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二因緣▪P3

  ..續本文上一頁以學啊!因爲那個時候看武俠小說,裏面會寫到密宗、法王、大手印什麼的,他們多半很壞,專門搞一些壞事,在武俠小說裏都這樣寫。所以我就覺得不太好,但是又不好意思拒絕他,只好說去見見面可以啦!意思是想要推掉。可是,當天晚上,我就夢見上師來看我,我還入定給他看,請他檢查看看,上師還在夢裏跟我說:「嗯!比我想象的還好。」就這麼一驚,就醒了。聽到鍾敲了兩下,知道是半夜兩點鍾,就睡不著覺了。第二天一大早,同事還沒有醒,我就敲他的門,把他給叫起來,請他把師父的照片拿來給我看一看,當他把照片拿來一看,「唉呀!完全一樣。」我的心防一下子就沒有了,所以上師一來,我就跟他學了。

  跟上師學了以後沒多久,我就懂了《金剛經》裏面,六祖懂得的那句話,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懂了之後對于佛法簡直佩服得五體投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在說什麼呢?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不需要假設,就可以生出心來了!不需要上帝,也不像科學需要假設,它不需要,這樣子生出心來的心才對,才是我要追求的。我覺得太好了,把我所有的問題全部一掃而空。原來佛法是這麼個樣子的,超越了科學,也超越了其它有假設的宗教。

  當然「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要真正懂不容易。要真懂的話,要做到破「無明」,如果沒有破「無明」,你就是住在「無明」這裏生出來的心,對不對?「無明」以下的東西就一個一個生出來的,就是住在「無明」這裏生出來的。你能夠破「無明」,才能夠懂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也就是爲什麼六祖惠能,當他懂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時候,說了「何其自性能生萬法!」他才真正的懂得了禅宗的道理。我學佛的曆程就是這樣的,我相信任何修行人,都是這樣的曆程。

  問:學佛了以後,好像換了一個人似的,不像原來的他了。我們爲什麼要修行?

  答:我們爲什麼要修行?也就是衆生爲什麼要修行?我的看法是:我們的生命就是爲了來修行的。這裏有衆生、有六道輪回、有森羅萬象的宇宙,我們人生是做什麼呢?難道沒有目的嗎?如果我們承認生命是有輪回的,一生一生這樣子過的,現在有這一生,以後還有,我們一直重複地這樣子過,難道沒有目的嗎?我們是有目的的。我們的目的就是爲了要來修行成道,才有這個世界、才有衆生、才有輪回。所以沒有這個世界,我們沒有辦法來修行的。沒有輪回、沒有衆生、沒有這個人生,我們也沒有辦法修行。所以我們有這個人生、有輪回、有世界,就是爲了修行的。

  現在你的問題、你的假設是:我本來很好,那也就是說我做衆生、我在這個「生、老、病、死」輪回很好,對于這個「生、老、病、死」很滿意,不願意改變。但是,事實上我們對「生、老、病、死」不會滿意的,一定不會滿意的。現在滿意也只是暫時的,人遲早會老、會病、會死,所有的事情遲早會起變化的。不只是人會「生、老、病、死」,連這個世界都會毀滅的。當然,我們沒有講到整個世界大劫一來、整個世界毀掉的樣子,還沒有看到。至少我們知道很多國家也是起起落落,有戰爭等等問題。這就表示它會壞,它會起變化的。起變化可以包含兩個方向,一個是變好,富麗堂皇很莊嚴;一個是變壞、毀了。兩種都是變化,凡是會變化的,你都會不滿意的,你遲早會不滿意的。會滿意,那個滿意也只是暫時的。你稍微深遠一點來看,你會覺得不滿意。

  至于學佛了以後,好像換了一個人似的,這個狀況是他發現了一個新的情形,跟他原有的況狀截然不同,他覺得原來的狀況是熟悉的,而新的狀況是不熟悉的。事實上,他更應該警覺爲什麼會有新的狀況,是不是?說不定那個新的狀況才是他所原有的,而他認爲是原有的那個反而是新的。

  我相信我們生存在這個世界,生命可以一直地輪回,一生一生地這樣子過,絕對是有目的的。如果是沒有目的,那我們是在做什麼?同樣的吃飯,吃一輩子的飯還不夠,還要再吃下一輩子嗎?這樣子地吃吃吃,吃下去,我們的目的是在製造糞便嗎?難道我們的目的是在製造糞便?這是不可能的,一定有目的的。能夠發現、體驗到這個目的的人,就是菩薩。所以,我們不要以爲衆生就是衆生了,當衆生一體會到這個目的的時候,他就是菩薩了。這個目的會給他一個動力,那個動力就是願力,「無始清淨願力」就會在他的身上發生。這樣子的力量是會推動這個世界趨近真、善、美。讓我們這個世界越來越接近真、善、美。

  問:老師的那個夢是不是「名色」?

