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釋·善說海 第五品 正知正念▪P4

  ..續本文上一頁清淨”是指還沒有進入清淨意樂地之前,切切不可直接布施這個身體,因爲這樣做不一定對他衆有利,而且可能導致心生後悔、退失道心而成爲善法的障礙。《學集論》中也說:“譬如藥樹見而喜,根等當淨施種子,非享用時當保護,圓佛藥樹亦複然。”對此,有些論中說“意樂平等時可以布施彼”,而普明尊者並沒有這樣來解釋。

  倘若有人問:如果不舍身體,那不是與誓言相違了嗎?

  並不相違。《釋論》中說:在今生今世或者其他生世中作爲成辦衆生大利之因而充當他衆仆人。待到以後意樂已得清淨之時,理所應當布施身體。

  辰二、以法饒益:

  無病而覆頭,纏頭或撐傘,

  手持刀兵杖,不敬勿說法。

  對于無病而蒙頭、纏頭、打傘、拄手杖、持兵刃這些無有恭敬心者,一律不要講經說法。

  莫示無伴女,慧淺莫言深,

  于諸淺深法,等敬漸修習。

  (出家的法師)在寂靜的地方不應爲單獨的女人講法,對于智慧淺薄的人不能傳講深廣法門及無生空性。對于聲聞小乘與殊勝大乘的法門要同等恭敬而加以修習,否則將導致舍棄正法。如《攝諸法經》中雲:“文殊,有者于善逝所說之法作有者善妙、有者惡劣之想,則彼已舍正法。”

  于諸利根器,不應與淺法,

  不應舍律行,經咒诳惑人。

  對于所有堪爲廣大法門的根器者不應當傳授淺顯的法門。《寶積經》中雲:“于不堪爲法器之衆生宣講廣大佛法,乃菩薩之錯;于信解廣大法門之衆生宣說小乘,乃菩薩之錯。”所謂的“行”是說既不能將學處完全棄之一旁,也不能以“只是誦經念咒就能解脫”的欺人之談來蠱惑衆生。

  醜叁、斷除成爲世間不信之行:

  牙木與唾涕,棄時應掩蔽,

  用水及淨地,不應棄屎尿。

  在丟棄不幹淨的牙木、唾液、鼻涕時,要用土等掩蓋起來。不能在可使用的水、草地處解大小便等。

  食時莫滿口,出聲與咧嘴,

  坐時勿伸足,雙手莫揉搓。

  進餐時,口中的食物不能滿滿當當,也不要發出“加加”等大的聲音,嘴巴也不可張得過大。安坐的時候,不能伸足,也不能雙手同時搓來搓去。

  車床幽隱處,莫會他人婦,

  世間所不信,觀詢而舍棄。

  無論是出家還是在家人,在同一車乘床墊與房間內幽靜隱蔽之處,不要與他者的女人坐在一起。作爲出家僧人切莫與任何女人坐在一處。總而言之,成爲世人不起信心的所有行爲,自己發現或者請問諸位智者而予以斷除。

  單指莫示意,心當懷恭敬,

  平伸右手掌,示路亦如是。

  在爲別人指路時,不應該用左手或單個手指來指示,因爲這是對他人輕視或不恭敬的行爲。而要滿懷恭敬之心伸展右手而指點道路。

  肩臂莫揮擺,示意以微動,

  出聲及彈指,否則易失儀。

  僅僅爲了區區小事而打手勢,肩臂不能大幅度揮動,要以稍稍動搖、輕輕出聲或彈指來作表示。如果在他人面前,沒有必要的情況下,身語威儀過于粗魯,顯然就成了不嚴謹的行爲。如此一來,勢必導致世間俗人不生信心,如果不予以斷除,就不能成辦他利,而成爲無義的外緣,《學集論》中雲:“彼非應受持,世間侮佛苗(佛子),如灰覆之火,衆生獄等燒。”所以,務必要努力斷除不如法的行爲。

  醜四、護持睡眠對境之理:

  睡如佛涅槃,應朝欲方臥,

  正知並決志,覺已速起身。

  當初夜結束時,開始入睡,就像怙主佛陀示現涅槃時的吉祥臥一樣右側下臥、以足壓足,右手伸到右臉頰下,左手伸在左腿上。(出家人)身上用法衣蓋好,頭部隨意朝向一方而入眠。在入睡之前要具足正知,懷著爲了行善而盡快起床的心態。如《寶雲經》中說:“入眠之時,右臥而眠,足置足上,以身覆法衣而具足正知正念,以起床想與光明想而入眠。”

  子二、主要宣說修心:

  菩薩諸行儀,經說無有盡,

  然當盡己力,修持淨心行。

  對于菩薩的所有行爲,經中宣說了無量無邊的分類,當然無法一一實行,然而我們一定要盡己所能修持前面所說淨化心地的行爲。

  子叁、淨除成爲心之障礙:

