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乙二(所入之自性)分叁:一、入者所依補特伽羅;二、入者之意樂;叁、趨入之方法。
丙一(入者所依補特伽羅)分二:一、宣說身所依暇滿難得;二、意樂所依福德之心稀罕。
丁一、宣說身所依暇滿難得:
暇滿人生極難得,既得能辦人生利,
倘若今生利未辦,後世怎得此圓滿。
如雲:“地獄餓鬼與旁生,邊鄙以及長壽天,邪見佛陀不出世,喑啞此等八無暇。”斷除了這其中所說的八種無暇,因而稱爲閑暇。如雲:“爲人根具生中土,業際無倒信佛法,佛出世間與說法,法住入教有施主。”身爲具足男根或女根的人;轉生于地界中土;眼等諸根完整無缺;斷除五無間罪因而使業際無有顛倒;對如來的律法有信心因而稱爲信佛法。這以上是五種自圓滿。
佛陀現身于世;宣說佛法;因爲有見谛的補特伽羅而使佛法得以住世;根據聖者的證悟而開示教言令有緣者趨入佛門;有提供資具的施主,這是指爲利他衆的慈悲。這五種是他圓滿。
由于具足以上十種特點,所以稱爲圓滿。具足十八種功德的這一身體實在是極爲難得。《華嚴經·佛暖處傳》中雲:“遣除八種無暇亦難得,清淨圓滿閑暇亦難得。”這般暇滿的士夫具有成辦增上生與決定勝的能力。在已經獲得了暇滿人身的此時此刻我們務必要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奉行善法。假設在這個時候沒有修持有利于自他的善法,那麼後世怎麼能再度得到這樣清淨圓滿的暇滿人身?絕對不會得到。因此,作者教誡我們,萬萬不可白白浪費、虛度人生。如經中說:“莫令如此閑暇無意義。”《致弟子書》中也說:“何者得已越至生海岸,播下殊勝菩提善種子,功德亦勝如意之寶珠,如是人身誰令空無果?”
丁二、意樂所依福德之心稀罕:
猶如烏雲暗夜中,刹那閃電極明亮,
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暫萌修福意。
例如:在烏雲密布的漆黑夜晚,偶爾依靠閃電的外緣一瞬間能使色法昭彰顯著,現得極爲明顯。同樣,借助佛陀的威德力,有時候也能使由罪業所感處在痛苦黑暗中的所有世人偶爾萌生行善修福的智慧,而這種心態不會屢屢持久不斷地生起,因而我們一定要努力生起、增上奉行善法的心念。如雲:“具備閑暇圓滿之雙翼,亦具現見善惡功過目,然被貪圖名利網所擒,豈非已入罪業之籠中?”
丙二(入者之意樂)分二:一、發心之功德;二、受持之方法。
丁一(發心之功德)分叁:一、真實功德;二、具功德之合理性;叁、贊歎具發心之補特伽羅。
戊一(真實功德)分二:一、共同功德;二、特殊功德。
己一(共同功德)分五:一、斷除罪業;二、成辦利樂;叁、滿足願望;四、名義轉移;五、以喻贊德。
庚一、斷除罪業:
以是善行恒微弱,罪惡力大極難擋,
舍此圓滿菩提心,何有余善能勝彼。
所依人身與意樂既難得又短暫,因此善法的對治也就顯得十分可憐,換句話說,這種對治的善行時時刻刻都是力量微薄弱小而存在。相反,一切不善業的因緣聚合起來卻非常容易,致使罪惡的力量格外強大、勢不可擋,難以想象,而且接連不斷産生。由此可見,現在我們就必須要具備能摧毀罪業的善法。對于彌天大罪,除了圓滿智悲自性的菩提心以外,有什麼其他善法能遣除得了?根本無法遣除。所以我們一定要發起菩提心。《華嚴經》中雲:“貓眼見即能震懾諸鼠,令其無法堪忍。同理,遍知之心(指菩提心)寶明目亦能製伏一切業惑之鼠,令其無法堪忍。”
庚二、成辦利樂:
佛于多劫深思維,見此覺心最饒益,
無量衆生依于此,順利能獲最勝樂。
諸位佛陀在叁大阿僧祇劫中深深思維、再再觀察利益衆生的方便,結果發現這顆菩提心是對衆生最爲有利,因爲依靠這一菩提心,無量衆生能輕而易舉獲得無上菩提的殊勝安樂。
庚叁、滿足願望:
欲滅叁有百般苦,及除有情衆不安,
欲享百種快樂者,恒常莫舍菩提心。
想要摧毀自己在叁有中的千萬痛苦、想要遣除其他一切有情的所有不幸、想要使自他群生普享百千快樂的人恒時也不要舍棄菩提心,因爲依靠它必定能實現這些目標。
庚四、名義轉移:
生死獄系苦有情,倘若生起菩提心,
即刻得名諸佛子,世間人天應禮敬。
在輪回的牢獄中被業與煩惱緊緊束縛的苦難衆生,如果能生起菩提心,那麼瞬間也就是說從此以後,名稱上可以堪稱一切如來之子,從意義上來說,成爲人天世間的應禮處。
庚五(以喻贊德)分六:一、以點金劑之喻說明由劣變勝;二、以如意寶之喻說明難得與珍貴;叁、以妙樹之喻說明果不窮盡而增上;四、以護送者之喻說明救脫罪業之果;五、以火之喻說明徹底摧毀罪業;六、經中所說其他功德之理。
辛一、以點金劑之喻說明由劣變勝:
猶如最勝冶金料,垢身得此將轉成,
無價之寶佛陀身,故應堅持菩提心。
就像是依靠最上等的冶金原料(普通金屬也能變成金子)一樣,不清淨的這個身體依靠得受菩提心可以轉變成無價之寶的佛陀身,因而我們一定要堅持不懈穩固受持具有這種能力的菩提心。《華嚴經》中雲:“以一兩水銀類之金能使千兩鐵變成金爲喻,如是發心水銀界善根以普皆回向遍知之智所攝持,即能滅盡一切業惑障之鐵物,諸法亦成遍知之妙色,然而一切業惑之鐵不能滅盡爲一切智智而發菩提心之金。”
