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一▪P3

  ..续本文上一页lign="left">所有的事情,大致上就是包含时间、空间、事物,这三种类似的相,他都没有障碍了,他不觉得中间有好多规则、关卡。这边呈现出来的相,没有甚么关卡,而没有这些关卡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读这部经的时候,要从它所呈现的非常神奇、变化万千的景象,去了解他心中的结构,究竟是什么地方抽离了,才会那样变化多端?不是去追逐景象的变化,神通变化不是去追逐的,如果读这部经去追逐神通变化,就走错路了,这个就是释迦摩尼佛当时并不把《华严经》留在人间,而是六百年以后,龙树菩萨才从龙宫里面取出来的原因。释迦牟尼佛当时为什么不把《华严经》留在人间,而留在龙宫呢?我想他的顾虑就是在这里,他不希望大家去追逐景象中的神通变化,我们如果能够从他所描绘的景物变化中,去找到把心清净的线索,释迦摩尼佛的顾虑担忧就不会发生了,这就是我们读这部经需要注意的地方。

  

我们要以怎样的态度看这样的经典?这部经典是天宫的、龙宫的,不是留给人的。我们如果以人的角度来读,不要勉强自己要变成天来读它。我们仍然以人的立场来读这部经。你读南传经典、小乘经典,就会发现它是为人而设的,我们读起来很能够感受到是一个人的行事作为,但是像大乘的《华严经》,我们一读就看不到人,人在这里面完全消失了!换句话说是比较没有人味,却有很多的神味。那么我们是不是也要变成神来读它呢?不必了,我们是人!我们要以人的立场来读它,可是里面有神味,其间的距离又怎么把它弥补起来?就是从心上下手来看这部经。

  

在「心」上修,不在「相」上修

  

我们以人的观点来看,就采用《金刚经》所说的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些相还是虚妄的,不管说得怎么神奇伟大,多么丰富广博,还是虚妄,因为它是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既然它是这样的虚妄,把虚妄的相说得这样神奇,我们需要读它吗?我们还是可以读它,我们读的时候,从心上面下工夫,我们去了解他为什么会觉得一个毛端就能够包含整个世界?他的心做怎么样的调整,才能做成这件事情?我们得把注意力放在怎么去调整我们的心,而能够达到一个毛端含摄整个世界。当我们的注意力放在这里的时候,那我们人和这么神奇的经典之间的距离就拉近、消失了,所以我们仍然要以人身的立场来读,在心上面来谈它,来检讨、来观赏,来追查我们的心要调整到怎样的情况。

  

我们也可以做到这部经典所描绘的现象,但不是追求我要比你变得更大,不是在相上面追逐、比哪一个相可以弄得更神奇,不是的!那样子比下去,就会发生一个问题:很多人会着魔。有的人不会,但有的人会,至少有一件事情会发生,它即使不着魔的话,也修不成,因为他着相了,他没有办法成无上正等正觉。更糟糕的是有的人会着魔,会因此精神分裂,这不是我们愿意见到的结果。我们尤其不愿意见到因为学佛,而落得这样的下场。所以我们还是要坚持在心上面修,而不是在相上面修。即使有这些相,也是给我们一个方便、一个工具,让我们可以在「心」上面下工夫,作为下工夫的依据、帮助,而不是让我们在「相」上面下工夫。

  

《华严经》的内涵是清净的

  

另外我还要再补充说明,要让我们的心清净,而不是让我们变得很华丽、很丰富、很不实、或者很广大,都不是;而是要清净。清净对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这部经没有脱离清净,但是很多人在模拟其中的内容时,或者是走入天界、有了天眼;或者有天的神通力时,多半会像这部大乘经典一样,非常的华丽充实,可是就是少了一个清净。但是这部经典读下去,我没有感觉到不清净,它是清净的,这个是要点。你如果要跟这部经典来比赛,最好跟它比赛清净。像这部佛经是有愿的,它也鼓励发大愿,就这些愿而言,我最喜欢的是《圆觉经》的「无始清净大愿」,就是「清净」和「无始」这两个字,而不是「大愿」这两个字,这是它的内涵。

  

「清净」释义

  

什么叫清净呢?「无相」就是清净,「有相」就是不清净;「无为」就是清净,「有为」就是不清净。「心」上面就是清净,「相」上面就是不清净;「因」上面就是清净,「果」上面就是不清净。有的人发大愿,可是没有办法脱离一个伟大的相,如果他没有办法脱离那个伟大的相,这个愿就有问题,就会出毛病。所以很多人发愿要度无量的众生,这样子也是不对的,为什么?无量无边众生是一个很清楚的相,所以你要发愿度众生的话,要怎么发呢?要「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度」,这样你度众生的愿还是清净的。因为「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度」,这两个句子变成一个句子,还是无相。它没有伟大的相,这样才能够度众生,才是真正的清净大愿。不然的话,这个愿不清净;只要不清净,就有危险!所谓危险,就是你修行不但没有修好,还修成精神分裂,这样子太悲哀了吧!我们真的很怕这样的事情,很不愿意修行者落入这样的问题。好,关于这部经典就讲到这里,今天讲的部分有没有问题?

