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是很開闊、自由自在的好感,能保持在感性直覺、好感這個階段;偶而不慎變成「愛」,不要再掉下去變成「取有」,要趕快再回到feeling,所以偶而掉到愛沒有關系,立刻回到feeling就可以,這樣就是永遠在愛河當中,不會落入憂悲苦惱的狀態。feeling是適合所有年齡的人,如果自己生活在feeling中,也能把周遭的人的feeling啓發出來,那麼就是在一個feeling豐富的環境中,會生活得越來越豐富、愉快、自在。
問:這樣跟社會的婚姻製度不是有矛盾嗎?
答:我講的是心情要保持在feeling的狀態,還是可以結婚,但是不要往下掉。
問:我們現在社會有愛與性、靈與肉的問題,而您今天講的似乎解不了這個問題。
答:不錯,我並沒有解這個問題,但是話說回來,如果能做到我講的狀況,那些問題自動就沒有了。之所以會有那些問題,就是因爲沒有做到我所講的狀況。
問:我去年看到報紙,知道圓覺文教基金會在這裏的演講。我想這裏大概我的學曆最低,我只有國小畢業,未滿二十歲結婚,二十五歲離婚。離婚以後一直帶著叁個小孩,生活很坎坷,直到兩年前才接觸佛法。離婚後交了很多男朋友,但是到現在都未再婚。今天梁教授講的feeling,我覺得真是有道理,我交往的那些男朋友都很會管我,我爲了生活要工作、要跟客戶約會,男朋友就會吃醋。我還參加很多活動,比如攝影學會,我會邀男朋友參加,他又不肯去,又要怪我,所以到現在我還是單身。最近還認識一位學佛的朋友,也是很會管我,要我天天念佛,報紙不要看,電視不要看,我去學英文,他也生氣。今天梁教授講的佛法,我就很能夠體會。謝謝。
答:這位女士所講的是她親身經曆的事實,舉證了戀愛中的男女關系,愛上了以後就變成控製、占有。我想這也不只是男生的問題,女生也一樣有這個問題。就十二因緣來看,這是衆生普遍都有的特質,要克服的話,就是要沿著「十二因緣」逆回去,佛法固然有講到十二因緣,而我今天講的是可以實際運用的。
※恢複feeling能使婚姻幸福
問:我在某基金會當義工的時候,輔導很多婚姻受暴、離婚、外遇的問題。我發現很多婦女,丈夫已經不愛她,或者她已不愛她丈夫了,但是硬要跟他在一起,占有他,我認爲這是跟我們的文化有關。我們從小並沒有培養兩性關系應有的態度,比如剛剛那位所講的男生會控製她,就是跟男性沙文主義有關,跟愛情的本質是沒有關系的。還有一點,梁教授剛剛提到,中國人對不好的婚姻很會忍耐,因爲我們的婚姻不是爲了愛情,而是爲了面子。我看到很多留連麥當勞的小孩,不願回家,因爲父母天天吵架,所以愛情應該是家庭最重要的問題,我們應該省思愛與性的問題。
答:家庭之所以這麼不愉快,婚姻這麼不幸福,連小孩都不願待在家裏,是因爲不懂feeling。結婚一開始就不懂,所以一直是沒有好感,甚至連愛都沒有,根本是在控製的階段,這樣怎麼會幸福?我認爲要幸福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恢複feeling,一恢複就有好感,心情是寬松自在愉快,你的心靈層次就不會落到占有控製,家庭當然幸福,小孩也願意回家。所以每一個人心裏面要的是feeling,但是行爲一做出來就落到占有,這一點並不是天生就這樣,我們是有辦法可以克服、反轉這個狀況的。
問:現行教育製度下,如何改進現況,培養感性直覺?
