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德相續生,量多等虛空。
願菩提心在我們身處生死輪回期間,可以産生廣大的果報,《華嚴經》中雲:“善男子,譬如金剛寶縱然壞損,亦勝過所有上等金飾,且不失金剛寶之名。善男子,同理,發菩提心之金剛寶縱然離開勤奮亦勝過一切聲聞緣覺功德之金飾,亦不失菩薩之名,複能遣除輪回之一切貧困。”然而,它並不是像行菩提心那樣接連不斷産生福德。從什麼時候起,爲了能使無邊無際所有衆生界從業惑的束縛與輪回的牢獄中解脫出來,在生死輪回沒有空無之前,懷著義無反顧的利他心真實受持行菩提心,自此以後如果沒有失毀這一行菩提心,那麼即便處在睡眠或陶醉等放逸的狀態中,齊天洪福也會連續不斷屢屢産生。
戊二(具功德之合理性)分二:一、教證之合理性;二、理證之合理性。
己一、教證之合理性:
爲信小乘者,妙臂問經中,
如來自宣說,其益極應理。
行菩提心能産生衆多福德這一點具有合理性,確鑿可靠的依據是《妙臂請問經》,爲使信解小乘之所有衆生趨入大乘,佛陀在此經中雲:“設若我爲利樂無邊衆生而披上盔甲,則利樂一切有情之所緣無邊,善根亦無邊故,即使放逸或睡眠,然于晝夜心之每刹那,善根亦增長、強盛、圓滿。”
己二(理證之合理性)分二:一、意樂殊勝;二、加行殊勝。
庚一(意樂殊勝)分二:一、意樂之所緣廣大;二、宣說意樂超勝世間。
辛一、意樂之所緣廣大:
若僅思療愈,有情諸頭疾,
具此饒益心,獲福無窮盡,
況欲除有情,無量不安樂,
乃至欲成就,有情無量德。
某人懷著一顆慈悲的心腸,僅僅想用藥物等治愈少數衆生的頭痛腦熱等,就證明他具有一顆饒益心,也能獲得無量福德。對此,有些論師是結合匝哦之女的公案進行講解的。作爲觀想所緣境的一切衆生而希望消除每一位有情的無量痛苦、渴求使每一位有情具足無量安樂的人,能獲得無量福德當然就更不言而喻了。
辛二、宣說意樂超勝世間:
是父抑或母,誰具此心耶?
是仙或欲天,梵天有此耶?
彼等爲自利,尚且未夢及,
況爲他有情,生此饒益心?
他人爲自利,尚且未能發,
珍貴此願心,能生誠稀有!
不管是父親還是母親,在諸位親朋友人當中,有誰會具備這樣的利益之心呢?根本沒有。就算是天人、仙人或者梵天具有這樣的心嗎?他們也同樣不具有。如《經觀莊嚴論》中雲:“猶如佛子具利心,于此成熟諸有情,如是父母諸親友,子與至親不具備。”這些衆生以前爲了自身的利益,甚至在夢中也沒有出現過這樣的心,又怎麼可能爲他衆的利益而真正萌生呢?因此說,其他衆生尚且爲了一己私利,也從來沒有生起過一心一意爲衆生利益著想的這一珍寶菩提心,前所未有能夠生起實在是難能可貴、稀有罕見。
庚二(加行殊勝)分二:一、加行所緣廣大;二、其他無有如此加行。
辛一、加行所緣廣大:
珍貴菩提心,衆生安樂因,
除苦妙甘霖,其福何能量?
堪爲一切衆生安樂之因、遣除有情痛苦重疾之妙藥的珍寶菩提心,她的福德怎麼能衡量得出來呢?《吉祥施請問經》中雲:“菩提心福德,倘若有形色,遍滿虛空界,亦將超勝彼。”
僅思利衆生,福勝供諸佛,
何況勤精進,利樂諸有情。
僅僅思維利益衆生也勝過供養佛陀,將精力投放在成辦一切有情安樂的事業上,更爲超勝也就不必說了。《叁摩地王經》中雲:“俱胝那由他刹土,所有無量諸供品,恒時以此供聖士,不及慈心之一分。”
辛二、其他無有如此加行:
衆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
愚人雖求樂,毀樂如滅仇。
于諸乏樂者,多苦諸衆生,
足以衆安樂,斷彼一切苦,
更複盡其癡,甯有等此善!
安得似此友!豈有如此福!