辛二、以如意寶之喻說明難得與珍貴:
衆生導師以慧觀,徹見彼心極珍貴,
諸欲出離叁界者,宜善堅持菩提心。
能將一切衆生帶到解脫城享受功德寶珠的唯一商主就是無與倫比的佛陀,佛智周遍所知萬法,除此之外其他衆生無法衡量,佛陀以無量的智慧認真全面觀察諸法時,徹底照見此菩提心最爲難得,功德巨大,彌足珍貴。《華嚴經》中雲:“諸寶之中如意寶堪爲寶王,同理叁世中遍知智慧照見法界對境,諸人天與諸聲聞緣覺之有漏無漏善根皆不及發菩提心如意寶王之價。”因此,想要遠離痛苦的所有衆生理當堅定不移善加受持菩提心。
辛叁、以妙樹之喻說明果不窮盡而增上:
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實生已終枯槁,
菩提心樹恒生果,非僅不盡反增茂。
沒有被菩提心攝持的其他所有善根如同芭蕉樹一般生果以後自然窮盡,而菩提心的妙樹恒常都會生長果實,非但不會窮盡,反而會蒸蒸日上。《寶箧經》中雲:“文殊,各種樹以四大攝持而增長。文殊,如是善根若以菩提心攝持、回向佛果,則日益增長。”
辛四、以護送者之喻說明罪業之果:
如人雖犯極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
若有速令解脫者,畏罪之人何不依。
即便是造了危害叁寶等不堪設想的彌天大罪,然而就像依靠一位護送者的勇士能夠擺脫怨敵的嚴重威脅一樣,對于頃刻間就能脫離重罪異熟果的菩提心,小心謹慎罪業的人們爲什麼不依靠呢?理應依靠。《無盡慧經》中雲:“善男子,譬如依勇士可不懼諸怨敵,同理,依真實菩提心勇士之菩薩不畏一切罪行怨敵。”
辛五、以火之喻說明徹底摧毀罪業:
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毀諸重罪。
末劫火能將一禅天以下的器世界焚毀無余,同樣,依靠菩提心一刹那間必定能從根本上焚毀五無間罪等一切深重罪業。《華嚴經》中雲:“能焚諸惡行如末劫火。”
善天尊者說:“一刹那之大安忍不緣所取,所以必定能焚燒(罪業)。”其實,這種講法與前面所說的道理並不重複,前面是指壓製罪業,這裏是說從根本上摧毀。
如果有人問:那麼,一顆菩提心具備這二種功德難道不矛盾嗎?
並不矛盾。如果獲得了越來越殊勝的菩提心,那麼功德也會越來越超勝,是從循序漸進而獲得來講的。
辛六、經中所說其他功德之理:
智者彌勒谕善財,彼心利益無限量。
此外,擁有高超智慧的彌勒怙主對善財童子說:此菩提心的功德無法估量。《華嚴經》中記載:“樂源城中商主堅財之子善財童子,于文殊前發心後,爲了尋覓菩薩學處而逐漸前行。爾時,至尊彌勒正在南方海濱由毗盧遮那佛嚴飾具藏樓閣之一方,爲如海菩薩眷屬講經說法。善財童子見此情景,急忙頂禮。彌勒菩薩向諸眷屬贊頌善財童子言:“且看意樂清淨者,堅財之子名善財,尋求殊勝菩提行,來至智者我面前。”隨之對善財言:“善來善來慈悲汝,善來彌勒壇城中,善來寂靜調柔尊,苦行之時疲倦否?”善財童子恭敬請問:“聖者,我真實趨入無上菩提正道時,不知該如何勵力學修菩薩學處,請您明示。”彌勒菩薩答言:“善男子,你已爲善知識所攝受。何以故?善男子,菩提心乃諸佛法之根本,猶如種子;可令一切衆生善法增上,猶如良田;一切有情賴以生存,故如大地;能真正杜絕一切貧困,故如多聞天子;能圓滿護持一切菩薩,故如父親;能真實成辦諸事,故如摩尼寶王;能滿足一切心願,故如妙瓶;……菩提心具有此等及其余千百萬無量無邊利益……””其中有詳細敘述。
己二(特殊功德)分叁:一、分類;二、本體之差別;叁、功德之差別。
庚一、分類:
略攝菩提心,當知有二種,
願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
我們一定要明確,歸納起來菩提心有兩種,也就是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如《華嚴經》中說:“任何衆生爲無上菩提而發願亦稀罕,與之相比,爲無上菩提而行持更爲稀罕。”
庚二、本體之差別:
如人盡了知,欲行正行別,
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別。
就像想要去往某地一樣,爲了他利而想獲得菩提的意樂,即是願菩提心;如同正式啓程前往該地一般,踏上能獲得佛果的正道並且渴望修持此道,就是行菩提心。希望成辦自他二利的智者,通過了知這兩種比喻的差別,同時就會明白願行兩種菩提心意義的不同順序。
庚叁、功德之差別:
願心于生死,雖生廣大果,
猶不如行心,相續增福德。
何時爲度盡,無邊衆有情,
立志不退轉,受持此行心,
即自彼時起,縱眠或放逸,
福…
《入行論釋·善說海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