答:很困難。要培養的話,先要有感性直覺的人,也就是先把自己的感性直覺恢複,然後有感性直覺的人在一起,才能談教育;否則找不到幾個懂的老師,怎麼教?所以第一步,今天大家如果聽懂了,先自己趕快恢複感性直覺。
※直覺是沒有經過推理思維的
問:您演講一開始提到直覺可以統合理性與感性,這個直覺跟後面談到的感性直覺是同樣的內涵嗎?
答:直覺跟感性直覺是相同,但是深度不太一樣,也可以分理性直覺、感性直覺,但是重點都是直覺,直覺的意思是沒有經過推理思維。
問:創造力除了空無之外,尚需其他相關素材嗎?比如美術、音樂,空無之中就有素材?或有了素材之後才能創造?
答:空無可以生出任何素材,而且生出素材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所謂的「真空生妙有」。
問:培養feeling要如何追溯源頭?可否多談一點。
答:有關這一點,請大家看圓覺之友第二十四期《攝心內證》和第十一期《回頭是岸》,就是談怎麼回溯,找到源頭。
問:靜坐不能靜,心有許多雜念,怎麼辦?
答:就是等待,等它自己靜下來,坐久了,等久了,自然就靜下來了。
問:爲什麼從feeling到愛再下去就變成控製占有,掉下去就忘了前面的好感,爲什麼會這樣?
答:原因就在,人有一個很強的習性──向外馳求,因爲向外馳求的習性太強,被這個習性控製所造成的。
問:生活中如何反觀自性?
答:就是去體驗每件事情的feeling,或者可以學學禅宗的辦法,看見一朵花,就問「誰在看」,吃東西就問「誰在吃」,可以這樣來練習反觀自性。
※最好的教育是啓發智慧
問:《慣性質量》一文中結論所提到,現代化時程提前,如何以佛法觀點闡釋?
答:在那篇文章我提到要縮短國家現代化的時間,就是要提升教育的品質來培養智力,也提到要開放新聞言論自由,來凝聚心力。這個地方都沒有用到佛法的文字來說明,是因爲報社希望我的文章少一點宗教色彩。事實上慣性質量就是惰性的大小,就是佛法所講的業力、業障的大小,業障太重就不容易改變。像剛才提到之所以是從「feeling」到「愛」到「取有」的發展方向,這個方向就是向外馳求;向外馳求是一種習性,等于是慣性,是有質量的,這個質量很重,要改變它,需要花很大的心力才能扭轉,這個心力別人沒辦法幫你,只有自己去做。
國家現代化要快,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把大家的菩提心啓發出來。那篇文章提到要提升教育的品質,其實最好的教育就是把每個人的良知、善心啓發出來;能夠把每個人的智慧啓發出來,這樣才能改變我們的習性。至于提到新聞自由,像大陸是控製言論新聞自由的,控製的話怎麼會學到好東西?學到的都是被灌輸的東西,所以只有自由化,好的東西、好的聲音才可以自發的展現出來,大家的心力才會形成共識;形成共識才會有力量,才能改變慣性。
那篇文章中我把中國現代化的時間算了出來,如果我估算得不錯的話,大概還要八十年。有一個辦法可能可以加速些,但是不一定有效,就是把中國分成幾個國家,這樣慣性質量會小一點,整體現代化的時間會快一點。但要有一個前提,就是改革的力量不能分散掉,如果改革力量也照等比例分散掉,那還是沒有用的。現在我們看臺灣就是這樣,分出來比較小的一塊,所以比中國大陸進步,就是因爲質量比較小,惰性比較小,比他們跑得快一點。如果我們善于運用的話,改革的力量是會增加的,現在科技發達,媒體進步,衛星有線電視普及,這些如果都能用在改革智慧的培養上,現代化速度就會更快;但是如果用錯方向,只會播些不入流的節目,那就會讓改革的力量更小。所以說,善于運用的話,這些事情都是可以改進的。今天回答到此,謝謝各位。
資料記錄-陳雲卿
資料整理- 梁玉明
《理性與感性》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