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当然不能成立了呀!要有所谓的「我」,必须还要有你、有他,才能对应出所谓的「我」;而当别人全都不存在了,都归于「我」了,大到这个程度的时候,原来的「我」就消失了,那个「我」的定义就不成立了。这个时候我才晓得:「我相,即非我相,是名我相」。原来那个「是名我相」,是整个宇宙都是「我」,已经没有别人了,因此原本的「我」也就不成立了──这是我了解的第三个例子。
※《金刚经》要在生活中实践
当我会解「时间」、「空间」和「我相」的问题后,就愈做愈会做,但每一个都是要很辛苦的,经过相当的努力才能够做到。而《金刚经》的句型是要实践的,不是照着念就算了的。因为照着念一念,并无法达到那个状况,想要达到那个状况,是要经过奋斗的。
后来有机会我再探讨,什么是「迷信」?什么是「一心净信」?在不断的探讨中,我又懂了一些事情,懂了什么呢?「信即非信,是名信」,这个「是名信」,要有什么条件呢?要做到「信」就是「不信」,这才是「一心净信」。这要怎么做呢?我举一个例子,事实上每一个人都会,比如说我姓「梁」,而且我相信自己姓「梁」,已经相信到不必去相信,这就是「信即非信」──这样子的「信」才叫做「一心净信」。如果对于我的「姓」,我还要相信,没有达到可以不必去相信,我还得告诉自己必须相信我姓「梁」,如果这个状况出现的话,是不是我有问题啦?什么问题呢?不是我的头壳坏了,就是我的身世有问题,对不对?所以《金刚经》所讲的「一心净信」,就是要信到不必要去相信。前面那两个例子各位听了以后,或许有些人还不知道我在讲什么,这个例子听来也许更加浅白而实用。我们可以说《金刚经》不只是一个理论,而是要在我们日常生活里一个个努力去实践的。
当我了解这一点的时候,就回想这些年来我们所做的一些事情:第一个是大家知道的,我们曾举办五届「佛学与科学研讨会」,并出版了论文集;现在又发行了《佛学与科学》期刊,这是在做些什么事情呢?以《金刚经》的角度来看,佛学当然是佛法;科学则是外道,它不是佛法嘛!而我们把它们放在一起,就是在做「佛学,即非佛学,是名佛学」,是不是?所以我们办这个期刊,其实就是在实践《金刚经》。我们让这两个极端相反、彼此原不认同的领域相互沟通,因而发觉它们之间其实是相通的,很多地方是一致的。现在我们所做的努力,有一部份已经有成果了;有一部份还在努力、还在进行中,这不就是在实践《金刚经》吗?
此外,我们也提出了「贡献即报酬」的财富定律。贡献是付出去的,而报酬是要赚进来的,这两者本是截然不同的啊!当我们了解「贡献即报酬」,不就是「贡献,即非贡献,是名贡献」,岂不是又在做相同的事情吗?
※人们天生喜欢故事的过程
那么,我们再想想看,每一个人的一生,从出生之后,慢慢成长、茁壮,后来又再衰老,最后的结局一定是死亡──从生到死,中间不是有很多历程吗?我们常常会为小孩子讲他们喜欢听的故事,就是一个小王子被人家陷害了,他经过多少奋斗,把坏人打败,最后终于把王位夺回来了──这是一个从失败走向成功的故事。这失败和成功又是《金刚经》的「失败」,即「非失败」。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很喜欢这样的童话故事啊!我们喜欢的是究竟是他前面的生,或是前面的失败,或者是他后来的成功呢?其实我们对这两个极端的「生」和「死」、「成」和「败」未必喜欢,我们喜欢听的是中间的过程。这中间过程是在做什么?就是在实践《金刚经》,让两个非常极端的「相」,或是两个非常极端的「结果」相等,也就是让两个极端相等。我们有兴趣的是让它们相等的这个过程,而不是结果。我们每一个人不都是在奋斗吗?开始很艰苦,后来奋斗成功了,中间的奋斗过程就是故事,就是大家最喜欢听的故事,或是最喜欢看的戏剧。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演一个故事,以我的了解来看,每个人事实上都在实践《金刚经》,都是把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当然,有些皇帝开始继任的时候,国家很兴旺,可是在他的手上最后却搞到灭亡了,也有这样的故事。而大家喜欢看的不是它灭亡的结果,而是中间的过程──这使我觉得很好笑、很好玩,原来人们是喜欢《金刚经》的,而且这个喜好是天生的。
我们再来看看人间,佛经常说:「三界如火宅」,住在火宅里的人,总想赶快逃走;又说这个世界是「五浊恶世」,更想赶快脱离;还说我们这个身体是臭皮囊,要赶快把它丢了──这是一套离世、弃世的说法。又另有一套说法,是要「建立人间净土」。要建立人间净土,在火宅里、恶世里怎么建?这两套想法是矛盾的。就我们现在所知,这个世界的确不够美好,有许多不圆满的地方,可是我们可以把不完美的建造成完美,也就是我们可以庄严佛土。这个佛土不庄严、不清净,但是我们可以把它变得庄严、清净,这不就是「庄严,即非庄严,是名庄严」吗?我们如果能够运用《金刚经》的力量──它是一个自然的力量,是我们每个人本来就有的动力──就能建立人间净土,就像我们那么喜欢看戏剧、小孩子喜欢听故事一样。事实上,这些都代表了我们人在天性上,就是要去实践《金刚经》的。我们最好的实践方式,就是把这个不理想的人间,建造成人间净土──这中间建立的过程,就是在实践《金刚经》。