  答:我自己的那個夢,其實就是在「名色」世界。在「名色」世界裏面,它有它的訊息在流通的。比如說,我那個同事跟我講了以後,他等于是把我心中的「名色」和我師父心中的「名色」中間連起來了,所以中間等于是有一個管道。「名色」是一個世界,互相間會有管道,你的「名色」跟我的「名色」互相之間可以交通的。還有像西方的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世界,也是在「名色」這裏的。

  我記得有人問我,用天文學的方法,有沒有辦法找到西方極樂世界?像是用太空船、望眼鏡之類的可不可以找到,那是找不到的。因爲科學的世界是「六入」以下的世界,找不到的,因爲科學工具不在「名色」這個地方啊!那麼,這個地方誰可以找它呢?要由「識」來找、來看它。科學在「名色」這方面沒有下什麼功夫,但在「取、有」這一層次、這個中間,下的功夫很多。比如說,科學在我們的眼睛裝上一個望眼鏡,你就可以看到很多東西了。在這個地方接了一個儀器,等于改造了你的「六入」,改造了你的眼根。顯微鏡也是一樣,改造得比較多的是眼睛,然後是耳朵。還有鼻、舌、身等,不過這樣的儀器很少。電腦是「意根」的延續,所以你在「六入」這個地方一加裝了東西以後,這個世界就起變化了。

  一般所認爲的「死」,就是從六入以下都壞掉,就是報廢了、不能用了,因此「名色」以上這一部份就脫離了,它又去再找一個身體,就好像我們又去找一個新的汽車來開一樣,這個就是輪回。

  問:講到因果,「果」的好壞是不是從我們的「無明」來的?

  答:對了!是這樣子。從「無明」以下都可以講因果關系。但是「本明」這個地方就超出了「因果」,所以「本明」這裏是「非因非果」。

  比如說:我們下一生要找到好的身體,其實不要下一生,這一生就可以找到好的身體。只要把「名色」這個地方改造,你這一生就可以改好,不需要等到下一生。當然下一生也可以。事實上,我們要有福報的話,就要多做善事。其實多做善事就是在種什麼?就是在改造「名色」。所以這一部份你能夠改造好,你下一生就會有一個好的「名色」。有了好的「名色」,就能找到一個好的身體。那個身體長出來,就是按照你的「名色」來長,你是什麼樣子的「名色」,就會長出那樣子的身體。所以,你如果想要下一輩子的命運好、有福報,就要讓你整個變好,你變好了,當然「名色」就變好了。那以下它長的時候,是一個一個接過來的,照這個藍圖長的。嚴格來講,基督教說上帝創造了人,上帝是按照什麼藍圖呢?按照祂自己的形象創造的,聖經裏面有這樣子的說法。而依佛教的說法,就是按照「名色」來造的。

  問:請問持咒也是從「名色」切入嗎?

  答:持咒也是從這裏,「名」是念名號啊!念咒語都可以。

  問:是不是在覺與不覺,超越到更上層,如果「覺」了,到了「本明」,爲什麼辟支佛不是佛呢?

  答:依「十二因緣」修的話,到「本明」這個地方,其實是有程度差別的。覺了以後,即覺了「本明」,「本明」會有什麼程度差別呢?會有覺了「自性」,還有覺了「法性」的不同。辟支佛和羅漢所「覺」的「覺性」,就是到「自性」這裏;如果要到佛,那就要「法性」也要覺,這個很難。一定先要做到「自性」這一步以後,才有機會做到「法性」這裏。因爲這個「本明」裏面其實很深的、有程度的。「本明」我們只講「本明」很簡單、「覺性」只講有覺性,很簡單;其實不簡單。我們「自性」這邊都還沒有搞清楚,就講到「法性」這裏,超過太多了。

  問:被教懂了而不修,可以嗎?

  答:這個問題是在問:是不是道理懂了,不需要修也可以成道?這不可能的,一定要實修親證。懂是什麼意思?你懂是在哪個層次,你就覺得懂了?你還是在「識」這個層次,你就覺得懂了?還是在「識」這個層次,你懂了?光是一個懂,就不簡單。一般人講「懂了」,只是懂。當然有的人一懂了,就到「本明」這個層次,他就修成了;但是你還在「識」這個層次,那就還沒修成。光是一個懂,就不簡單,我們是一定要實際去修的。從大家讀書的經驗就知道,課本裏面講的事情,跟你實際去做之後你所懂得,會不一樣,不但不一樣,有時候還是相反的。所以,一定要去實踐。佛法是一個要去實踐的學問,如果不去實踐,佛就會說這是戲論,沒有意義的。

  問:如果老實念佛,沒有經過反省,也能成道嗎?

