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二因緣▪P4

  ..續本文上一頁要看是什麼甘露,可以從「觸」、「受」這邊下來的,也可以從「愛惡」下來,也可以從「六入」、從「名色」下來,也可以從「本明」下來。除了觀想可以改「名色」,做善事也可以改「名色」。我們說修福慧,其實就要先修「名色」這裏。我們修觀想,修本尊加持,就是在改這個「名色」。修施食法所觀出來的東西也在這裏。

  

問:請再說明「行」的意思。

  

答:「行」包括時間、空間、觀念,代表一種意志力,一種不得不行的趨勢。

  

問:使命感也是嗎?

  

答:使命感沒辦法安在哪裏。使命感有的時候是業,也有的時候是願力,願力的話就在「行」。

  

問:請問邏輯概念在哪裏?

  

答:在「行」、「識」和「名色」這裏。

  

陳家成醫師:

  

其實生病也跟「名色」有關,一些醫療上的行爲也一樣和這個有關。他們懂得不夠深,所以會用錯。像中藥的話,比如某種藥,你從來沒看過,可是你一聽到那個名稱,它的性質你就知道了,那就是在「名色」這裏。

  

你把握這個感覺,當然就知道什麼病該怎樣醫。很多情況大概都是如此。如果你要用科學的方法去分析這些病,是分析不來的,但在「名色」那邊常只是個簡單的概念。像精神醫學其實都與「名色」有關,但他們不懂。講得最深的算是分析學派,也就是弗洛依德那派,其他的都沒有辦法。說起來「名色」有好多東西的。

  

郭正典醫師:

  

剛剛我們講的都是由上往下,但是西醫講的都是由下往上。就如一個生病的人,因爲痛苦就可能自暴自棄。醫師用藥物幫助他控製病痛,也許只是暫時止痛,但卻可讓他變成另一個樣子。所以醫生可以從下面著手而影響上面。

  

某醫師:

  

在我接觸的病患中,有很多病情是和情緒有關聯的,他們沒辦法克服現實環境。

  

林大興醫師:

  

孔子有句話:「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我想這句話也可解成:什麼樣的人會得什麼樣的病。他有那樣的生活和飲食習慣,就容易患那樣的疾病。

  

陳國鎮教授:

  

行爲心理學所做的一些研究,可能還沒有到「識」和「名色」那邊,多半還在「觸」、「受」、「愛」、「取」、「有」這些地方。比如說找一只白老鼠,讓它走迷宮,然後刺激、反應,再用來說明人類的行爲,這些都還在「六入」以下,所以心理學還沒到「六入」以上。

  

另外要有「名色」的感覺可以不透過「六入」,因爲你有「識」,所以也會覺得好像有觸受的感覺一樣,但是那個觸受實際是在「識」的層面,而不是「六入」底下的觸受。其中的差別就和你眼睛看到東西,然後閉上再看那個東西的感覺差不多。

  

有時候也會直接由「十二因緣」上面的影響到底下的。比如說「望梅止渴」,其實根本沒有梅子,可是你一想到,就會流出口水,這是從「名色」上面來的,然後就直接下來。其實你的「六入」根本沒有入,可是底下的觸受就已經産生了。

  

所以大家不要想成一定是單線下來,事實上它不一定是單行道,有時也會跳。大家修的話,就會發現有很多的路徑,可以上通下達,所以修行的過程是非常豐富的,絕不是下面這一步做好,才能有上面那一步,有時候會跳到好高的地方去;有時候不穩了,一下子又跌下來了。跌下來的機會多,上去的機會少。

  

修久了以後,慢慢地「六入」以下的影響不會那麼大了,常常能體會到「名色」以上的東西,那時你會發現一個寬闊的世界。那個世界不像「六入」所限製的那麼嚴謹,好像脫不開地球的感覺,到那時候你就可以脫開地球,連時空都不太一樣,過去、現在、未來會顛顛倒倒的,反正很方便就是了。

  

不過很多人還是在「六入」以下,受到相當的限製,只要一有身體上的問題,馬上就把你拉回來。舉一個例子,比如說你生病了,那時「六入」以上的東西你通通會覺得是假的,只有生病是最真實的。所以身體鍛煉好了,下面的苦惱也就少了一點,也就容易修上去。

