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是很开阔、自由自在的好感,能保持在感性直觉、好感这个阶段;偶而不慎变成「爱」,不要再掉下去变成「取有」,要赶快再回到feeling,所以偶而掉到爱没有关系,立刻回到feeling就可以,这样就是永远在爱河当中,不会落入忧悲苦恼的状态。feeling是适合所有年龄的人,如果自己生活在feeling中,也能把周遭的人的feeling启发出来,那么就是在一个feeling丰富的环境中,会生活得越来越丰富、愉快、自在。
问:这样跟社会的婚姻制度不是有矛盾吗?
答:我讲的是心情要保持在feeling的状态,还是可以结婚,但是不要往下掉。
问:我们现在社会有爱与性、灵与肉的问题,而您今天讲的似乎解不了这个问题。
答:不错,我并没有解这个问题,但是话说回来,如果能做到我讲的状况,那些问题自动就没有了。之所以会有那些问题,就是因为没有做到我所讲的状况。
问:我去年看到报纸,知道圆觉文教基金会在这里的演讲。我想这里大概我的学历最低,我只有国小毕业,未满二十岁结婚,二十五岁离婚。离婚以后一直带着三个小孩,生活很坎坷,直到两年前才接触佛法。离婚后交了很多男朋友,但是到现在都未再婚。今天梁教授讲的feeling,我觉得真是有道理,我交往的那些男朋友都很会管我,我为了生活要工作、要跟客户约会,男朋友就会吃醋。我还参加很多活动,比如摄影学会,我会邀男朋友参加,他又不肯去,又要怪我,所以到现在我还是单身。最近还认识一位学佛的朋友,也是很会管我,要我天天念佛,报纸不要看,电视不要看,我去学英文,他也生气。今天梁教授讲的佛法,我就很能够体会。谢谢。
答:这位女士所讲的是她亲身经历的事实,举证了恋爱中的男女关系,爱上了以后就变成控制、占有。我想这也不只是男生的问题,女生也一样有这个问题。就十二因缘来看,这是众生普遍都有的特质,要克服的话,就是要沿着「十二因缘」逆回去,佛法固然有讲到十二因缘,而我今天讲的是可以实际运用的。
※恢复feeling能使婚姻幸福
问:我在某基金会当义工的时候,辅导很多婚姻受暴、离婚、外遇的问题。我发现很多妇女,丈夫已经不爱她,或者她已不爱她丈夫了,但是硬要跟他在一起,占有他,我认为这是跟我们的文化有关。我们从小并没有培养两性关系应有的态度,比如刚刚那位所讲的男生会控制她,就是跟男性沙文主义有关,跟爱情的本质是没有关系的。还有一点,梁教授刚刚提到,中国人对不好的婚姻很会忍耐,因为我们的婚姻不是为了爱情,而是为了面子。我看到很多留连麦当劳的小孩,不愿回家,因为父母天天吵架,所以爱情应该是家庭最重要的问题,我们应该省思爱与性的问题。
答:家庭之所以这么不愉快,婚姻这么不幸福,连小孩都不愿待在家里,是因为不懂feeling。结婚一开始就不懂,所以一直是没有好感,甚至连爱都没有,根本是在控制的阶段,这样怎么会幸福?我认为要幸福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恢复feeling,一恢复就有好感,心情是宽松自在愉快,你的心灵层次就不会落到占有控制,家庭当然幸福,小孩也愿意回家。所以每一个人心里面要的是feeling,但是行为一做出来就落到占有,这一点并不是天生就这样,我们是有办法可以克服、反转这个状况的。
问:现行教育制度下,如何改进现况,培养感性直觉?
答:很困难。要培养的话,先要有感性直觉的人,也就是先把自己的感性直觉恢复,然后有感性直觉的人在一起,才能谈教育;否则找不到几个懂的老师,怎么教?所以第一步,今天大家如果听懂了,先自己赶快恢复感性直觉。
※直觉是没有经过推理思维的
问:您演讲一开始提到直觉可以统合理性与感性,这个直觉跟后面谈到的感性直觉是同样的内涵吗?
答:直觉跟感性直觉是相同,但是深度不太一样,也可以分理性直觉、感性直觉,但是重点都是直觉,直觉的意思是没有经过推理思维。
问:创造力除了空无之外,尚需其他相关素材吗?比如美术、音乐,空无之中就有素材?或有了素材之后才能创造?
答:空无可以生出任何素材,而且生出素材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所谓的「真空生妙有」。
问:培养feeling要如何追溯源头?可否多谈一点。
答:有关这一点,请大家看圆觉之友第二十四期《摄心内证》和第十一期《回头是岸》,就是谈怎么回溯,找到源头。
问:静坐不能静,心有许多杂念,怎么办?
答:就是等待,等它自己静下来,坐久了,等久了,自然就静下来了。
问:为什么从feeling到爱再下去就变成控制占有,掉下去就忘了前面的好感,为什么会这样?
答:原因就在,人有一个很强的习性──向外驰求,因为向外驰求的习性太强,被这个习性控制所造成的。
问:生活中如何反观自性?
答:就是去体验每件事情的feeling,或者可以学学禅宗的办法,看见一朵花,就问「谁在看」,吃东西就问「谁在吃」,可以这样来练习反观自性。
※最好的教育是启发智慧
问:《惯性质量》一文中结论所提到,现代化时程提前,如何以佛法观点阐释?
答:在那篇文章我提到要缩短国家现代化的时间,就是要提升教育的品质来培养智力,也提到要开放新闻言论自由,来凝聚心力。这个地方都没有用到佛法的文字来说明,是因为报社希望我的文章少一点宗教色彩。事实上惯性质量就是惰性的大小,就是佛法所讲的业力、业障的大小,业障太重就不容易改变。像刚才提到之所以是从「feeling」到「爱」到「取有」的发展方向,这个方向就是向外驰求;向外驰求是一种习性,等于是惯性,是有质量的,这个质量很重,要改变它,需要花很大的心力才能扭转,这个心力别人没办法帮你,只有自己去做。
国家现代化要快,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把大家的菩提心启发出来。那篇文章提到要提升教育的品质,其实最好的教育就是把每个人的良知、善心启发出来;能够把每个人的智慧启发出来,这样才能改变我们的习性。至于提到新闻自由,像大陆是控制言论新闻自由的,控制的话怎么会学到好东西?学到的都是被灌输的东西,所以只有自由化,好的东西、好的声音才可以自发的展现出来,大家的心力才会形成共识;形成共识才会有力量,才能改变惯性。
那篇文章中我把中国现代化的时间算了出来,如果我估算得不错的话,大概还要八十年。有一个办法可能可以加速些,但是不一定有效,就是把中国分成几个国家,这样惯性质量会小一点,整体现代化的时间会快一点。但要有一个前提,就是改革的力量不能分散掉,如果改革力量也照等比例分散掉,那还是没有用的。现在我们看台湾就是这样,分出来比较小的一块,所以比中国大陆进步,就是因为质量比较小,惰性比较小,比他们跑得快一点。如果我们善于运用的话,改革的力量是会增加的,现在科技发达,媒体进步,卫星有线电视普及,这些如果都能用在改革智慧的培养上,现代化速度就会更快;但是如果用错方向,只会播些不入流的节目,那就会让改革的力量更小。所以说,善于运用的话,这些事情都是可以改进的。今天回答到此,谢谢各位。
资料记录-陈云卿
资料整理- 梁玉明
《理性与感性》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