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
愿菩提心在我们身处生死轮回期间,可以产生广大的果报,《华严经》中云:“善男子,譬如金刚宝纵然坏损,亦胜过所有上等金饰,且不失金刚宝之名。善男子,同理,发菩提心之金刚宝纵然离开勤奋亦胜过一切声闻缘觉功德之金饰,亦不失菩萨之名,复能遣除轮回之一切贫困。”然而,它并不是像行菩提心那样接连不断产生福德。从什么时候起,为了能使无边无际所有众生界从业惑的束缚与轮回的牢狱中解脱出来,在生死轮回没有空无之前,怀着义无反顾的利他心真实受持行菩提心,自此以后如果没有失毁这一行菩提心,那么即便处在睡眠或陶醉等放逸的状态中,齐天洪福也会连续不断屡屡产生。
戊二(具功德之合理性)分二:一、教证之合理性;二、理证之合理性。
己一、教证之合理性:
为信小乘者,妙臂问经中,
如来自宣说,其益极应理。
行菩提心能产生众多福德这一点具有合理性,确凿可靠的依据是《妙臂请问经》,为使信解小乘之所有众生趋入大乘,佛陀在此经中云:“设若我为利乐无边众生而披上盔甲,则利乐一切有情之所缘无边,善根亦无边故,即使放逸或睡眠,然于昼夜心之每刹那,善根亦增长、强盛、圆满。”
己二(理证之合理性)分二:一、意乐殊胜;二、加行殊胜。
庚一(意乐殊胜)分二:一、意乐之所缘广大;二、宣说意乐超胜世间。
辛一、意乐之所缘广大:
若仅思疗愈,有情诸头疾,
具此饶益心,获福无穷尽,
况欲除有情,无量不安乐,
乃至欲成就,有情无量德。
某人怀着一颗慈悲的心肠,仅仅想用药物等治愈少数众生的头痛脑热等,就证明他具有一颗饶益心,也能获得无量福德。对此,有些论师是结合匝哦之女的公案进行讲解的。作为观想所缘境的一切众生而希望消除每一位有情的无量痛苦、渴求使每一位有情具足无量安乐的人,能获得无量福德当然就更不言而喻了。
辛二、宣说意乐超胜世间:
是父抑或母,谁具此心耶?
是仙或欲天,梵天有此耶?
彼等为自利,尚且未梦及,
况为他有情,生此饶益心?
他人为自利,尚且未能发,
珍贵此愿心,能生诚稀有!
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在诸位亲朋友人当中,有谁会具备这样的利益之心呢?根本没有。就算是天人、仙人或者梵天具有这样的心吗?他们也同样不具有。如《经观庄严论》中云:“犹如佛子具利心,于此成熟诸有情,如是父母诸亲友,子与至亲不具备。”这些众生以前为了自身的利益,甚至在梦中也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心,又怎么可能为他众的利益而真正萌生呢?因此说,其他众生尚且为了一己私利,也从来没有生起过一心一意为众生利益着想的这一珍宝菩提心,前所未有能够生起实在是难能可贵、稀有罕见。
庚二(加行殊胜)分二:一、加行所缘广大;二、其他无有如此加行。
辛一、加行所缘广大:
珍贵菩提心,众生安乐因,
除苦妙甘霖,其福何能量?
堪为一切众生安乐之因、遣除有情痛苦重疾之妙药的珍宝菩提心,她的福德怎么能衡量得出来呢?《吉祥施请问经》中云:“菩提心福德,倘若有形色,遍满虚空界,亦将超胜彼。”
仅思利众生,福胜供诸佛,
何况勤精进,利乐诸有情。
仅仅思维利益众生也胜过供养佛陀,将精力投放在成办一切有情安乐的事业上,更为超胜也就不必说了。《三摩地王经》中云:“俱胝那由他刹土,所有无量诸供品,恒时以此供圣士,不及慈心之一分。”
辛二、其他无有如此加行:
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
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
于诸乏乐者,多苦诸众生,
足以众安乐,断彼一切苦,
更复尽其痴,宁有等此善!
安得似此友!岂有如此福!
