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行论释·善说海 第五品 正知正念▪P3

  ..续本文上一页惜?

  善天尊者说要护持这颗心,而不是爱护身体,因为身体对自利起不到任何作用。慧源尊者与普明尊者也是以此为连接文而讲解的,《释论》中解释说:请问你为什么保护身体呢?

  倘若回答说:如果不加保护,那么它就会不高兴。死亡时,鹰鹫由于贪肉而互相争夺撕扯尸体,那时你心里并没有不高兴,为什么现在这般珍爱身体而任其指使呢?

  意汝于此身,何故执且护?

  汝彼既各别,于汝何所需?

  心意啊,你为什么将这个身体执为我所而加以保护?如果认为:我需要它。心意啊,既然你与这个身体二者是各自分开的,那么身体它对你来说又有什么用途呢?

  痴意汝云何,不护净树身,

  何苦勤守护,腐朽臭皮囊?

  如果心想,虽然我与身体是异体,我还是需要一个依存处,因此才执著这个身体。那么愚痴的心意你为何不护持洁净的树木躯干呢?理当护持。又何苦偏偏要爱护这个不清净物聚合迷乱腐朽的臭皮囊呢?

  首当以意观,析出表皮层,

  次以智慧剑,剔肉离身骨。

  如果有人问:假设说身体不具有洁净等精华,那是如何不清净的呢?

  首先我们以自己的智慧将表皮的层次从肉中剖析出来。再以智慧的宝剑将肉从骨骼中剔离下来。

  复解诸骨骼,审观至于髓,

  当自如是究,何处见精妙。

  接着再将所有骨骼解剖开来,一直审视观察到骨髓之间。自己详察细究看看这个身体到底有什么洁净等精华。

  如是勤寻觅,若未见精妙,

  何故犹贪着,爱护此垢身?

  如果通过一番辛苦寻找,结果你并未见到精华妙用,那么你为何仍旧执迷不悟地贪执并精心爱护这个污浊的身体呢?

  若垢不堪食,身血不宜饮,

  肠胃不适吮,身复何所需?

  贪身唯一因,为护狐鹫食。

  如果说:尽管如此,但还需要享用身体。你既不能食用不净物,也不能饮用血液,又不能吮吸肠胃,那么身体究竟对你有什么用呢?你自己是根本不能享用这个身体的。看来你(贪执爱护这个身体的唯一原因)就是为保护狐狸、鹰鹫食用。

  寅二、依身当修法:

  故应惜此身,独为修诸善,

  纵汝护如此,死神不留情,

  夺已施鹫狗,届时复何如?

  实际上,人们之所以要爱护这个身体,本应当是唯一为了修行善法。其实,就算你百般精心呵护,然而死神却不会有仁慈心肠,他会毫不留情地抢夺过去而施给鹰鹫等飞禽以及饿狗,到那时你又该怎么办呢?

  若仆不堪使,主不与衣食,

  养身而它去,为何善养护?

  打个比方来说,奴仆随从不听从使命,主人尚且不给予衣服食物等,虽然保养这个身体,但它最终必将去往他处,你为何还辛辛苦苦地养育爱护它呢?

  即酬彼薪资,当令办吾利,

  无益则于彼,一切不应与。

  善天尊者解释道:既然已经酬谢这个身体而予以了衣食等薪水,现在就理所应当让他成办自利——他利,如果无有利他的意义,一切都不要给予这个身体。

  念身如舟楫,唯充去来依,

  为办有情利,修成如意身。

  因此,我们应当只是将这个身体看成是过河的船只,充当来去的所依,也就是作为自他

  唐译:众生不自在,常作诸恶业,忍彼增悲故,无恼亦无违。

  渡过轮回海等的依处,将身体作船想而为了成办一切众生的利益,依靠它来修成如意身也就是转变为佛身。

  癸三(控制后作修心之行)分三:一、一切行为中当具正知;二、主要宣说修心;三、净除成为心之障碍。

  子一(一切行为中当具正知)分四:一、总说一切时分所作之行;二、尤其趋入善法之行;三、断除成为世间不信之行;四、护持睡眠对境之理。

  丑一(总说一切时分所作之行)分三:一、平时行为寂静;二、必定随顺他众;三、善行自己之事。

  寅一、平时行为寂静:

  自主己身心,恒常露笑颜,

  平息怒纹眉,众友正实语。

  自己已主宰了自己的身心之后,就要常常面带笑容,杜绝怒容满面、横眉冷对,与成办众生利益的友人公正不阿、直言不讳、实实在在地畅所欲言。

  移座勿随意,至发大音声,

  开门勿粗暴,常喜寂静行。

  水鸥猫盗贼,无声行隐蔽,

  故成所欲事,能仁如是行。

  当移动床榻与坐垫时,不要不经观察、随随便便、粗心大意用力过猛以至于发出巨大的响声。开门时也不能十分粗暴,恒常断除粗鲁的行为而喜爱寂静的威仪。例如,水鸥、猫与盗贼都是悄声潜行,以达到成办自己所求之事的目的,同样,能仁或者持禁行的菩萨时时刻刻、一言一行都要做到如此寂静。

  寅二、必定随顺他众:

  宜善劝勉人,未请饶益语,

  恭敬且顶戴,恒为众人徒。

  一切妙隽语,皆赞为善说,

  见人行福善,赞叹生欢喜。

  对于善巧劝勉他人弃恶从善之类的忠告并且未受委托也心甘情愿利益他众的诸位大德的语言要毕恭毕敬顶戴,无有我慢恒常作为众人的弟子。无有嫉妒,对一切讲经说法的妙语均赞为善说。如果见到有人积功累德之事,则先赞扬此为善举并生起欢喜心。