  答:如果老實念佛,而沒有經過反省,是不會成道的。修行就是要懂,一直懂到破「無明」,這樣子才是成功的。如果只是念佛、只是口念,心沒有念,沒有反省、了解,沒有檢討時,就不是真正的念佛。真正念佛的話,就是把佛性顯現。像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那就是在真正地老實念佛,那是在「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沒有一個佛號。都攝六根也就是六入這裏不起作用,六入的作用停掉。「淨念相繼」要透過「行、識」這裏,到了「本明」才是「淨念相繼」。所以念佛,要念到本明一現、自性一現、法性一現、佛性一現,這才叫做「念佛」;而不是念佛的名字、聲音,那個是「聲聞乘」啦。即使是觀想出來了,還只是到「名色」這裏,從定義上就沒有到。

  問:請問有沒有簡單的法門?

  答:簡單的法門,就是「攝心內證」。我們先來做一個最簡單的法門,現在來問大家一件事情:你家的房子,是不是你?不是。你家的房子,當然是「你的」房子,但就不是你啊!你的汽車,就是你的汽車,也不是你啊!你的衣服,當然是你的,還是不會是你啊!它是你的衣服,但不是你。

  我再問:我的身體會不會是我啊?也不是!我的身體不是我。那麼,我在哪裏?沒有了,是不是?沒有了,那我存不存在?存在啊!「我」一定有啊!不然怎麼存在「我的身體」?這個身體只是是我的身體,我存在,但是我是空的,這樣就可以進入到「本明」這裏。當然當我講我的身體時,只講到「六入」這裏,講我的思想,就到了「行、識」這裏,就這樣一步一步地退掉。

  大家在想事情的時候,是不是有立場?一定有吧!我們常常指責別人「啊!你預設立場,不跟你講了!」那麼,立場這個東西在哪裏?立場就是在「無明」。當然立場還有很多層次,但是最深的就是在「無明」這裏。當你知道你的立場是什麼時,其實你已經了解了「無明」,所以你只要把你的立場退掉,這是「我的立場」;不是「我」,那就進去了。我們一定有立場,立場非常複雜而且多得不得了,你至少會有人的立場,不會是狗的立場,是不是?有非常多的立場,而這些立場都是沒有什麼道理的。當你認定了那個立場時,你根本沒有選擇權就接受了。所以,立場這個部份是沒有思維的。但是,在「行、識」這裏是有思維;而「無明」這裏是沒有思維的。

  所以立場就是在「無明」這裏,而且我們常常不知道自己已經有了立場,這也就是「無明」的特質,你有了它,還不曉得,這是思維所不及,思維達不到這裏的,它是在思維的背後,這個就是「無明」。當我們一選擇了某一個立場以後,就會長出一大推的理由。所以「立場」就像種子一樣自己會長出來,這也是第八識「阿賴耶識」又叫做「種子識」,是自己會長的。

  問:「行」是指什麼?

  答:「行」裏面最深的是「時間」,如果「時間」能夠突破,這一關也就突破了!所以「行」就是時間,這個時間是停不住的,一直進行下去,沒有人能夠停得住的。當你一感覺到「時間」,其實就是有「行」在這裏了。你心裏面有「時間」,就是有「行」。

  問:什麼是超越時空?

  答:超越時空就是破了「行」,空間和時間的觀念都在「行」這裏。超越時空就是已經突破了「行」,還要把你心中時空的立場拿掉。

  問:阿賴耶識是否脫離立場了?

  答:還沒有脫離。「無明」這個地方其實還是滿深的,裏面還有很多東西的。比如說:你在「無明」那裏修行的時候,是不是還有一個修行人的立場在裏頭、還有修行要成道的心,那都是立場啊!

  問:把時間看清楚了,修行程度在哪裏?

  答:這是把「行」看清楚了,是在「無明」這裏,這是用來做一個敘述,敘述把「行」看清楚了。你感覺到有時間,就是在「行」這裏;還有我們會抽象思考、會邏輯、推理,也是在「行」這裏。我認爲現在的數學,其實呈現的是「行」的結構,所以這個「行」是很複雜的。

  問: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只是在「行」的較外處,因爲他也不了解時間嘛!

  答:對,他要破「行」至少要到「無明」這裏。

  問:感覺空蕩蕩、什麼都沒有,是「空性」嗎?

  答:對的,那個是「空性」。空性還有深度,還要再深下去。不錯喔!能夠到這裏,已經不簡單了。

  

《十二因緣》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工商時代的佛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