※人间是最适合修行成佛的
现在我想藉这个机会,和各位一起来思考建立人间净土的构想。我们不要以为人身不重要,在我的眼中看起来,我们人是六道之中最重要、最尊贵的。为什么会这样讲呢?我们都知道在佛经里讲到一件事情,就是弥勒菩萨的降生。弥勒菩萨早已经是等觉菩萨,也就是一生补处了,但却没有办法在兜率天修成无上正等正觉,一定要找一个机会降生人间,有了人的身体以后,才能修成无上正等正觉。经典里既然这样写的话,就显示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大家不要轻易忽略了:无上正等正觉在天上是修不成的,一定要到人间才能完成!那就表示人间是最适合修成无上正等正觉的环境,没有比这个地方更适合了,连天道都不如我们人间!而且佛经里面也讲「成佛在人间」,不是在天上。既然人间这个地方是这么适合修行的环境,我们为什么不把它改造得更好一点呢?为什么不知珍惜而要赶快逃离呢?这不是和法界真理相违背了吗?所以我们目前必须要做的是把人间改造得更好,让宇宙所有的生灵都愿意来人间投胎、修行。
今天上午的演讲是介绍「中国女红之美」,原来以前中国的妇女用一双巧手,把美在日常生活中生动地呈现出来,不但美化了环境,也转化了心境,可惜的是都被现代的人给遗忘了。这些美的境界不就是我们希望达到的吗?为什么不好好善用智慧,在生活中创造出真、善、美呢?当外在的环境能够改造得更好,而我们又把正确修行的方法留下来,这世间就会有更多人修行成功。而弥勒佛也才能够有一个好的环境来降生,甚至于会出现很多弥勒佛也说不一定。
或许有人会问:「修到无上正等正觉以后,会到哪里去呢?」一般的想法好像修成了之后,应该回到佛的世界去──其实不然!既然人间已经是净土了,这里就是佛的世界,一旦修成了以后,还可以再来啊!这样子的话,有经验的、成功过的人,就会来得更多;那些还没有修好的人,不就有更多更好的老师、绵绵不断地来教他们、帮助他们成功吗?如果像现在一般的想法,修成以后就走了,不来这个五浊恶世了,那么留在这里的人,就愈来愈没有人懂佛法,愈来愈不会修了。我想大家都不愿见到这个状况出现。我们既然了解了人身的尊贵与人间的重要,假如大家都认同「建立人间净土」这个理想,那么在想法与做法有了这样重大的改变之后,我相信会创造出更好的成果,我们的世界将因此而改变,并且日趋真、善、美。
※建立人间净土就从家庭开始
大家或许会想:「人间净土」的构想太伟大了吧!其实做起来并不困难,我们可以从最小的单位开始,也就是可以从一个小家庭开始,从夫妻两个人开始,就可以建立一个人间净土;以后有了孩子,又可以把孩子算进来。你也可以在工作的场所,和你的同事开始建立,最后把整个公司都变成人间净土;同样地,你也可以关心周遭的人们,大家同心协力,促使人间净土早日实现。
我们今天成立「中华圆智学会」,真正想做的是什么?回顾以前,我们在佛法的修行上做了很多努力,并把这些修行的经验,尽力分享给世人。我们举办了「佛学与科学研讨会」,因为现在是科学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想要建立人间净土,必须要了解科学。我们也提出「贡献主义」,因为要建立人间净土,必须了解现在人类的经济活动方式,还有什么部分必须修改、调整,才能实现这个愿景。同时每个月我们在月涵堂举办公益演讲,邀请一些有专门学养、经验丰富的人来讲述怎么样让我们的生活更趋近真、善、美。由这些有经验的人把他们的成果、经验汇集在这里,提供给各位参考。
※我们为人间净土做了许多准备工作
这些活动我们已经做很久了,当我们开始做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而做,到最近我们要成立「中华圆智学会」的时候,才发觉原来都是为了建立人间净土在做准备的工作。我今天很高兴地向各位说,「中华圆智学会」就是我们想建立的一个人间净土,希望有心建立人间净土的人士共襄盛举。大家把自己的才能奉献出来,这个人间净土就会继续扩大。如果各位今生修行还没有成功,下辈子还想找一个修行的好场所,欢迎投胎到人间净土来继续修行;已经修行成功的人也欢迎再来投胎做人,继续为人间净土贡献心力。
人间是一个很美好的地方,可以让我们完成修行的使命,同时又让这个世界、宇宙愈来愈趋近真、善、美,而且绵远流长,永不断绝。那么,大家就不用担心百年之后魂归何处了。今天我的讲题就报告到这里。
资料记录-张春美
资料整理- 梁玉明吕秀玉左慧玲
《《金刚经》的实践-建立人间净土》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