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關于SARS(上)▪P3

  ..續本文上一頁坡政府一開始就表明,這是一個政府行政力的問題,而不是醫療的治療問題,一開始他們就認清這個事情。我想醫護人員要認清這個事情之外,屬于公共衛生行政的政府官員更要認清這點才是。

  

  

現在高雄很多醫院之所以發生了院內感染,是因爲有些在仁濟醫院、和平醫院看過病的人,後來又跑到他們那裏去治療,但又不告訴他們曾到過那些地方;而那些醫護人員去治療他們時也沒有警覺到,因此就染上了病。令人不解的是:我們的醫療系統怎麼沒有辦法獲得這類的資訊?電腦系統如果建立起來的話,病人去過那裏看病,健保卡一刷下去,應該都可以調得出來的呀!這個地方,顯然是醫療資訊系統沒有建立,如果建立的話,這些事情就不會發生了。所以,這並不是醫術的問題,而是資訊科技的運用有沒有落實的問題。臺灣的資訊科技這麼發達,這個地方竟然有這麼大的漏洞,沒有好好去運用,實在好可惜!以前都沒有去建立,當然,現在一下子也建立不起來!

  

  

問:老師,剛剛您提到,對于疾病我們應該要如實地去面對。其實除了從心理或生理層面去探索疾病發生的原因外,還有人從另一個比較神怪的角度來看,認爲有些疾病是因爲靈的報複和懲罰所致。可是從老師幾次談起相關的主題時,我似乎覺得您都鼓勵我們要朝人爲可以努力、可以解決的方向去思索;對于那些比較難以掌控、難以下手的部份,就不要去鑽探。因爲光想那些什麼鬼上身啊、處罰啊,就足以把自己嚇死!我這樣的感覺是對的嗎?

  

  

答:對的!要找的應該是那些我們可以有所爲的、可以做一些改善的原因;也只有找到這些原因,我們才能夠做改進。所以,要找原因的話,我都會找這種,對于那種我無能爲力的、不能驗證的,不用找,找到了也沒有用。

  

  

問:知道那些無形的原因,就可以去請一些法師化解或超度啊!?

  

  

答:那種情形,我們自己也可以修——把心清淨了,那也就清淨了。所謂的超度,就是把不清淨的化爲清淨。

  

問:所以,即使那樣的解釋是可能存在的,但是我們要有一個很重要的心態——要做我們可以做的,努力我們可以努力的?

  

  

答:對!對!

  

  

問:當我們面對未知,尤其是那種會威脅到生命的未知,最是會引發人們深層的恐懼。老師您說要拿出戒定慧來面對,不管是SARS還是無常,修行人此時要有紀律、心要安定、再用智慧來找出解決辦法。然而,這樣的原則,要如何跟一般人講述,才能讓他們真的能夠安心?因爲這些做法,好像要有相當的程度才能做到。

  

  

答:對于一般人,我們只能示範。用說的,他不見得能夠聽得進去;講的道理,他也不見得聽得懂;你說怎麼去修,他也不會做。這個時候,我們怎麼辦?只有一個辦法:身教示範!就是你不怕啊,你很安心啊,你很坦然啊,于是他們就會跟著你做。所以,這種情形就只能用身教。

  

  

至于我們面對未知特別會覺得恐懼的問題要怎麼辦呢?像這個SARS會讓人覺得那麼害怕,有一部份原因是因爲人們不知道它是什麼東西!前面問的那些問題,我回答了很多東西,其目的就是要使原本看起來好像是未知的,讓它變成已知。比如說,SARS是一個新的名字,以前我們從來都沒遇過,所以,它是一個未知。而我就把它說成:從有人類以來,我們就一直不斷地在面對新的病毒,這對我們而言,根本就不是未知,老早老早就已經是已知。我要這樣說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爲如此。

  

  

人對于未知特別容易恐懼,這也是我們修行人必須接受的考驗。在面對未知的部份,能夠一點恐懼都沒有,這才是無畏。我們要修的就是這個無畏!如果我們能夠做到,自己做的自己承擔,絕不推拖!這時,雖然這個災難、這個業報是未知的,搞不清楚!但該我的,我就受啊!有這樣子的豪氣,未知的恐懼就會沒有。

  

  

問:老師您是說:面對未知之所以能夠無畏,是因爲我們願意去承擔?

  

答:對!

  

  

問:老師,您的意思是說,面對一切未知,只要自己下定決心,即使發生問題,我也願意去接受、去承擔。那麼勇氣便會自然産生出來?

  

  

答:對!但那個還是比較小的。真正的豪氣是從那裏來的呢?是從心量的廣大。當你的心量大到無量無邊的時候,豪氣自然就會出來。

  

  

那心量廣大是什麼意思?如果我們只局限在已知的範圍,那麼心量就是小的;如果你的心量大到無量無邊,自然就包含了一切的未知,而當未知的部份已經包含在你的心量裏時,就相當于已知一樣。那時,什麼都不會擔心,也沒有什麼好擔心的了。

  

  

深層的恐懼,要去除的話,就要修到無畏——心中無得無失,無罣無礙,無有恐懼,也就是修到一切都解脫了才行。如果心裏有一點罣礙、有一點擔憂、有一點什麼東西,那就會恐懼。

  

  

問:要使心量擴大到可以接受所有的無常與未知,那個心量要怎麼放?

  

答:那個就是廣大心。這個廣大心是要練習的,我們修放大,就是在修這個。當你有所取舍的時候,就不會廣大;唯有不取不舍時才會大。

  

  

問:就日常生活上來講,比如,我現在願意對我的家人好;慢慢地,我也願意對陌生人好;再逐漸地,我還願意對我的仇人好,這樣從自己的意識層面去著手,也算是一種練習嗎?

  

答:也是。

  

  

問:大致上沒有別的問題了。謝謝老師!

  

答:好,我們今天就到這裏。

  

  

(梁乃崇教授于92年5月19日,假廈門精舍接受蘇莉華與馮仁厚專訪,回答〈關于SARS〉此一主題。記錄:蘇莉華;整理:汪滿妹。)

  

《關于SARS(上)》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關于SARS(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