  晝夜當各叁,誦讀叁聚經,

  依佛菩提心,悔除墮罪余。

  我們力求做到白日叁次、夜晚叁次,念誦忏悔罪業、隨喜福德、善根回向菩提的《叁聚經》。皈依佛菩薩、依止菩提心、具足四對治力,從而使前面所說的根本墮罪以外的剩余罪業得以淨除。

  癸四(成圓滿學處之支分)分五:一、精勤修學學處;二、修學多種知識;叁、刻意修學利他;四、依止善友善知識方式;五、爲了知學處而參閱經典等。

  子一、精勤修學學處:

  爲自或爲他,何時修何行,

  佛說諸學處,皆當勤修習。

  我們無論是爲了自己還是爲了他衆,不管在何時何地所作所爲,務必要按照佛陀所說的學處而應時精進學修。

  子二、修學多種知識:

  佛子不需學,畢竟皆無有,

  善學若如是,福德焉不至?

  一切佛子沒有任何不需要學習的知識,因爲如果不了達任何一法,都不能圓滿利他。《經莊嚴論》中雲:“若未通五明,聖者不成佛,爲製服攝他,自知而學之。”對于如此詳細了達一切學處且守戒的智者來說,哪還會有不成福德的事呢?

  子叁、刻意修學利他:

  直接或間接,所行唯利他,

  爲利諸有情,回向大菩提。

  我們無論是直接還是間接,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利益衆生,並且爲了有情的利益而將所有善根回向大菩提。

  子四、依止善友善知識方式:

  舍命亦不離,善巧大乘義,

  安住淨律儀,珍貴善知識。

  應如吉祥生,修學侍師規。

  縱然爲了自己的生命也絕不能舍棄精通大乘教義、清淨守持菩薩戒的珍貴善知識,乘即是指依之能行,所謂的大乘具足七種廣大特點。如《經莊嚴論》中雲:“所緣及修行,智慧勤精進,善巧方便法,真實成就大,佛陀事業大,具此七大故,決定稱大乘。”

  依止上師的方式:就像《華嚴經》記載吉祥生童子的傳記中依止上師的方式那樣,此經中雲:當以不厭承擔一切重擔如大地之心;意樂不退轉如金剛之心;不爲一切痛苦所動如鐵圍山之心;不放棄一切所行之事如奴仆之心;遠離貢高我慢如笤帚之心;擔負一切重擔如乘之心;不嗔不怒如犬之心;不厭來來去去如船筏之心;承侍上師如孝子之心而恭敬承侍善知識。善男子,汝當于自己作病人想;于善知識作醫師想;于正法作妙藥想;于精進修行作療病想。

  子五、爲了知學處而參閱經典等:

  此及余學處,閱經即能知,

  經中學處廣,故應閱經藏。

  對于此論中所說的這些學處以及佛陀所開示的其余所有學處,通過閱讀經部便能一目了然。所有學處在一切經中都有明顯提及。

  首當先閱覽,虛空藏經部,

  亦當勤閱讀,學處總集論,

  佛子恒修行,學集廣說故。

  其中最先要讀閱《虛空藏經》,此經中宣說了墮罪與還淨方法,這些都是需要首先了知的。寂天阿阇黎所著的《學集論》也必定要反複閱讀。爲什麼呢?因爲此論中對菩薩常常要行持的事宜闡述得極爲詳細。

  或暫閱精簡,一切經集論。

  亦當偶披閱,龍樹二論典。

  或者暫時閱讀寂天菩薩總結所有經典的句義而造的《經集論》。勤奮研讀聖者龍樹菩薩所造的《學集論》與《經集論》。《大疏》中說:之所以在此論中未加以闡述是考慮到彼等論典中有明說。

  經論所未遮,皆當勤修學。

  爲護世人心,知已即當行。

  我們應當行持在任何經論中也未遮止的行爲,爲了避免世人不起信心,而參閱《學集論》等論典以後就要真實付諸實踐。

  壬叁、略說護持正知之法相:

  再叁宜深觀,身心諸狀態,

  僅此簡言之,即護正知義。

  我們務必要以明曉取舍的智慧再叁觀察自己的身體、語言以及心的狀態,略而言之,這就是護持正知的法相。

  己叁、教誡結合相續而精進:

  法應恭謹行,徒說豈有益?

  唯閱療病方,疾患雲何愈?

  我們的心身如果沒有實地去修這些應行的修法,而只是空口言說又能有什麼收益呢?比如僅僅讀一讀、看一看藥方,疾病怎麼就會痊愈呢?根本不會痊愈。

  不具正知念雙目,聞等身體縱強壯,

  亦不能越輪回地,故智者當護知念。

  第五品釋終

  唐譯:菩薩習五明,總爲求種智,解伏信治攝,爲五五別求。

  唐譯:緣行智勤巧,果事皆具足,依此七大義,建立于大乘。

  

  

《入行論釋·善說海 第五品 正知正念》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