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乙二(所入之自性)分三:一、入者所依补特伽罗;二、入者之意乐;三、趋入之方法。
丙一(入者所依补特伽罗)分二:一、宣说身所依暇满难得;二、意乐所依福德之心稀罕。
丁一、宣说身所依暇满难得:
暇满人生极难得,既得能办人生利,
倘若今生利未办,后世怎得此圆满。
如云:“地狱饿鬼与旁生,边鄙以及长寿天,邪见佛陀不出世,喑哑此等八无暇。”断除了这其中所说的八种无暇,因而称为闲暇。如云:“为人根具生中土,业际无倒信佛法,佛出世间与说法,法住入教有施主。”身为具足男根或女根的人;转生于地界中土;眼等诸根完整无缺;断除五无间罪因而使业际无有颠倒;对如来的律法有信心因而称为信佛法。这以上是五种自圆满。
佛陀现身于世;宣说佛法;因为有见谛的补特伽罗而使佛法得以住世;根据圣者的证悟而开示教言令有缘者趋入佛门;有提供资具的施主,这是指为利他众的慈悲。这五种是他圆满。
由于具足以上十种特点,所以称为圆满。具足十八种功德的这一身体实在是极为难得。《华严经·佛暖处传》中云:“遣除八种无暇亦难得,清净圆满闲暇亦难得。”这般暇满的士夫具有成办增上生与决定胜的能力。在已经获得了暇满人身的此时此刻我们务必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奉行善法。假设在这个时候没有修持有利于自他的善法,那么后世怎么能再度得到这样清净圆满的暇满人身?绝对不会得到。因此,作者教诫我们,万万不可白白浪费、虚度人生。如经中说:“莫令如此闲暇无意义。”《致弟子书》中也说:“何者得已越至生海岸,播下殊胜菩提善种子,功德亦胜如意之宝珠,如是人身谁令空无果?”
丁二、意乐所依福德之心稀罕:
犹如乌云暗夜中,刹那闪电极明亮,
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暂萌修福意。
例如:在乌云密布的漆黑夜晚,偶尔依靠闪电的外缘一瞬间能使色法昭彰显著,现得极为明显。同样,借助佛陀的威德力,有时候也能使由罪业所感处在痛苦黑暗中的所有世人偶尔萌生行善修福的智慧,而这种心态不会屡屡持久不断地生起,因而我们一定要努力生起、增上奉行善法的心念。如云:“具备闲暇圆满之双翼,亦具现见善恶功过目,然被贪图名利网所擒,岂非已入罪业之笼中?”
丙二(入者之意乐)分二:一、发心之功德;二、受持之方法。
丁一(发心之功德)分三:一、真实功德;二、具功德之合理性;三、赞叹具发心之补特伽罗。
戊一(真实功德)分二:一、共同功德;二、特殊功德。
己一(共同功德)分五:一、断除罪业;二、成办利乐;三、满足愿望;四、名义转移;五、以喻赞德。
庚一、断除罪业:
以是善行恒微弱,罪恶力大极难挡,
舍此圆满菩提心,何有余善能胜彼。
所依人身与意乐既难得又短暂,因此善法的对治也就显得十分可怜,换句话说,这种对治的善行时时刻刻都是力量微薄弱小而存在。相反,一切不善业的因缘聚合起来却非常容易,致使罪恶的力量格外强大、势不可挡,难以想象,而且接连不断产生。由此可见,现在我们就必须要具备能摧毁罪业的善法。对于弥天大罪,除了圆满智悲自性的菩提心以外,有什么其他善法能遣除得了?根本无法遣除。所以我们一定要发起菩提心。《华严经》中云:“猫眼见即能震慑诸鼠,令其无法堪忍。同理,遍知之心(指菩提心)宝明目亦能制伏一切业惑之鼠,令其无法堪忍。”
庚二、成办利乐:
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
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
诸位佛陀在三大阿僧祇劫中深深思维、再再观察利益众生的方便,结果发现这颗菩提心是对众生最为有利,因为依靠这一菩提心,无量众生能轻而易举获得无上菩提的殊胜安乐。
庚三、满足愿望:
欲灭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众不安,
欲享百种快乐者,恒常莫舍菩提心。
想要摧毁自己在三有中的千万痛苦、想要遣除其他一切有情的所有不幸、想要使自他群生普享百千快乐的人恒时也不要舍弃菩提心,因为依靠它必定能实现这些目标。
庚四、名义转移:
生死狱系苦有情,倘若生起菩提心,
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
在轮回的牢狱中被业与烦恼紧紧束缚的苦难众生,如果能生起菩提心,那么瞬间也就是说从此以后,名称上可以堪称一切如来之子,从意义上来说,成为人天世间的应礼处。
庚五(以喻赞德)分六:一、以点金剂之喻说明由劣变胜;二、以如意宝之喻说明难得与珍贵;三、以妙树之喻说明果不穷尽而增上;四、以护送者之喻说明救脱罪业之果;五、以火之喻说明彻底摧毁罪业;六、经中所说其他功德之理。
辛一、以点金剂之喻说明由劣变胜:
犹如最胜冶金料,垢身得此将转成,
无价之宝佛陀身,故应坚持菩提心。
就像是依靠最上等的冶金原料(普通金属也能变成金子)一样,不清净的这个身体依靠得受菩提心可以转变成无价之宝的佛陀身,因而我们一定要坚持不懈稳固受持具有这种能力的菩提心。《华严经》中云:“以一两水银类之金能使千两铁变成金为喻,如是发心水银界善根以普皆回向遍知之智所摄持,即能灭尽一切业惑障之铁物,诸法亦成遍知之妙色,然而一切业惑之铁不能灭尽为一切智智而发菩提心之金。”