  

想要鍛煉好身體,下面這些部分也要做得勤快一點,否則想上也上不去;偶而上去了,卻是昏迷、休克的狀態。還有一種情形也能上去,那是靠做夢夢到的,但這太沒有自主權了,所以盡量要在不做夢的時候也能體會到上面的部分。所以現在第一是先把身體鍛煉好,先讓身上的煩惱少一點,然後再慢慢修上去。其實整個修行過程是非常有趣的,裏面什麼東西都有。

  

我讀小學時就有一個願望:將來要讀盡天下所有的書!自己以爲很有雄心壯志;可是愈長大愈發現這是不可能的,但是心裏面還是存了一份希望。自從學佛以後,我發現只要懂得上面(「六入」以上),就全都有了。這一段路程現在回想起來是很有意思的。

  

經過這一次的反省,我對「十二因緣」才比較了解,以前尤其是「名色」這部份常常看不懂是什麼。你看這個表上這樣分「識」和「名色」,好像清楚地分開來了;可是我們在做的時候,常常混在一起,搞不清自己是在「識」上,還是「名色」上。通常要經過一段時間,慢慢地定下來,才能分出是在「名」上、「色」上,還是「識」上。

  

並不是它這樣列下來,我們一做就很清楚,事實上剛開始是搞不來的。比如說「六入」和「觸」,你就有沒有辦法分辨,剛開始就是分不出來;「愛(惡)」與「取(舍)」也好像會同時發生。你去看牙,牙醫師把牙一磨,你的「有」和「愛(惡)」、「取(舍)」就連得緊緊的。

  

所以很多東西都必須在很平靜的情況之下,很深入地去反省體察,才能夠解析開來。但這種解析決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感覺到一點點程度上的差別。

  

比如像「名」,數學也是「名」,你沒有「名」的話,數學根本就出不來,一、二、叁、四這些數字一下子就出不來;可是你一想到一、二、叁、四,心裏面多多少少就已經有「色」在裏面了。所以在修眼根的時候,你會發現,眼睛一動,「名色」立刻跟在後面。

  

所以在《楞嚴經》裏有「生因識有,滅從色除」,也就是你既有下面六根的死亡,也有上面另外一層面的死亡。禅宗裏也有「大死而後大生」,這就是「本明」出現了。所以「滅從色除」,就是要把「名色」滅了以後,才開始往上升。否則那個「識」啊、「行」啊、「無」明啊,就感覺不到了。

  

所以一旦修起來,其實是有很多很多事情要做的,然而只要你一心好好修的話,大概都可以修上去。但決不可以貪,貪了以後即使修上去了,一下子又會掉下來。

  

所以把現在的數學、心理學、生理學都拿來一起反省以後,就會發現佛法所講「十二因緣」的深度及其上通下達的條理,比起現有的任何一門學科都要清楚很多。大家看看「名色」這兩個字,其中所包含的東西實在太多啦!幾乎我們現在所有科學上的東西都是從那裏來的。

  

所以有些物理學得較有深度的人會說:「物理學不是在發現,而是有創造在裏面。」所謂的「創造」,就是「名色」的部分是人的心加上去的。我想「十二因緣」實在要比科學還要更科學,而且是真的可以做到的。

  

其實我常玩的就是「名色」這部份的東西,這個不玩了就沒事了。氣功的氣感一有了以後,剛開始有的時候還沒有完全脫離「六入」以下的感覺,你必須在這裏面修過一段時間以後,「六入」、「觸」、「受」、「愛(惡)」、「取(舍)」就會慢慢減弱,而「名色」的感覺也比較不受身根的影響,會從肉身稍微變大一點,覺得和環境有關系。有的人因此喜歡去吸大樹、吸太陽、吸月亮,到處亂吸。慢慢地他身體的界限不大分明了,可是基本上還覺得有一些東西在,是和身根有點類似的質感。等到這種感覺再稍微淡一點,就不大能分辨自己和周圍的環境或宇宙了,慢慢地就到「識」上面去了。那時你會有一點無孔不入的感覺,因爲如果從「名色」再上去一點以後,就會發現自己已不受身上細的擾動。