  

听众:请问龙树菩萨为何要取出这部经典?

  

龙树菩萨取出《华严经》的缘由

  

教授:我想龙树菩萨是应当时印度社会的需要,取出这部大乘经典。印度社会崇尚比较神奇、具神通力一类的事情,像婆罗门教和释梵天、大梵天有关,关于神奇这一类的事情就很多,也可以说当时有神通的人越来越多,这种需要就多了。龙树菩萨就应这种需要,把这部大乘经典取出来。一般人士不一定能以清净的心来读佛经,如果还带有一点贪嗔痴,你的愿就可能是贪嗔痴变现,而不是清净的本愿,但是你自己不会察觉,你会以为是自己的愿,这个是最困难的地方。我们要看省察力,如果省察力不够,那是不适合的。但是如果你学的是小乘的佛法,也可以说是南传的佛法,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贪嗔痴还没有省察得很清楚,学这样的佛法有没有问题?不会有问题。所以学大乘的佛法是要很小心的,也可以说大乘佛法的基础要打得比较扎实,才不至于出乱子,这个一定要自我检查,你一定要清楚自己。别人有我执、还有贪嗔痴,我看得清清楚楚,问题就是看自己不清楚,真正的要害和困难是在这里。所以我一再提醒:读这样的经典时,要以怎样的心态及方法去读,才不会出毛病,才能够得到这部经典的好处。要读之前,一定要打预防针。好,还有甚么问题?

  

听众:我们要不要神通这些东西?

  

修行体系需讲求基础、阶段

  

教授:我们佛教一直有不主张搞神通的传统,但是经典里面又透露出那么多神通,很多人忍不住朝这个方向去发展。你问我们要不要这些东西,我觉得禅宗修行者修好了,再来读这部经典,是没有问题的,这可以让他更丰富,所以不是问题。问题在你读这部经要有什么作基础。我们佛法就现在修行的体系来说,缺少阶段、基础,你有什么基础,就可以开始学甚么,你到某个程度又可以学什么,这里就是乱了,大家好像是随心所欲,随便乱学,这样会出一些问题。就好像你是小学生,但你去读博士班,那不是乱读一通吗?我们如果把次序定位清楚,把它定得严格明确一点,这些问题就可以避免了。

  

你刚才提那个问题,使我想到另一个问题,像刚才我们看了这一段《华严经》,小乘经典也有写他坐在菩提树下四十九天怎么成道,这一品也是在讲这个,像《大般若涅槃经》和南传的《涅槃经》讲的状况完全不一样,后者叙述释迦牟尼佛吃了最后的晚餐──那是铁匠穷达供养的食物,好像是菇、蕈类的东西,释迦牟尼佛吃了以后就泻肚子,之后就圆寂了。《涅槃经》提到的穷达是个铁匠;可是在《大般若涅槃经》里就不得了了!他是个菩萨,多伟大!一直被称颂着。但是在南传的经典,穷达只是一个铁匠而已。我当时读到这两部同样是《涅槃经》,一部是南传小乘的,一部是大乘的,感受强烈的对比!最强烈的对比是小乘的经典有人味,是我了解的人;但是一读大乘的经典,我本来了解的人──铁匠穷达,就变成不了解了,到底是甚么缘故?我也不清楚了。我当时读这部经典,就有这样的感觉,读《华严经》也有类似的感觉。因为第一品的情节,跟我们读南传的经典,讲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是同样的事情,但是讲出来的情况,给你的感受就不一样。它们的表现方式是不同的,也可以说是采用不同的诠释。我现在就有一个问题,我来自问:我们现在是不是有第三种诠释?我想可以有第三种。南传的小乘经典,当时是由印度人来诠释;大乘的经典是由六百年后、或者是一千年后的印度人来诠释。我们现代的人又需要新的诠释,我们可以有另一套诠释,那么我们需不需要朝这样的目标来诠释呢?这就要看大家了!我们是不是已经做了呢?说不定也做了。好!今天就到此。

  

资料记录-颜玉珠 刘振龙

  

资料整理-吕秀玉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一》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一心多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