作为众生,尽管有想丢弃痛苦的心念,可是由于茫然不知痛苦之因是不善业,反而屡屡奔波造罪;虽然也想得到快乐,却全然不晓得乐的方法,以这样的无明愚痴而弃离善业,结果将自己的安乐像怨敌一样毁灭。对于乏少安乐、多具痛苦的这些众生,怀着大慈心用一切快乐来满足他们,以大悲心解除他们的所有痛苦,以大智慧遣除他们对苦乐之因一无所知的愚痴,哪有能与此相提并论的善业?哪有能这般利济帮助的亲友?哪有能依之生起如此福德的事呢?
戊三(赞叹具发心之补特伽罗)分五:一、自行利益;二、是殊胜施主;三、是殊胜福田;四、不为痛苦所害;五、称为应礼处与皈依处。
己一、自行利益:
若人酬恩施,尚且应称赞,
何况未受托,菩萨自乐为。
任何人有感恩图报之心,尚且值得被人们称赞是“这是知恩报恩的人”,更何况说没有受人嘱托也是心甘情愿地利乐众生的菩萨了。
己二、是殊胜施主:
偶备微劣食,嗟施少众生,
令得半日饱,人敬为善士,
何况恒施予,无边有情众,
善逝无上乐,满彼一切愿。
比方说,有人进行布施,他所舍施的对境仅仅是少量的众生,时间也只是一年一月施舍一次,所布施的物品也是平平常常的食物,而且态度也是不屑一顾、极不恭敬,所行的利益也只是解决对方半日内充饥饱腹的食品。如此之举尚且被人们称为善行而受到众人恭敬,更何况说对境是无量无数的有情,时间是漫漫无期连续不断,所施的事物也是善逝的无上安乐,所行的利益也是满足一切愿望,行为上也是以毕恭毕敬的方式施予。
所谓的“恒”字,有的注释中解释为“纵然虚空、众生到了尽头也不终止”;慧源尊者是按照时间的差别而讲的;善天尊者则按照施物的差别来解释的。
己三、是殊胜福田:
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
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
若人生净信,得果较前胜。
假设任何众生对这样慷慨博施的施主菩萨生起恶心,那么他生起了多少刹那的恶念,就要在这么多劫中沉陷地狱。《寂静定幻经》中云:“文殊,菩萨对菩萨生嗔轻侮,则等同此心之劫中住于地狱而披盔甲。”相反,如果任何众生对具有菩提心的菩萨生起清净的信心,那么它的果报已经远远胜过恶心的果报。《趋入定不定手印经》中云:“文殊,设若十方所有世间界诸众生之眼被挖出,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慈心令彼等众生之目复明。文殊,若有其他善男子善女人以信心目视信解大乘之菩萨,则所生福德已胜前者无量倍。”
己四、不为痛苦所害:
佛子虽逢难,善增罪不生。
一切佛子即便遭受再大的痛苦与磨难,也绝不会生起嗔恨等恶心,反而会依靠这种外缘力使善法自然增上。如《般若摄颂》中云:“虽受数多难忍害,然彼胜士心不变,安忍之力极稳故,多信解修胜菩提。”
己五、称为应礼处与皈依处:
何人生此心,我礼彼人身,
加害结乐缘,皈依乐源尊。
诚如《宝积经》中云:“譬如大国王,生有具相子,见童子诞生,城人小国聚,自生菩提心,成具相太子,天等世间礼,净心尊重彼。”任何人生起了珍宝菩提心,作者即对他的身体恭敬顶礼。就算是有人对他加害,也会令作害者与安乐连在一起,因而我们在堪为一切众生安乐之源泉的菩萨面前虔诚皈依。
如果有人问:此处的说法不是与“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相违了吗?
答:并不相违。上句颂词是说明恶心的果报,而此处的意思是说菩萨暂时与究竟摄受作害者,就像慈力王暂时、究竟使五位罗刹拥有安乐一样。
不见尽遣二障暗,菩提心宝之日轮,
坠于愚痴黑暗中,睁常断眼诚可悲!
第一品释终
唐译:利子及利亲,利己三利胜,菩萨利一切,过彼胜无比。
《入行论释·善说海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