作爲衆生,盡管有想丟棄痛苦的心念,可是由于茫然不知痛苦之因是不善業,反而屢屢奔波造罪;雖然也想得到快樂,卻全然不曉得樂的方法,以這樣的無明愚癡而棄離善業,結果將自己的安樂像怨敵一樣毀滅。對于乏少安樂、多具痛苦的這些衆生,懷著大慈心用一切快樂來滿足他們,以大悲心解除他們的所有痛苦,以大智慧遣除他們對苦樂之因一無所知的愚癡,哪有能與此相提並論的善業?哪有能這般利濟幫助的親友?哪有能依之生起如此福德的事呢?
戊叁(贊歎具發心之補特伽羅)分五:一、自行利益;二、是殊勝施主;叁、是殊勝福田;四、不爲痛苦所害;五、稱爲應禮處與皈依處。
己一、自行利益:
若人酬恩施,尚且應稱贊,
何況未受托,菩薩自樂爲。
任何人有感恩圖報之心,尚且值得被人們稱贊是“這是知恩報恩的人”,更何況說沒有受人囑托也是心甘情願地利樂衆生的菩薩了。
己二、是殊勝施主:
偶備微劣食,嗟施少衆生,
令得半日飽,人敬爲善士,
何況恒施予,無邊有情衆,
善逝無上樂,滿彼一切願。
比方說,有人進行布施,他所舍施的對境僅僅是少量的衆生,時間也只是一年一月施舍一次,所布施的物品也是平平常常的食物,而且態度也是不屑一顧、極不恭敬,所行的利益也只是解決對方半日內充饑飽腹的食品。如此之舉尚且被人們稱爲善行而受到衆人恭敬,更何況說對境是無量無數的有情,時間是漫漫無期連續不斷,所施的事物也是善逝的無上安樂,所行的利益也是滿足一切願望,行爲上也是以畢恭畢敬的方式施予。
所謂的“恒”字,有的注釋中解釋爲“縱然虛空、衆生到了盡頭也不終止”;慧源尊者是按照時間的差別而講的;善天尊者則按照施物的差別來解釋的。
己叁、是殊勝福田:
博施諸佛子,若人生惡心,
佛言彼墮獄,長如心數劫。
若人生淨信,得果較前勝。
假設任何衆生對這樣慷慨博施的施主菩薩生起惡心,那麼他生起了多少刹那的惡念,就要在這麼多劫中沈陷地獄。《寂靜定幻經》中雲:“文殊,菩薩對菩薩生嗔輕侮,則等同此心之劫中住于地獄而披盔甲。”相反,如果任何衆生對具有菩提心的菩薩生起清淨的信心,那麼它的果報已經遠遠勝過惡心的果報。《趨入定不定手印經》中雲:“文殊,設若十方所有世間界諸衆生之眼被挖出,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慈心令彼等衆生之目複明。文殊,若有其他善男子善女人以信心目視信解大乘之菩薩,則所生福德已勝前者無量倍。”
己四、不爲痛苦所害:
佛子雖逢難,善增罪不生。
一切佛子即便遭受再大的痛苦與磨難,也絕不會生起嗔恨等惡心,反而會依靠這種外緣力使善法自然增上。如《般若攝頌》中雲:“雖受數多難忍害,然彼勝士心不變,安忍之力極穩故,多信解修勝菩提。”
己五、稱爲應禮處與皈依處:
何人生此心,我禮彼人身,
加害結樂緣,皈依樂源尊。
誠如《寶積經》中雲:“譬如大國王,生有具相子,見童子誕生,城人小國聚,自生菩提心,成具相太子,天等世間禮,淨心尊重彼。”任何人生起了珍寶菩提心,作者即對他的身體恭敬頂禮。就算是有人對他加害,也會令作害者與安樂連在一起,因而我們在堪爲一切衆生安樂之源泉的菩薩面前虔誠皈依。
如果有人問:此處的說法不是與“博施諸佛子,若人生惡心,佛言彼墮獄,長如心數劫”相違了嗎?
答:並不相違。上句頌詞是說明惡心的果報,而此處的意思是說菩薩暫時與究竟攝受作害者,就像慈力王暫時、究竟使五位羅刹擁有安樂一樣。
不見盡遣二障暗,菩提心寶之日輪,
墜于愚癡黑暗中,睜常斷眼誠可悲!
第一品釋終
唐譯:利子及利親,利己叁利勝,菩薩利一切,過彼勝無比。
《入行論釋·善說海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