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要看是什么甘露,可以从「触」、「受」这边下来的,也可以从「爱恶」下来,也可以从「六入」、从「名色」下来,也可以从「本明」下来。除了观想可以改「名色」,做善事也可以改「名色」。我们说修福慧,其实就要先修「名色」这里。我们修观想,修本尊加持,就是在改这个「名色」。修施食法所观出来的东西也在这里。
问:请再说明「行」的意思。
答:「行」包括时间、空间、观念,代表一种意志力,一种不得不行的趋势。
问:使命感也是吗?
答:使命感没办法安在哪里。使命感有的时候是业,也有的时候是愿力,愿力的话就在「行」。
问:请问逻辑概念在哪里?
答:在「行」、「识」和「名色」这里。
陈家成医师:
其实生病也跟「名色」有关,一些医疗上的行为也一样和这个有关。他们懂得不够深,所以会用错。像中药的话,比如某种药,你从来没看过,可是你一听到那个名称,它的性质你就知道了,那就是在「名色」这里。
你把握这个感觉,当然就知道什么病该怎样医。很多情况大概都是如此。如果你要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这些病,是分析不来的,但在「名色」那边常只是个简单的概念。像精神医学其实都与「名色」有关,但他们不懂。讲得最深的算是分析学派,也就是弗洛依德那派,其他的都没有办法。说起来「名色」有好多东西的。
郭正典医师:
刚刚我们讲的都是由上往下,但是西医讲的都是由下往上。就如一个生病的人,因为痛苦就可能自暴自弃。医师用药物帮助他控制病痛,也许只是暂时止痛,但却可让他变成另一个样子。所以医生可以从下面着手而影响上面。
某医师:
在我接触的病患中,有很多病情是和情绪有关联的,他们没办法克服现实环境。
林大兴医师:
孔子有句话:「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我想这句话也可解成:什么样的人会得什么样的病。他有那样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就容易患那样的疾病。
陈国镇教授:
行为心理学所做的一些研究,可能还没有到「识」和「名色」那边,多半还在「触」、「受」、「爱」、「取」、「有」这些地方。比如说找一只白老鼠,让它走迷宫,然后刺激、反应,再用来说明人类的行为,这些都还在「六入」以下,所以心理学还没到「六入」以上。
另外要有「名色」的感觉可以不透过「六入」,因为你有「识」,所以也会觉得好像有触受的感觉一样,但是那个触受实际是在「识」的层面,而不是「六入」底下的触受。其中的差别就和你眼睛看到东西,然后闭上再看那个东西的感觉差不多。
有时候也会直接由「十二因缘」上面的影响到底下的。比如说「望梅止渴」,其实根本没有梅子,可是你一想到,就会流出口水,这是从「名色」上面来的,然后就直接下来。其实你的「六入」根本没有入,可是底下的触受就已经产生了。
所以大家不要想成一定是单线下来,事实上它不一定是单行道,有时也会跳。大家修的话,就会发现有很多的路径,可以上通下达,所以修行的过程是非常丰富的,绝不是下面这一步做好,才能有上面那一步,有时候会跳到好高的地方去;有时候不稳了,一下子又跌下来了。跌下来的机会多,上去的机会少。
修久了以后,慢慢地「六入」以下的影响不会那么大了,常常能体会到「名色」以上的东西,那时你会发现一个宽阔的世界。那个世界不像「六入」所限制的那么严谨,好像脱不开地球的感觉,到那时候你就可以脱开地球,连时空都不太一样,过去、现在、未来会颠颠倒倒的,反正很方便就是了。
不过很多人还是在「六入」以下,受到相当的限制,只要一有身体上的问题,马上就把你拉回来。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你生病了,那时「六入」以上的东西你通通会觉得是假的,只有生病是最真实的。所以身体锻炼好了,下面的苦恼也就少了一点,也就容易修上去。
想要锻炼好身体,下面这些部分也要做得勤快一点,否则想上也上不去;偶而上去了,却是昏迷、休克的状态。还有一种情形也能上去,那是靠做梦梦到的,但这太没有自主权了,所以尽量要在不做梦的时候也能体会到上面的部分。所以现在第一是先把身体锻炼好,先让身上的烦恼少一点,然后再慢慢修上去。其实整个修行过程是非常有趣的,里面什么东西都有。
我读小学时就有一个愿望:将来要读尽天下所有的书!自己以为很有雄心壮志;可是愈长大愈发现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心里面还是存了一份希望。自从学佛以后,我发现只要懂得上面(「六入」以上),就全都有了。这一段路程现在回想起来是很有意思的。
经过这一次的反省,我对「十二因缘」才比较了解,以前尤其是「名色」这部份常常看不懂是什么。你看这个表上这样分「识」和「名色」,好像清楚地分开来了;可是我们在做的时候,常常混在一起,搞不清自己是在「识」上,还是「名色」上。通常要经过一段时间,慢慢地定下来,才能分出是在「名」上、「色」上,还是「识」上。
并不是它这样列下来,我们一做就很清楚,事实上刚开始是搞不来的。比如说「六入」和「触」,你就有没有办法分辨,刚开始就是分不出来;「爱(恶)」与「取(舍)」也好像会同时发生。你去看牙,牙医师把牙一磨,你的「有」和「爱(恶)」、「取(舍)」就连得紧紧的。
所以很多东西都必须在很平静的情况之下,很深入地去反省体察,才能够解析开来。但这种解析决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感觉到一点点程度上的差别。
