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与感性
梁乃崇教授
当我们恢复感性直觉(feeling)的同时,也会对理性有所帮助,因为恢复感性直觉就是接近空无,就有能力接受不同的假设,不会受到立场、假设的控制,这个时候才能够「无相无不相」。
各位先生、女士:今天我要报告的是有关「理性与感性」的一些心得。也许很多人都知道,学理工的人比较理性,学文史的人比较感性。也有一些书提到左脑、右脑的功能各与理性和感性关联,今天我所要讲的则是自己的看法与心得。首先要说明的是,理性与感性都是我们心性中很重要的部分,而统合这两个部分的是「直觉」。早期人类文化比较重视感性,理性则是最近三百年来科学发达以后才提倡的;依我的看法,这两个的源头都是「直觉」。
理性这个部分,对我们人类是很重要的,一般人会认为理性是理则学,或者是哲学的思维和逻辑推理。如果一个人的理性比较强,指的就是思维清晰,逻辑推论清楚,做事有条理。给人的感觉是理智、冷静,或者是所谓的「酷」,比较倾向机械化,缺少感情和人味,但是我觉得这是对理性了解不深之故。我对理性的看法稍有不同,理性给我的感觉是明智。因为我学的是物理学,在理性思维这方面检讨得比较深刻一点,对于论证推理也考虑得比一般人多一些;此外我还学了佛法,学了佛法以后,对于理性的了解更透彻,比科学原有的了解更有深度。
※推理之前,一定要有假设
「理性」是理则学或形而上的思维,这样的思维本身是很抽象的事情。西方关于思维推理这方面弄得很清楚,在思维推理、逻辑论证之前,一定先做了「假设」,有时候不叫它「假设」,而叫它「公设」、「预设」,甚至是「立场」。这些不同的名词指的都是「假设」,在我们推理之前一定先要有「假设」,否则就没办法推理。「假设」、「推理」、「结论」这三个过程,在西方的哲学、科学是弄得很清楚的。如果没有「假设」就没办法「推理」,当然就不会有「结论」,所以要「推理」必须要先有「假设」,有了「假设」才能「推理」,有了「推理」才有「结论」。思维是在「推理」这个部分,不是「假设」这个部分,我们定「假设」的时候,不靠思维,所以我们讲理性是属于形而上的思维,指的是推理这部分,不是假设的部分。
假设有很多种,可以多到无量无边,每一个人可以选择不同的假设,不同的假设经过同样的推理,得到的结论不同。甚至改变假设,就可以得到任何结论。如果有人说,经过详细推理,得到的结论,一定是真理,这样的说法是错的,因为不同的假设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所以重要的不是推理,而是假设。这个道理西方的科学家和哲学家很早就知道了,东方就比较不清楚,常常将推理所得的结论视为真理。视为真理就强迫别人接受,这样就可能铸成大错。所以经过详细思维推论的东西,就信以为真,是很危险的。
科学对这样的状况是怎么处理的?科学的办法是用「实验」来检验,所以有人说: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用实验来检查结论对不对,如果实验的结果跟推理的结论一致,那么这套理论就是对的,也可以说这样的假设是对的。但是人文方面的学术,例如社会、历史、哲学思想等,是没办法做实验的,所以就没办法用实验来检验。这就是近三百年来科学有如此长足进步的关键。而其他人文科学因为没有一个客观的检查办法,因此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知道谁是对的,所以发达不起来。曾经提出来的科学理论多得不得了,现在留下来的科学理论,都是经过检验存活下来的,奇奇怪怪的错误理论早就被丢掉了。
※实验牵涉到测量与认知
但是用实验方法来检验,是否就很完善没有问题了呢?相对于不能用实验来检验的学术而言,已经很好了,但是还是有缺陷。第一个,就实验的观点来看,科学的实验有一个条件,就是实验必须重复,一个理论不是只做一次实验,证明是对了就可以,而是要能够一遍、两遍、三遍,一直做下去,都证明是对的。第二个,不只一个人做,而要别人做的结果也一样,才能成立。重复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如何定义重复?比如:一个实验,我今天在这里做,明天在那里做,我们说这两个是一样的实验;当我们说这句话的时候,其实是做了一个假设,就是两个不同的地点,其空间性质是一样的;同时还有另一个假设是,今天这个时间和明天那个时间是没有差别的。至于不同的空间、不同的时间是否性质都一样,没有人知道,只能假设,这个地方我们都习惯把它看成一样,所以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但是对中国研究风水的人而言,就觉得有问题,时间、空间不同,怎么能算是一样的实验呢?时间、位置不同,命就不同啊!风水就是不一样啊!所以科学在做「实验」这件事情上面,为了要定义是一样的实验,就必须做很多假设,而这些假设并不是思维所得。
