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行论释·善说海 第五品 正知正念▪P4

  ..续本文上一页清净”是指还没有进入清净意乐地之前,切切不可直接布施这个身体,因为这样做不一定对他众有利,而且可能导致心生后悔、退失道心而成为善法的障碍。《学集论》中也说:“譬如药树见而喜,根等当净施种子,非享用时当保护,圆佛药树亦复然。”对此,有些论中说“意乐平等时可以布施彼”,而普明尊者并没有这样来解释。

  倘若有人问:如果不舍身体,那不是与誓言相违了吗?

  并不相违。《释论》中说:在今生今世或者其他生世中作为成办众生大利之因而充当他众仆人。待到以后意乐已得清净之时,理所应当布施身体。

  辰二、以法饶益:

  无病而覆头,缠头或撑伞,

  手持刀兵杖,不敬勿说法。

  对于无病而蒙头、缠头、打伞、拄手杖、持兵刃这些无有恭敬心者,一律不要讲经说法。

  莫示无伴女,慧浅莫言深,

  于诸浅深法,等敬渐修习。

  (出家的法师)在寂静的地方不应为单独的女人讲法,对于智慧浅薄的人不能传讲深广法门及无生空性。对于声闻小乘与殊胜大乘的法门要同等恭敬而加以修习,否则将导致舍弃正法。如《摄诸法经》中云:“文殊,有者于善逝所说之法作有者善妙、有者恶劣之想,则彼已舍正法。”

  于诸利根器,不应与浅法,

  不应舍律行,经咒诳惑人。

  对于所有堪为广大法门的根器者不应当传授浅显的法门。《宝积经》中云:“于不堪为法器之众生宣讲广大佛法,乃菩萨之错;于信解广大法门之众生宣说小乘,乃菩萨之错。”所谓的“行”是说既不能将学处完全弃之一旁,也不能以“只是诵经念咒就能解脱”的欺人之谈来蛊惑众生。

  丑三、断除成为世间不信之行:

  牙木与唾涕,弃时应掩蔽,

  用水及净地,不应弃屎尿。

  在丢弃不干净的牙木、唾液、鼻涕时,要用土等掩盖起来。不能在可使用的水、草地处解大小便等。

  食时莫满口,出声与咧嘴,

  坐时勿伸足,双手莫揉搓。

  进餐时,口中的食物不能满满当当,也不要发出“加加”等大的声音,嘴巴也不可张得过大。安坐的时候,不能伸足,也不能双手同时搓来搓去。

  车床幽隐处,莫会他人妇,

  世间所不信,观询而舍弃。

  无论是出家还是在家人,在同一车乘床垫与房间内幽静隐蔽之处,不要与他者的女人坐在一起。作为出家僧人切莫与任何女人坐在一处。总而言之,成为世人不起信心的所有行为,自己发现或者请问诸位智者而予以断除。

  单指莫示意,心当怀恭敬,

  平伸右手掌,示路亦如是。

  在为别人指路时,不应该用左手或单个手指来指示,因为这是对他人轻视或不恭敬的行为。而要满怀恭敬之心伸展右手而指点道路。

  肩臂莫挥摆,示意以微动,

  出声及弹指,否则易失仪。

  仅仅为了区区小事而打手势,肩臂不能大幅度挥动,要以稍稍动摇、轻轻出声或弹指来作表示。如果在他人面前,没有必要的情况下,身语威仪过于粗鲁,显然就成了不严谨的行为。如此一来,势必导致世间俗人不生信心,如果不予以断除,就不能成办他利,而成为无义的外缘,《学集论》中云:“彼非应受持,世间侮佛苗(佛子),如灰覆之火,众生狱等烧。”所以,务必要努力断除不如法的行为。

  丑四、护持睡眠对境之理:

  睡如佛涅槃,应朝欲方卧,

  正知并决志,觉已速起身。

  当初夜结束时,开始入睡,就像怙主佛陀示现涅槃时的吉祥卧一样右侧下卧、以足压足,右手伸到右脸颊下,左手伸在左腿上。(出家人)身上用法衣盖好,头部随意朝向一方而入眠。在入睡之前要具足正知,怀着为了行善而尽快起床的心态。如《宝云经》中说:“入眠之时,右卧而眠,足置足上,以身覆法衣而具足正知正念,以起床想与光明想而入眠。”

  子二、主要宣说修心:

  菩萨诸行仪,经说无有尽,

  然当尽己力,修持净心行。

  对于菩萨的所有行为,经中宣说了无量无边的分类,当然无法一一实行,然而我们一定要尽己所能修持前面所说净化心地的行为。

  子三、净除成为心之障碍:

  昼夜当各三,诵读三聚经,

  依佛菩提心,悔除堕罪余。

  我们力求做到白日三次、夜晚三次,念诵忏悔罪业、随喜福德、善根回向菩提的《三聚经》。皈依佛菩萨、依止菩提心、具足四对治力,从而使前面所说的根本堕罪以外的剩余罪业得以净除。

  癸四(成圆满学处之支分)分五:一、精勤修学学处;二、修学多种知识;三、刻意修学利他;四、依止善友善知识方式;五、为了知学处而参阅经典等。

  子一、精勤修学学处:

  为自或为他,何时修何行,

  佛说诸学处,皆当勤修习。

  我们无论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他众,不管在何时何地所作所为,务必要按照佛陀所说的学处而应时精进学修。

  子二、修学多种知识:

  佛子不需学,毕竟皆无有,

  善学若如是,福德焉不至?

  一切佛子没有任何不需要学习的知识,因为如果不了达任何一法,都不能圆满利他。《经庄严论》中云:“若未通五明,圣者不成佛,为制服摄他,自知而学之。”对于如此详细了达一切学处且守戒的智者来说,哪还会有不成福德的事呢?

  子三、刻意修学利他:

  直接或间接,所行唯利他,

  为利诸有情,回向大菩提。

  我们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利益众生,并且为了有情的利益而将所有善根回向大菩提。

  子四、依止善友善知识方式:

  舍命亦不离,善巧大乘义,

  安住净律仪,珍贵善知识。

  应如吉祥生,修学侍师规。

  纵然为了自己的生命也绝不能舍弃精通大乘教义、清净守持菩萨戒的珍贵善知识,乘即是指依之能行,所谓的大乘具足七种广大特点。如《经庄严论》中云:“所缘及修行,智慧勤精进,善巧方便法,真实成就大,佛陀事业大,具此七大故,决定称大乘。”

  依止上师的方式:就像《华严经》记载吉祥生童子的传记中依止上师的方式那样,此经中云:当以不厌承担一切重担如大地之心;意乐不退转如金刚之心;不为一切痛苦所动如铁围山之心;不放弃一切所行之事如奴仆之心;远离贡高我慢如笤帚之心;担负一切重担如乘之心;不嗔不怒如犬之心;不厌来来去去如船筏之心;承侍上师如孝子之心而恭敬承侍善知识。善男子,汝当于自己作病人想;于善知识作医师想;于正法作妙药想;于精进修行作疗病想。

  子五、为了知学处而参阅经典等:

  此及余学处,阅经即能知,

  经中学处广,故应阅经藏。

  对于此论中所说的这些学处以及佛陀所开示的其余所有学处,通过阅读经部便能一目了然。所有学处在一切经中都有明显提及。

  首当先阅览,虚空藏经部,

  亦当勤阅读,学处总集论,

  佛子恒修行,学集广说故。

  其中最先要读阅《虚空藏经》,此经中宣说了堕罪与还净方法,这些都是需要首先了知的。寂天阿阇黎所著的《学集论》也必定要反复阅读。为什么呢?因为此论中对菩萨常常要行持的事宜阐述得极为详细。

  或暂阅精简,一切经集论。

  亦当偶披阅,龙树二论典。

  或者暂时阅读寂天菩萨总结所有经典的句义而造的《经集论》。勤奋研读圣者龙树菩萨所造的《学集论》与《经集论》。《大疏》中说:之所以在此论中未加以阐述是考虑到彼等论典中有明说。

  经论所未遮,皆当勤修学。

  为护世人心,知已即当行。

  我们应当行持在任何经论中也未遮止的行为,为了避免世人不起信心,而参阅《学集论》等论典以后就要真实付诸实践。

  壬三、略说护持正知之法相:

  再三宜深观,身心诸状态,

  仅此简言之,即护正知义。

  我们务必要以明晓取舍的智慧再三观察自己的身体、语言以及心的状态,略而言之,这就是护持正知的法相。

  己三、教诫结合相续而精进:

  法应恭谨行,徒说岂有益?

  唯阅疗病方,疾患云何愈?

  我们的心身如果没有实地去修这些应行的修法,而只是空口言说又能有什么收益呢?比如仅仅读一读、看一看药方,疾病怎么就会痊愈呢?根本不会痊愈。

  不具正知念双目,闻等身体纵强壮,

  亦不能越轮回地,故智者当护知念。

  第五品释终

  唐译:菩萨习五明,总为求种智,解伏信治摄,为五五别求。

  唐译:缘行智勤巧,果事皆具足,依此七大义,建立于大乘。

  

  

《入行论释·善说海 第五品 正知正念》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