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lign="left">所有的事情,大致上就是包含時間、空間、事物,這叁種類似的相,他都沒有障礙了,他不覺得中間有好多規則、關卡。這邊呈現出來的相,沒有甚麼關卡,而沒有這些關卡的原因是什麼?我們讀這部經的時候,要從它所呈現的非常神奇、變化萬千的景象,去了解他心中的結構,究竟是什麼地方抽離了,才會那樣變化多端?不是去追逐景象的變化,神通變化不是去追逐的,如果讀這部經去追逐神通變化,就走錯路了,這個就是釋迦摩尼佛當時並不把《華嚴經》留在人間,而是六百年以後,龍樹菩薩才從龍宮裏面取出來的原因。釋迦牟尼佛當時爲什麼不把《華嚴經》留在人間,而留在龍宮呢?我想他的顧慮就是在這裏,他不希望大家去追逐景象中的神通變化,我們如果能夠從他所描繪的景物變化中,去找到把心清淨的線索,釋迦摩尼佛的顧慮擔憂就不會發生了,這就是我們讀這部經需要注意的地方。
我們要以怎樣的態度看這樣的經典?這部經典是天宮的、龍宮的,不是留給人的。我們如果以人的角度來讀,不要勉強自己要變成天來讀它。我們仍然以人的立場來讀這部經。你讀南傳經典、小乘經典,就會發現它是爲人而設的,我們讀起來很能夠感受到是一個人的行事作爲,但是像大乘的《華嚴經》,我們一讀就看不到人,人在這裏面完全消失了!換句話說是比較沒有人味,卻有很多的神味。那麼我們是不是也要變成神來讀它呢?不必了,我們是人!我們要以人的立場來讀它,可是裏面有神味,其間的距離又怎麼把它彌補起來?就是從心上下手來看這部經。
※在「心」上修,不在「相」上修
我們以人的觀點來看,就采用《金剛經》所說的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些相還是虛妄的,不管說得怎麼神奇偉大,多麼豐富廣博,還是虛妄,因爲它是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既然它是這樣的虛妄,把虛妄的相說得這樣神奇,我們需要讀它嗎?我們還是可以讀它,我們讀的時候,從心上面下工夫,我們去了解他爲什麼會覺得一個毛端就能夠包含整個世界?他的心做怎麼樣的調整,才能做成這件事情?我們得把注意力放在怎麼去調整我們的心,而能夠達到一個毛端含攝整個世界。當我們的注意力放在這裏的時候,那我們人和這麼神奇的經典之間的距離就拉近、消失了,所以我們仍然要以人身的立場來讀,在心上面來談它,來檢討、來觀賞,來追查我們的心要調整到怎樣的情況。
我們也可以做到這部經典所描繪的現象,但不是追求我要比你變得更大,不是在相上面追逐、比哪一個相可以弄得更神奇,不是的!那樣子比下去,就會發生一個問題:很多人會著魔。有的人不會,但有的人會,至少有一件事情會發生,它即使不著魔的話,也修不成,因爲他著相了,他沒有辦法成無上正等正覺。更糟糕的是有的人會著魔,會因此精神分裂,這不是我們願意見到的結果。我們尤其不願意見到因爲學佛,而落得這樣的下場。所以我們還是要堅持在心上面修,而不是在相上面修。即使有這些相,也是給我們一個方便、一個工具,讓我們可以在「心」上面下工夫,作爲下工夫的依據、幫助,而不是讓我們在「相」上面下工夫。
※《華嚴經》的內涵是清淨的
另外我還要再補充說明,要讓我們的心清淨,而不是讓我們變得很華麗、很豐富、很不實、或者很廣大,都不是;而是要清淨。清淨對我們來說是最重要的,這部經沒有脫離清淨,但是很多人在模擬其中的內容時,或者是走入天界、有了天眼;或者有天的神通力時,多半會像這部大乘經典一樣,非常的華麗充實,可是就是少了一個清淨。但是這部經典讀下去,我沒有感覺到不清淨,它是清淨的,這個是要點。你如果要跟這部經典來比賽,最好跟它比賽清淨。像這部佛經是有願的,它也鼓勵發大願,就這些願而言,我最喜歡的是《圓覺經》的「無始清淨大願」,就是「清淨」和「無始」這兩個字,而不是「大願」這兩個字,這是它的內涵。
※「清淨」釋義
什麼叫清淨呢?「無相」就是清淨,「有相」就是不清淨;「無爲」就是清淨,「有爲」就是不清淨。「心」上面就是清淨,「相」上面就是不清淨;「因」上面就是清淨,「果」上面就是不清淨。有的人發大願,可是沒有辦法脫離一個偉大的相,如果他沒有辦法脫離那個偉大的相,這個願就有問題,就會出毛病。所以很多人發願要度無量的衆生,這樣子也是不對的,爲什麼?無量無邊衆生是一個很清楚的相,所以你要發願度衆生的話,要怎麼發呢?要「度無量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度」,這樣你度衆生的願還是清淨的。因爲「度無量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度」,這兩個句子變成一個句子,還是無相。它沒有偉大的相,這樣才能夠度衆生,才是真正的清淨大願。不然的話,這個願不清淨;只要不清淨,就有危險!所謂危險,就是你修行不但沒有修好,還修成精神分裂,這樣子太悲哀了吧!我們真的很怕這樣的事情,很不願意修行者落入這樣的問題。好,關于這部經典就講到這裏,今天講的部分有沒有問題?