比如像「名」,数学也是「名」,你没有「名」的话,数学根本就出不来,一、二、三、四这些数字一下子就出不来;可是你一想到一、二、三、四,心里面多多少少就已经有「色」在里面了。所以在修眼根的时候,你会发现,眼睛一动,「名色」立刻跟在后面。
所以在《楞严经》里有「生因识有,灭从色除」,也就是你既有下面六根的死亡,也有上面另外一层面的死亡。禅宗里也有「大死而后大生」,这就是「本明」出现了。所以「灭从色除」,就是要把「名色」灭了以后,才开始往上升。否则那个「识」啊、「行」啊、「无」明啊,就感觉不到了。
所以一旦修起来,其实是有很多很多事情要做的,然而只要你一心好好修的话,大概都可以修上去。但决不可以贪,贪了以后即使修上去了,一下子又会掉下来。
所以把现在的数学、心理学、生理学都拿来一起反省以后,就会发现佛法所讲「十二因缘」的深度及其上通下达的条理,比起现有的任何一门学科都要清楚很多。大家看看「名色」这两个字,其中所包含的东西实在太多啦!几乎我们现在所有科学上的东西都是从那里来的。
所以有些物理学得较有深度的人会说:「物理学不是在发现,而是有创造在里面。」所谓的「创造」,就是「名色」的部分是人的心加上去的。我想「十二因缘」实在要比科学还要更科学,而且是真的可以做到的。
其实我常玩的就是「名色」这部份的东西,这个不玩了就没事了。气功的气感一有了以后,刚开始有的时候还没有完全脱离「六入」以下的感觉,你必须在这里面修过一段时间以后,「六入」、「触」、「受」、「爱(恶)」、「取(舍)」就会慢慢减弱,而「名色」的感觉也比较不受身根的影响,会从肉身稍微变大一点,觉得和环境有关系。有的人因此喜欢去吸大树、吸太阳、吸月亮,到处乱吸。慢慢地他身体的界限不大分明了,可是基本上还觉得有一些东西在,是和身根有点类似的质感。等到这种感觉再稍微淡一点,就不大能分辨自己和周围的环境或宇宙了,慢慢地就到「识」上面去了。那时你会有一点无孔不入的感觉,因为如果从「名色」再上去一点以后,就会发现自己已不受身上细的扰动。
本来我们以为气功练得好一点,就会和大自然合为一体,其实不然。你会发现大自然和我们人体一样,也有一些振荡、一些波动,这是要心里很宁静才能感受得到。
其实宇宙就是一个生命体慢慢在那里喘息。然后你再从那里上到「识」。此时你就会感觉好像要去探查什么东西都很方便,只要心念稍微一转,就能进入那里面。如果你想要让它感觉很明显,就要再回到那个「色」来。一回到「色」来,你就可以感受到现实宇宙里的感觉。如果还要再深入,就回到自己的身体来,回到「六入」以下的地方来。
有些人一直要到「六入」以下才会有感觉。假如做得再好一点,连「触」、「受」都有,会到一种什么程度呢?有些人会打拳,有些人身体会很强烈地抖动,有些人会一下子进入某种状态,而这是他想都没想过的。气功在这里,把肉身这一个小小的个体变得很大,可和环境相合,最后你会发现自己和大自然同体。然后又可以整个脱离它,再跑到上面去一点点。
我有时为了要看一些含混、笼统或是比较遥远的事情,就要跑到上面一点——在「识」的地方,把心一放,让它和所要看的事情一连,马上就到「名色」这里,我尽量避免到「六入」以下。我不希望从那个地方穿到我的肉身这边来搅和,因为这样一来,别人的事一下子就会跑到我身上来。
有些人气功练得不错了,别人的问题就是这样跑到他身上的。比如很多人走过他身边,他立刻感染到他的问题。其实是他「名色」部分的气已经很广了,可以把别人都涵盖进去。涵盖了以后,别人的「触」、「受」和他自己的「触」、「受」根本就连通了,所以别人痛,他也痛;别人哪个地方不舒服,他也哪个地方不舒服;别人快乐,他也快乐——一天到晚皆是如此。到了这种地步,四周人对他来说,尽是一些干扰。
为了避免这些事情,必须做一些心理建设。有很多人断了以后,还一直怀疑有没有?真的吗?我观想到了吗?比如说,我刚才有没有看到笔,有吗?一有这种怀疑,马上就没有了;如果你一心不二,那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也就下不来;而很多人就是在犹豫不决的时候下来了,其实犹豫不决就是准许他下来。
我们看某些东西的时候,若是看到性质,那就是「识」;如果有形象可循,那就是「色」;如果你自己有点反应,那就已进入「六入」,这里面是有些东西的。
问:有些人第一眼看到某些事物,可以立刻感觉到他气的强弱。后来学了中医脉诊,脉诊是以人的六根和触来诊断,同时又要用到他的身根来感受。这等于是上去了又下来,我想若要把中医学好,是不是要上去又下来,才能将病情彻底了解?
陈国镇教授:
有时候可以不要,但说不要会使人很害怕。其实你从「触」、「受」诊断,都是从「六入」以下着手。但是看病要看得好,一定要有「名色」的感觉,因为「名色」的感觉是比较整体的,「触」、「受」的感觉是比较局部的。在台北有一个医生把脉和人不一样,他在人手上那几条筋上弹一弹,然后就讲出你的毛病。后来我发现这和我一位朋友猜人心中的数字是一样的,他也是藉这个来知道你的讯息。所有高明的医生都是「名色」已经满清楚的,也就是他的「心相空间」非常清楚。
【编者的话】
本期《圆觉之友》第一部份系将 良智上师在民国八十年二月十七日上午和三月三日下午两场法会所开示的「十二因缘」,取异舍同,合为一篇。旨在将「十二因缘」的复杂脉络清楚地介绍给会友,帮助大家对自心各种现象有更深一层的了解,而在修行解脱上不致因无知而误入歧途。
资料记录-黄佩芝 陈松宜
《十二因缘》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