什麼?爲什麼會有用?比如說我們觀想跟本尊觀音菩薩一樣,這個觀想是在做什麼?這就是在改造「名色」。你把名色改造成比較光明、幸福,你的命就會比較光明、幸福,甚至整個世界都會因此起變化。所以密宗要我們做「觀想」,就是在修這個部份。有的人也有很多奇異經驗,他也曉得不是用肉眼看,其實他是看到另外一個世界的東西,他就是看到「名色」世界的東西。李嗣涔教授提到有些大陸人士有特異功能,特異功能就是把「名色」觀到和當前這個世界合一時就成功了,就是這樣而已。你看這枝筆,外面的筆跟心裏面的筆是相應的,如果你能夠觀到合一的時候,外面的世界就會産生變化。所謂的特異功能就是在做「名色」這個地方跟「有」這個地方的關系,如果有很多人會的話,就不稀奇,只有少數人會時,就變成特異功能。所有這些事情,都不會脫離十二因緣的結構,修行要順…

《十二因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工商時代的佛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