聽衆:請問龍樹菩薩爲何要取出這部經典?
※龍樹菩薩取出《華嚴經》的緣由
教授:我想龍樹菩薩是應當時印度社會的需要,取出這部大乘經典。印度社會崇尚比較神奇、具神通力一類的事情,像婆羅門教和釋梵天、大梵天有關,關于神奇這一類的事情就很多,也可以說當時有神通的人越來越多,這種需要就多了。龍樹菩薩就應這種需要,把這部大乘經典取出來。一般人士不一定能以清淨的心來讀佛經,如果還帶有一點貪嗔癡,你的願就可能是貪嗔癡變現,而不是清淨的本願,但是你自己不會察覺,你會以爲是自己的願,這個是最困難的地方。我們要看省察力,如果省察力不夠,那是不適合的。但是如果你學的是小乘的佛法,也可以說是南傳的佛法,如果我們對自己的貪嗔癡還沒有省察得很清楚,學這樣的佛法有沒有問題?不會有問題。所以學大乘的佛法是要很小心的,也可以說大乘佛法的基礎要打得比較紮實,才不至于出亂子,這個一定要自我檢查,你一定要清楚自己。別人有我執、還有貪嗔癡,我看得清清楚楚,問題就是看自己不清楚,真正的要害和困難是在這裏。所以我一再提醒:讀這樣的經典時,要以怎樣的心態及方法去讀,才不會出毛病,才能夠得到這部經典的好處。要讀之前,一定要打預防針。好,還有甚麼問題?
聽衆:我們要不要神通這些東西?
※修行體系需講求基礎、階段
教授:我們佛教一直有不主張搞神通的傳統,但是經典裏面又透露出那麼多神通,很多人忍不住朝這個方向去發展。你問我們要不要這些東西,我覺得禅宗修行者修好了,再來讀這部經典,是沒有問題的,這可以讓他更豐富,所以不是問題。問題在你讀這部經要有什麼作基礎。我們佛法就現在修行的體系來說,缺少階段、基礎,你有什麼基礎,就可以開始學甚麼,你到某個程度又可以學什麼,這裏就是亂了,大家好像是隨心所欲,隨便亂學,這樣會出一些問題。就好像你是小學生,但你去讀博士班,那不是亂讀一通嗎?我們如果把次序定位清楚,把它定得嚴格明確一點,這些問題就可以避免了。
你剛才提那個問題,使我想到另一個問題,像剛才我們看了這一段《華嚴經》,小乘經典也有寫他坐在菩提樹下四十九天怎麼成道,這一品也是在講這個,像《大般若涅槃經》和南傳的《涅槃經》講的狀況完全不一樣,後者敘述釋迦牟尼佛吃了最後的晚餐──那是鐵匠窮達供養的食物,好像是菇、蕈類的東西,釋迦牟尼佛吃了以後就瀉肚子,之後就圓寂了。《涅槃經》提到的窮達是個鐵匠;可是在《大般若涅槃經》裏就不得了了!他是個菩薩,多偉大!一直被稱頌著。但是在南傳的經典,窮達只是一個鐵匠而已。我當時讀到這兩部同樣是《涅槃經》,一部是南傳小乘的,一部是大乘的,感受強烈的對比!最強烈的對比是小乘的經典有人味,是我了解的人;但是一讀大乘的經典,我本來了解的人──鐵匠窮達,就變成不了解了,到底是甚麼緣故?我也不清楚了。我當時讀這部經典,就有這樣的感覺,讀《華嚴經》也有類似的感覺。因爲第一品的情節,跟我們讀南傳的經典,講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是同樣的事情,但是講出來的情況,給你的感受就不一樣。它們的表現方式是不同的,也可以說是采用不同的诠釋。我現在就有一個問題,我來自問:我們現在是不是有第叁種诠釋?我想可以有第叁種。南傳的小乘經典,當時是由印度人來诠釋;大乘的經典是由六百年後、或者是一千年後的印度人來诠釋。我們現代的人又需要新的诠釋,我們可以有另一套诠釋,那麼我們需不需要朝這樣的目標來诠釋呢?這就要看大家了!我們是不是已經做了呢?說不定也做了。好!今天就到此。
資料記錄-顔玉珠 劉振龍
資料整理-呂秀玉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第一〉之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