辛二、以如意宝之喻说明难得与珍贵:
众生导师以慧观,彻见彼心极珍贵,
诸欲出离三界者,宜善坚持菩提心。
能将一切众生带到解脱城享受功德宝珠的唯一商主就是无与伦比的佛陀,佛智周遍所知万法,除此之外其他众生无法衡量,佛陀以无量的智慧认真全面观察诸法时,彻底照见此菩提心最为难得,功德巨大,弥足珍贵。《华严经》中云:“诸宝之中如意宝堪为宝王,同理三世中遍知智慧照见法界对境,诸人天与诸声闻缘觉之有漏无漏善根皆不及发菩提心如意宝王之价。”因此,想要远离痛苦的所有众生理当坚定不移善加受持菩提心。
辛三、以妙树之喻说明果不穷尽而增上:
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
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
没有被菩提心摄持的其他所有善根如同芭蕉树一般生果以后自然穷尽,而菩提心的妙树恒常都会生长果实,非但不会穷尽,反而会蒸蒸日上。《宝箧经》中云:“文殊,各种树以四大摄持而增长。文殊,如是善根若以菩提心摄持、回向佛果,则日益增长。”
辛四、以护送者之喻说明罪业之果:
如人虽犯极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
若有速令解脱者,畏罪之人何不依。
即便是造了危害三宝等不堪设想的弥天大罪,然而就像依靠一位护送者的勇士能够摆脱怨敌的严重威胁一样,对于顷刻间就能脱离重罪异熟果的菩提心,小心谨慎罪业的人们为什么不依靠呢?理应依靠。《无尽慧经》中云:“善男子,譬如依勇士可不惧诸怨敌,同理,依真实菩提心勇士之菩萨不畏一切罪行怨敌。”
辛五、以火之喻说明彻底摧毁罪业:
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末劫火能将一禅天以下的器世界焚毁无余,同样,依靠菩提心一刹那间必定能从根本上焚毁五无间罪等一切深重罪业。《华严经》中云:“能焚诸恶行如末劫火。”
善天尊者说:“一刹那之大安忍不缘所取,所以必定能焚烧(罪业)。”其实,这种讲法与前面所说的道理并不重复,前面是指压制罪业,这里是说从根本上摧毁。
如果有人问:那么,一颗菩提心具备这二种功德难道不矛盾吗?
并不矛盾。如果获得了越来越殊胜的菩提心,那么功德也会越来越超胜,是从循序渐进而获得来讲的。
辛六、经中所说其他功德之理:
智者弥勒谕善财,彼心利益无限量。
此外,拥有高超智慧的弥勒怙主对善财童子说:此菩提心的功德无法估量。《华严经》中记载:“乐源城中商主坚财之子善财童子,于文殊前发心后,为了寻觅菩萨学处而逐渐前行。尔时,至尊弥勒正在南方海滨由毗卢遮那佛严饰具藏楼阁之一方,为如海菩萨眷属讲经说法。善财童子见此情景,急忙顶礼。弥勒菩萨向诸眷属赞颂善财童子言:“且看意乐清净者,坚财之子名善财,寻求殊胜菩提行,来至智者我面前。”随之对善财言:“善来善来慈悲汝,善来弥勒坛城中,善来寂静调柔尊,苦行之时疲倦否?”善财童子恭敬请问:“圣者,我真实趋入无上菩提正道时,不知该如何励力学修菩萨学处,请您明示。”弥勒菩萨答言:“善男子,你已为善知识所摄受。何以故?善男子,菩提心乃诸佛法之根本,犹如种子;可令一切众生善法增上,犹如良田;一切有情赖以生存,故如大地;能真正杜绝一切贫困,故如多闻天子;能圆满护持一切菩萨,故如父亲;能真实成办诸事,故如摩尼宝王;能满足一切心愿,故如妙瓶;……菩提心具有此等及其余千百万无量无边利益……””其中有详细叙述。
己二(特殊功德)分三:一、分类;二、本体之差别;三、功德之差别。
庚一、分类:
略摄菩提心,当知有二种,
愿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
我们一定要明确,归纳起来菩提心有两种,也就是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如《华严经》中说:“任何众生为无上菩提而发愿亦稀罕,与之相比,为无上菩提而行持更为稀罕。”
庚二、本体之差别:
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
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
就像想要去往某地一样,为了他利而想获得菩提的意乐,即是愿菩提心;如同正式启程前往该地一般,踏上能获得佛果的正道并且渴望修持此道,就是行菩提心。希望成办自他二利的智者,通过了知这两种比喻的差别,同时就会明白愿行两种菩提心意义的不同顺序。
庚三、功德之差别:
愿心于生死,虽生广大果,
犹不如行心,相续增福德。
何时为度尽,无边众有情,
立志不退转,受持此行心,
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
福…
《入行论释·善说海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