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关于SARS(上)▪P3

  ..续本文上一页坡政府一开始就表明,这是一个政府行政力的问题,而不是医疗的治疗问题,一开始他们就认清这个事情。我想医护人员要认清这个事情之外,属于公共卫生行政的政府官员更要认清这点才是。

  

  

现在高雄很多医院之所以发生了院内感染,是因为有些在仁济医院、和平医院看过病的人,后来又跑到他们那里去治疗,但又不告诉他们曾到过那些地方;而那些医护人员去治疗他们时也没有警觉到,因此就染上了病。令人不解的是:我们的医疗系统怎么没有办法获得这类的资讯?电脑系统如果建立起来的话,病人去过那里看病,健保卡一刷下去,应该都可以调得出来的呀!这个地方,显然是医疗资讯系统没有建立,如果建立的话,这些事情就不会发生了。所以,这并不是医术的问题,而是资讯科技的运用有没有落实的问题。台湾的资讯科技这么发达,这个地方竟然有这么大的漏洞,没有好好去运用,实在好可惜!以前都没有去建立,当然,现在一下子也建立不起来!

  

  

问:老师,刚刚您提到,对于疾病我们应该要如实地去面对。其实除了从心理或生理层面去探索疾病发生的原因外,还有人从另一个比较神怪的角度来看,认为有些疾病是因为灵的报复和惩罚所致。可是从老师几次谈起相关的主题时,我似乎觉得您都鼓励我们要朝人为可以努力、可以解决的方向去思索;对于那些比较难以掌控、难以下手的部份,就不要去钻探。因为光想那些什么鬼上身啊、处罚啊,就足以把自己吓死!我这样的感觉是对的吗?

  

  

答:对的!要找的应该是那些我们可以有所为的、可以做一些改善的原因;也只有找到这些原因,我们才能够做改进。所以,要找原因的话,我都会找这种,对于那种我无能为力的、不能验证的,不用找,找到了也没有用。

  

  

问:知道那些无形的原因,就可以去请一些法师化解或超度啊!?

  

  

答:那种情形,我们自己也可以修——把心清净了,那也就清净了。所谓的超度,就是把不清净的化为清净。

  

问:所以,即使那样的解释是可能存在的,但是我们要有一个很重要的心态——要做我们可以做的,努力我们可以努力的?

  

  

答:对!对!

  

  

问:当我们面对未知,尤其是那种会威胁到生命的未知,最是会引发人们深层的恐惧。老师您说要拿出戒定慧来面对,不管是SARS还是无常,修行人此时要有纪律、心要安定、再用智慧来找出解决办法。然而,这样的原则,要如何跟一般人讲述,才能让他们真的能够安心?因为这些做法,好像要有相当的程度才能做到。

  

  

答:对于一般人,我们只能示范。用说的,他不见得能够听得进去;讲的道理,他也不见得听得懂;你说怎么去修,他也不会做。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办?只有一个办法:身教示范!就是你不怕啊,你很安心啊,你很坦然啊,于是他们就会跟着你做。所以,这种情形就只能用身教。

  

  

至于我们面对未知特别会觉得恐惧的问题要怎么办呢?像这个SARS会让人觉得那么害怕,有一部份原因是因为人们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前面问的那些问题,我回答了很多东西,其目的就是要使原本看起来好像是未知的,让它变成已知。比如说,SARS是一个新的名字,以前我们从来都没遇过,所以,它是一个未知。而我就把它说成:从有人类以来,我们就一直不断地在面对新的病毒,这对我们而言,根本就不是未知,老早老早就已经是已知。我要这样说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如此。

  

  

人对于未知特别容易恐惧,这也是我们修行人必须接受的考验。在面对未知的部份,能够一点恐惧都没有,这才是无畏。我们要修的就是这个无畏!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自己做的自己承担,绝不推拖!这时,虽然这个灾难、这个业报是未知的,搞不清楚!但该我的,我就受啊!有这样子的豪气,未知的恐惧就会没有。

  

  

问:老师您是说:面对未知之所以能够无畏,是因为我们愿意去承担?

  

答:对!

  

  

问:老师,您的意思是说,面对一切未知,只要自己下定决心,即使发生问题,我也愿意去接受、去承担。那么勇气便会自然产生出来?

  

  

答:对!但那个还是比较小的。真正的豪气是从那里来的呢?是从心量的广大。当你的心量大到无量无边的时候,豪气自然就会出来。

  

  

那心量广大是什么意思?如果我们只局限在已知的范围,那么心量就是小的;如果你的心量大到无量无边,自然就包含了一切的未知,而当未知的部份已经包含在你的心量里时,就相当于已知一样。那时,什么都不会担心,也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

  

  

深层的恐惧,要去除的话,就要修到无畏——心中无得无失,无罣无碍,无有恐惧,也就是修到一切都解脱了才行。如果心里有一点罣碍、有一点担忧、有一点什么东西,那就会恐惧。

  

  

问:要使心量扩大到可以接受所有的无常与未知,那个心量要怎么放?

  

答:那个就是广大心。这个广大心是要练习的,我们修放大,就是在修这个。当你有所取舍的时候,就不会广大;唯有不取不舍时才会大。

  

  

问:就日常生活上来讲,比如,我现在愿意对我的家人好;慢慢地,我也愿意对陌生人好;再逐渐地,我还愿意对我的仇人好,这样从自己的意识层面去着手,也算是一种练习吗?

  

答:也是。

  

  

问:大致上没有别的问题了。谢谢老师!

  

答:好,我们今天就到这里。

  

  

(梁乃崇教授于92年5月19日,假厦门精舍接受苏莉华与冯仁厚专访,回答〈关于SARS〉此一主题。记录:苏莉华;整理:汪满妹。)

  

《关于SARS(上)》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关于SARS(下)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