此外,实验还牵涉到两件事情:「测量」与「认知」。实验必须要测量,做测量就牵涉到人的认知,必须要有人的认知才有测量,因为测量的结果完全靠人的认知,没有认知就没有测量的结果,而认知又是落在「假设」层次。很多宗教说我们的神才是真神,别人的神是魔鬼,这是信仰的层次;一碰到信仰,就没办法检验,弄到最后就只有打仗,把别人打败了,我就是真的,别人是假的。甚至同一个宗教,同一个上帝,但是认知不一样,就会分成不一样的教派,这些「信仰」问题全部出在「假设」层次,使得我们无法鉴别。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探讨「假设」是怎么来的?面对「假设」应该怎么取舍、选择?这个问题就超出了理性、科学的范围。
这个部分就我的了解,佛法有办法处理,而一般的哲学、科学没有办法处理。佛法遇到这个问题是怎么处理的呢?《金刚经》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就是不要住任何立场、假设;有所住就是有立场、假设。理性思考的历程是假设、推理、结论,这个过程就是有所住而生的心。佛法则是不要假设,从空无生出的心就是无所住的心,而那些无穷多的假设,不是思维推理出来的,不是实验证明出来的,是从空无中生出来的,完全没有根据就蹦出来了。所以假设就是无所住而生的心,可是一般人都忘了这一段。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我们盖房子的时候,都要找一个基础,最大的地基是地球,但是地球本身是悬空的,完全没有基础。我们推理的时候,要找一个根据,没有根据也要造出一个根据来,那就是假设;然后推理得到结论,整个科学理论就是如此建立出来。如此一看,假设也是如同地球悬在空中一样,要能够体会到这个程度,必须透过佛法才能够反省到这个深度。
※执着假设让智慧受到限制
既然假设、立场都是莫名其妙生出来的,我们就不必坚持一定要假设一,而不要假设二。我们可以做任何的假设,那就是「无相无不相」,「真空生妙有」的情况。一个人只擅长用假设一推论得到结论一;或者用假设二、假设三,得到结论二、结论三,就已经很有学问,很聪明了。但是如果我们把心打开,可以有n个无穷多的假设,展现无穷多的结论,这就是佛法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般若智;也是六祖惠能一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万法就是万个结论,这时候人的智慧就展现出无法想象的广大。
通常人没有智慧都是因为坚持了某一个假设,不肯接受另一个假设推论出来的结论,智慧就受到了限制。如果所有的假设都可以接受,让它们自由发展,智慧的选择性就多太多了。这个部分电脑没有办法做到,因为电脑没有办法选择不同的假设,假设是人给的,只有具有佛性的人,有空无的心,才可以生出假设。严格来讲,每个人都有空无的本性,可以生出智慧,之所以没有智慧,是自己被空无的心所生出的「假设」给限制了,只局限在某几个假设、立场的小圈圈内,就变成了小鼻子、小眼睛;所以如果想要开发理性的潜力,就只有学佛,像六祖一样,学会《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可以开发潜力。学了佛法之后,可以到空无之境,又可以回头检讨理性科学,这种状况就像一个人在地面上走,然后又可以飞到空中俯看下来,再到地面走一走。如果一个人可以飞上去看,跟另一个只能在地面上走的人,哪一个有优势呢?哪一个有智慧呢?答案是很清楚的。
※美与爱的基础是感性直觉
接着讲「感性」,感性指的是什么呢?就是艺术、创造性的意境和感情等。像文学作品、艺术创作、音乐作品都可归类在感性部分。感性部分一个是美,另一个是感情。美与感情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缺少了它们,人生就变得暗淡无光,也就是说感性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刚才讲理性的时候,讲到推理的基础在假设,而美与感情的基础是什么?我举一个最简单、大家都经历过的实际状况来说明。
一对男女谈恋爱,爱得难分难解时,他们恋爱之前是什么?大家回想一下自己谈恋爱的经验,在爱对方之前是什么?我问过不少人,所得到的结果是:先有好感。所以爱之前是先有好感,…
《理性与感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