  暗称他人功,随和他人德,

  闻人称己德,应晓知德者。

  为了避免阿谀奉承之嫌而要在暗中称赞别人的功德。当听到有人宣说别人功德的时候,自己也要随声附和,欣然赞同。当有菩萨评赞自己的功德时,要认识到别人已经知道了我的功德,而不能骄傲自满。

  一切行为喜,此喜价难估,

  故当依他德,安享随喜乐。

  如是而行者,他人的一切善行也已成为自己欢喜之因,这种欢喜实在难能可贵,用钱难以买到,因此我们理当依靠他人所做的功德自己安然地享受随喜的快乐。

  如是今无损,来世乐亦多,

  反之因嗔苦,后世苦更增。

  这样一来,自己今生中也不会有受用等损失衰败的遭遇,并且来世还会获得更大的快乐。相反,如果对他人的功德生起嗔心,则依此过患所致即生中也会闷闷不乐,极度苦恼,来世更是苦不堪言。

  寅三、善行自己之事:

  出言当称意,义明语相关,

  悦意离贪嗔,柔和调适中。

  我们在和别人交谈时,说话要相合对方的心意,值得信任,并且相应场合,顺序相关,意义明确,令人悦意,不怀有贪嗔的动机,声音柔和,多少适度。

  眼见有情时,诚慈而视之,

  念我依于彼,乃能成佛道。

  当看见众生时,不观过患或毫不虚伪以诚挚慈爱的表情而目视,也应当念及依靠他们我才能成就佛道。

  丑二(尤其趋入善法之行)分二:一、自己修行之理;二、饶益他众之理。

  寅一(自己修行之理)分三:一、宣说所修有力善法;二、修行方法;三、宣说胜劣取舍。

  卯一、宣说所修有力善法:

  恒依强欲乐,或依对治引,

  以恩悲福田,成就大福善。

  我们要连续不断,以强烈的欲求心或者凭借能摧毁其违品的对治而引发,依靠对境佛陀等功德福田、大恩父母等利益恩田、可怜的病人等痛苦悲田来成办广大福德善事。(对这些田做)不善业也是同样(导致严重的恶果),《亲友书》中云:“恒贪不具对治法,功德主田之事生,五种善恶更为重,故当精勤行大善。”

  卯二、修行方法:

  善巧具信已,即当常修善,

  众善己应为,谁亦不仰仗。

  当明确知晓强有力的善法并且具备自信心与欢喜心以后,自己就要恒时修持有利于自他的所有善法,一切事情,独立自主尽力而为,不要依靠其他任何人。如此并不存在不劝别人行善的过失,当然如果能够劝勉别人行善,还是要竭力奉劝。

  卯三、宣说胜劣取舍:

  施等波罗蜜,层层渐升进,

  勿因小失大,大处思利他。

  首先要对布施等六度进行抉择,再循序渐进而身体力行,由于后后更为殊胜,因此应当行持后后。虽说上下顺序原本如此,但是就像前文中所举的例子那样,绝不能为了一些微小的戒律而放弃广大的布施。那么大小是以什么来安立的呢?《释论》中说,大处主要思维他众的利益,着眼点也要放在这一大处上。

  寅二(饶益他众之理)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卯一、略说

  前理既已明,应勤饶益他,

  慧远具悲者,佛亦开诸遮。

  刚刚讲的道理既然已经明确,接下来就要时时刻刻、兢兢业业利益他众。如果对他众有利,那么具有大慈大悲、高瞻远瞩、彻知一切取舍处的佛陀,对贪执自利、智慧浅薄的愚者所遮止的学处也有开许。正如《大密善巧方便经》中讲述:大悲商主杀持短矛的俗人而积累十万劫资粮、摧毁轮回。

  卯二(广说)分二:一、以财饶益;二、以法饶益。

  辰一(以财饶益)分二:一、施衣食之方式;二、施身之方式。

  巳一、施衣食之方式:

  食当与堕者,无怙住戒者,

  己食唯适量,三衣余尽施,

  (平日里,)我们要在自己所拥有的斋食中拿出一份施给堕入邪道的旁生、饿鬼以及无依无怙的乞丐等,还有持梵净行的守戒者。一般来说,应该将食物分成四份,如《亲友书》中云:“了知饮食如良药,无有贪嗔而享用。”为了避免造成身体过于单薄或过于沉重,一定要做到饮食适量,如果怀着贪欲等烦恼心来享用而不精勤(忆念)善法,吃吃喝喝也会成为罪业。如《月灯经》中云:“彼等化缘得美食,不修瑜伽而享用,彼等彼食变成毒,如牛犊食肮莲根。”

  (出家僧人)自己除了所穿着的祖衣、七衣、五衣以外,剩余的所有资具全部要布施。《菩萨别解脱经》中云:“设若有者来乞钵盂、法衣,今有佛陀开许之三衣外剩余者,当如法施舍。设若三衣不足,依何而住梵行,故莫施舍。何以故?善逝言:“莫施三衣。””

  巳二、施身之方式:

  修行正法身,莫为小故伤,

  行此众生愿,迅速得圆满。

  我们绝不能为了给他人微不足道的小恩小惠而故意伤害修行正法的身体。倘若爱护奉行正法的这个身体,渐渐地,也能很快满足众生的意愿。《四百论》中云:“虽见身如怨,然应保护身,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

  悲愿未清净,不应施此身,

  今生或他生,利大乃可舍。

  “悲愿未…

《入行论释·善说海 第五品 正知正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