  

本來我們以爲氣功練得好一點,就會和大自然合爲一體,其實不然。你會發現大自然和我們人體一樣,也有一些振蕩、一些波動,這是要心裏很甯靜才能感受得到。

  

其實宇宙就是一個生命體慢慢在那裏喘息。然後你再從那裏上到「識」。此時你就會感覺好像要去探查什麼東西都很方便,只要心念稍微一轉,就能進入那裏面。如果你想要讓它感覺很明顯,就要再回到那個「色」來。一回到「色」來,你就可以感受到現實宇宙裏的感覺。如果還要再深入,就回到自己的身體來,回到「六入」以下的地方來。

  

有些人一直要到「六入」以下才會有感覺。假如做得再好一點,連「觸」、「受」都有,會到一種什麼程度呢?有些人會打拳,有些人身體會很強烈地抖動,有些人會一下子進入某種狀態,而這是他想都沒想過的。氣功在這裏,把肉身這一個小小的個體變得很大,可和環境相合,最後你會發現自己和大自然同體。然後又可以整個脫離它,再跑到上面去一點點。

  

我有時爲了要看一些含混、籠統或是比較遙遠的事情,就要跑到上面一點——在「識」的地方,把心一放,讓它和所要看的事情一連,馬上就到「名色」這裏,我盡量避免到「六入」以下。我不希望從那個地方穿到我的肉身這邊來攪和,因爲這樣一來,別人的事一下子就會跑到我身上來。

  

有些人氣功練得不錯了,別人的問題就是這樣跑到他身上的。比如很多人走過他身邊,他立刻感染到他的問題。其實是他「名色」部分的氣已經很廣了,可以把別人都涵蓋進去。涵蓋了以後,別人的「觸」、「受」和他自己的「觸」、「受」根本就連通了,所以別人痛,他也痛;別人哪個地方不舒服,他也哪個地方不舒服;別人快樂,他也快樂——一天到晚皆是如此。到了這種地步,四周人對他來說,盡是一些幹擾。

  

爲了避免這些事情,必須做一些心理建設。有很多人斷了以後,還一直懷疑有沒有?真的嗎?我觀想到了嗎?比如說,我剛才有沒有看到筆,有嗎?一有這種懷疑,馬上就沒有了;如果你一心不二,那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也就下不來;而很多人就是在猶豫不決的時候下來了,其實猶豫不決就是准許他下來。

  

我們看某些東西的時候,若是看到性質,那就是「識」;如果有形象可循,那就是「色」;如果你自己有點反應,那就已進入「六入」,這裏面是有些東西的。

  

問:有些人第一眼看到某些事物,可以立刻感覺到他氣的強弱。後來學了中醫脈診,脈診是以人的六根和觸來診斷,同時又要用到他的身根來感受。這等于是上去了又下來,我想若要把中醫學好,是不是要上去又下來,才能將病情徹底了解?

  

陳國鎮教授:

  

有時候可以不要,但說不要會使人很害怕。其實你從「觸」、「受」診斷,都是從「六入」以下著手。但是看病要看得好,一定要有「名色」的感覺,因爲「名色」的感覺是比較整體的,「觸」、「受」的感覺是比較局部的。在臺北有一個醫生把脈和人不一樣,他在人手上那幾條筋上彈一彈,然後就講出你的毛病。後來我發現這和我一位朋友猜人心中的數字是一樣的,他也是藉這個來知道你的訊息。所有高明的醫生都是「名色」已經滿清楚的,也就是他的「心相空間」非常清楚。

  

【編者的話】

  

本期《圓覺之友》第一部份系將 良智上師在民國八十年二月十七日上午和叁月叁日下午兩場法會所開示的「十二因緣」,取異舍同,合爲一篇。旨在將「十二因緣」的複雜脈絡清楚地介紹給會友,幫助大家對自心各種現象有更深一層的了解,而在修行解脫上不致因無知而誤入歧途。

  

資料記錄-黃佩芝 陳松宜

  

《十二因緣》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皈依的真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